李宏英
摘 要 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對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經濟的新動能都有著促進作用。基于此,選取浙江省紹興市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培育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91
農業現代化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民作為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要參與者,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要有3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農民的素質教育(1978—1999年),主要涵蓋思想政治、專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等;第二階段為新型農民培訓(2000—2011年),培訓種類較第一階段更加豐富,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為抓手,增加勞動力轉移能力,著力培養一批農場主、農業企業家以及具有實踐技能的能工巧匠;第三階段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012—2018年),從制度保障、政策傾斜、教育資源整合以及政府和市場主體多方參與入手,進一步加速農民職業化的轉型升級。
1 浙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浙江省全省總面積1 055萬公頃,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360.18 m2,農業資源有限,但農業產業化程度高、經營機制靈活。據浙江省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48 783家,經工商登記在冊的家庭農場有35 075個,農業龍頭企業6 070個;2017年全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264.9億元;土地流轉面積70萬公頃,占耕地承包面積的55.4%;建成單個產值10億元以上的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55個,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500億元,建成休閑農業園區4 598個,產值352.7億元[1-2]。
浙江省的民營經濟非常發達,2018年民企百強凈資產達11 725.30億元,比2017年增長17.04%。2018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達58 003億元,2019年達62 352億元。其中杭州市、寧波市經濟總量超過萬億級,分別為15 373.05億元和11 985.12億元,溫州市經濟總量居全省第三,達6 606.11億元。
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浙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對促進浙江省的農業轉型升級起到關鍵性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呈現農業生產中交易費用不斷降低以及農業生產經營者綜合素質普遍提高兩大特征。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變的同時,農民由原來單純的農業生產者逐步向農民企業家轉變;其經營主體也經歷了農民個體、農民合作、農民個體與合作聯合生產三個階段,并形成了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為主的局面。
2 浙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現狀
2.1 培育對象定位不明確
做好培育對象遴選是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基礎。新型職業農民遴選需要定位在有意愿長期從事農業的人群,并明確農民和職業農民的概念。部分地區在確定培育對象時應直接把農村戶口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遴選的重要指標,培育對象集中在農村中老年剩余勞動力,而忽略了有意愿從事農業的非農村戶口人員。對培訓人員的知識結構、意愿以及培訓需求等缺乏深入調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選擇上,流于形式,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另外,各地主管部門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有一定的財政支持,部分農民往往會為了獲取某種物質或者經濟方面的利益參加培訓,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與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現了供需脫節的現象,再加上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培訓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
2.2 培育方式相對單一
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要以政府為主導,采用“實踐操作+參觀走訪+室內多媒體集中授課”的短期培訓方式,但受時間限制,實踐課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多半流于形式。再加上我國農村人口分散,同時受交通、食宿、農作物季節性等因素的影響,這種短期集中培訓無法在就近接受教育的基礎上完成,導致部分人員參加培訓的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隨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化手段在培育應用中需要進一步加強,有效地進行“線上線下培育融合發展”,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在線學習。
2.3 培育積極性不高
新型職業農民的自我認知直接影響參加培育的意愿及培育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1)大多數農民安于現狀,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他們參加培育主要以增加收入和提升自身技能為主要目的,并希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培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眼前利益。2)受文化程度的影響,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于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存在一定的困難。3)擔心在實踐操作中得不到及時指導,更傾向于選擇傳統技術。4)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果,農民參加培育的積極性有所降低。
3 浙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
3.1 準確定位培育對象
在準確定位培育對象前,需要清楚新型職業農民這個概念。“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備的3個特征。從狹義的概念來說,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在農業領域擁有比較高的科技文化背景、掌握專業的農業生產能力、具有超前的現代意識和經管能力,其工作與農業生產或者管理、服務行業有密切關聯的現代農業就業人”。
培育對象的遴選要變被動為主動,提前走訪動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種養殖大戶、種養殖專家、家庭農場主和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為抓手,以培育農村實用人才為目標,逐村逐戶對潛在的培育對象開展摸底調研,再收集整理基本信息,分析潛在培育對象的文化層次、技能水平、從業年限、培育需求,讓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且有培訓意愿的新型職業農民得到培訓,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動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庫。
3.2 構建“互聯網+”培育模式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學,建立形式多樣的農業網絡信息平臺、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并借助“田間學校”模式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構建一套完整的網絡教學資源體系。
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條件,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整合當地教育和社會公益資源義不容辭。作為農業院校,為方便農民更好地獲取相關農業知識,可以通過開放教學資源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農民在務農之余,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自由選擇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借助“在線答疑+在線技術指導”平臺加強互動交流,提升培訓效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站也可以定期進行線下授課,現場指導,并聯合農業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等示范基地開展觀摩和實踐教學,積極探索多種培育模式,以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方面的需求。
建立包括農業專家庫、學員庫、農業知識庫、調查問卷庫等在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統大數據資源管理中心,內容涉及新型職業農民、專家的信息,歷年的授課培訓資料,相關音視頻精品課程,農民培育需求及培訓效果調查問卷,通過平臺網頁定期更新并推送相關農業資訊、氣象、種植技術等信息并設置專家連線答疑功能,便于農民第一時間解決農業生產難題,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的程度。
3.3 建立育后跟蹤服務體系
部分培訓機構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考核,往往只注重培育數量而忽略質量,很少進行育后跟蹤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在接受培育后回到原來的生產模式,與培訓機構或授課教師幾乎沒有聯系,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能很難進一步消化,培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對參加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應進行回訪,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整體評價,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培育內容,獲取他們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等第一手資料。為了幫助學員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生活,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打造跟蹤服務平臺,利用微信、QQ、釘釘等聊天工具,加強彼此的交流。堅持精干、高效的原則,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農業專家與學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手把手傳授現代農業知識,并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導師培育負責制,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精細化培育。
參考文獻:
[1] 陳萬利.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9:15-16.
[2] 婁洪志,應遠聞.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效果分析:以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為例[J].中國農業會計, 2018(12):40-4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