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波
摘 要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當下,社會各個領域都朝著現代化、生態化、綠色化趨勢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進步,在我國農業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經營模式日漸成熟的當下,很多農村地區正在積極進行轉型與創新,但是從總體層次來看,很多農村地區發展仍存在滯后性。基于此,針對生態農業內涵進行詳細分析,探究生態農業推廣的意義和現存問題,針對廣西上林縣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農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 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S18;F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104
為了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區域農業必須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生態環境,統籌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真正實現生態農業建設發展。廣西上林縣是天然氧吧,更是南寧市的后花園。上林縣自然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上林縣在黨和政府的積極號召下,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上林縣政府積極號召農民開展生物病蟲害防治,杜絕噴灑污染性農藥。上林縣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孕育出了產品質量優越的農產品。上林縣土壤中蘊含硒元素,種植出的水稻、玉米、花生、柑橘等營養價值更高、更加綠色健康,培育出了諸多上林縣特色農產品。為了真正踐行可持續發展觀、開展有機農業與生態農業發展,上林縣任重道遠,勢必建立、建成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區域經濟建設、農業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1 生態農業內涵
“生態農業”是在20世紀中后期引出的理念。生態農業理念提出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現代農業所存在的弊端,真正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也被稱為“石油農業”“化學農業”“石化農業。“生態農業”的主要特點便是通過資源、技術實施生產投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產業化,獲取更多的產量和經濟收入。生態農業更加注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其中涵蓋了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等原理,注重將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融為一體。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成就,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構建出生態合理、功能性良好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實施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的目標便是“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等,以便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有機結合[1]。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往往過度注重生產效率,輕視了環境保護,雖然可以促進農業經濟大幅度增長,但是對環境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使農業生產背負上了沉重的包袱。當前我國非常注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所以必須改變人口與環境的矛盾、資源與生態的矛盾、經濟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通過科學整合、高效協調的手段,轉變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構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農業推廣的重要性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其主要生產對象便是自然資源。1)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緩慢、生產效率低下,但是均未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所以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很多農業技術積極創新并引進先進國家技術,一些工業技術融入農業生產當中。但是因為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對農業生產工作帶來了嚴重負擔,甚至對土壤、水質帶來了危害[2]。為了促進農業高效發展、高效生產,應該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科學調節生態環境,逐步完成生態農業發展模式。2)當前社會群眾在使用生態資源的過程中存在不合理現象,直接對生態資源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導致農業污染問題嚴重。當前農業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惡化、海洋環境退化等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環境污染制約著農業發展,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中最為基礎的食品營養來源,若出現安全問題,直接影響著群眾的身體健康。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可以緩解農藥化肥對農產品帶來的污染問題,降低環境負擔,保障廣大群眾身體健康。3)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決定了社會發展水平[3]。借助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的基礎上,還能夠擴大產業多元化生產,實現農產品一條龍深加工,開辟生態旅游道路,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延伸,真正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3 生態農業推廣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環保意識有待提升
結合當前農業發展情況來看,阻礙農業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便是環境污染問題。當前很多地區開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于工業三廢處理不及時,造成農業生產環境較差。此外,一些農業環保宣傳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升[4]。長期以來,農民生產的思想固化,并未形成生態保護意識,導致在實際生產時仍然使用傳統模式,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進行農產品增收,無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生態農業建設帶來極大阻礙。
3.2 農業生產技術不夠完善
生態農業發展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便是借助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隨著農業領域不斷發展與進步,很多農業生產技術層出不窮。一些農機具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促進農業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基礎保障。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區域農業創新技術引進較為缺失,一些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引入的農業技術相對較少。即使一些地區認識到了農業技術引用的積極性,但是因為農民缺乏專業農業技術應用經驗和知識,很難最大程度上展現出農業技術的優勢[5]。此外,在農業實踐過程中,實現農業技術引進、高效運用、創新,成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3.3 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便是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結合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農村地區過度依靠種植業發展,其獲取的經濟效益有限。在我國城鎮化日益推進的當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村地區勞動力減少,實施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的關鍵。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產業化建設基礎設施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產業鏈,很難實現農產品深加工需求,對生態農業建設帶來困難。
4 解決生態農業推廣問題的策略
4.1 提升農業生態環保意識
為了真正實現生態農業發展,就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工作。杜絕功利化的眼光去看待農業生產,應該將農業生產的眼光放眼于長久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杜絕因為短期利益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為了協調好眼前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政府部門應該組織人員對農業生產工作進行指導,將生態化技術、生態化理念、節能環保意識引入農業生產中,定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讓廣大農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6]。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破壞環境問題,持續不斷地將正確的農業生產方式、環境保護意識傳遞到農村地區。扭轉依舊存留的不良生產模式,積極調動農民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積極性。
4.2 大力引入生態農業技術
高效的創新型技術是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為了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優勢,提高區域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政府部門、區域農業部門必須要肩負起農業技術引進、應用、管理的責任。在政府部門和區域農業技術管理部門的帶動下,實施“農業技術進鄉村”,在各個村中開展農業技術試點,讓廣大農民認識到農業技術的高效性,并積極將農業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在鄉鎮設置“農技服務點”,結合每個鄉鎮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服務農民。政府應該實施農業技術扶持政策,從政策上、經濟上對引入農業技術的農民進行扶持,派遣常駐農業技術人才為農民解決技術問題,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們農業技術知識、增加農民使用農業技術的專業性。
4.3 優化生態農業產業機構
區域生態農業發展工作必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大力建設農業產業鏈條。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引領鄉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區域產業化發展[7]。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實現農產品深加工。例如,水稻作為廣西上林縣的特色產品,可以實現水稻精細化處理,實施精細化產品包裝,實現一站式水稻產品生產、制作,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延伸融合。此外,廣西上林縣還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生態資源、自然資源,積極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產業。例如,借助本地特色柑橘種植園,開展“柑橘采摘”“訂單式玉米花生種植”“生態園林農家游”等諸多特色旅游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展現出地方生態特色,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延伸融合。充分發揮出區域資源優勢,拉近城鄉距離,為群眾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真正實現生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5 結語
為了真正踐行可持續發展要求,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必須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在踐行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實現生態化農業種植,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多元化農業經營模式,真正轉變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使農民在正確的道路上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參考文獻:
[1] 石雨.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0):9.
[2] 胡虹.績溪縣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農技服務,2018,35(5):89-90,94.
[3] 李寶武.生態農業發展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2018,509(11):63.
[4] 邵正偉.水產生態養殖與新養殖模式發展對策探討[J].農家科技,2018(10):76.
[5] 劉云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分析[J].信息周刊,2019(23):313.
[6] 陶長敏.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分析與建議[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5):38-39.
[7] 李海欣.淺論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與推廣[J].新農民,2019(12):19-2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