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淄博市周村區特殊教育中心 山東淄博 255300)
為了獲取第一手調查資料,筆者以淄博市周村區特殊教育中心為調查單位,選取4名男生為實驗對象,將其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方式,共計2例,年齡在8~13歲之間;觀察組患兒則是接受語言認知康復訓練,共計2例。年齡在9~14歲之間。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患兒都沒有出現診斷緊急現象,經過檢查之后,確診是腦癱病狀,且不存在其他形式的先天性疾病。患者監督人均表示自愿接受本次實驗,臨床數據資料較為完整,可以參與本次實驗比對。
對照組患兒接受的常規形式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進食訓練、健康知識宣講、構音訓練及異常姿勢糾正等,并輔以常規的康復運動訓練。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還接受了語言認知康復訓練。訓練主要包括功能性評估檢測及綜合訓練等內容[1],借助評估測試對患兒的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制定出科學、完善的訓練康復計劃,再根據患兒參與康復訓練的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循序漸進地強化訓練內容,最終達到提升患兒語言綜合能力的效果。
語言康復訓練對腦癱兒童來說,是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幫助他們恢復語言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對兩名特殊腦癱兒童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促進其語言康復。例如,筆者面對的是兩名較特殊的腦癱兒童。其中一名從小因為肌張力很高,語言、吞咽等都很困難,通過呼吸訓練,口腔技能等訓練,語言功能現在有了很大改善。另一名腦癱兒童具備語言能力,但咬字不清晰,對此,筆者從語言的訓練技巧入手,解決其口腔發育不完善的問題。從腦癱兒童自身的語言問題出發,采取適合的語言認知訓練方法,效果良好。
觀察組腦癱患兒的綜合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腦癱患兒的綜合有效率為80.0%。綜合對比二者數據,可以發現,觀察組的綜合有效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中,P<0.05,二者間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表1的調查數據顯示,經過各自不同的訓練后,觀察組患兒由第一階段發展為第二階段的人數明確要高于對照組,其所取得的改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其中,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訓練前后各階段例數對比(n=4)
腦癱是當前比較常見的新生兒病癥之一。大多數患兒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具體表現為:構音困難、發音不準、吮吸困難及呼吸困難等。兒童無法正常地使用語言表達,甚至會出現認知障礙、失語癥等嚴重后果[2]。借助語言認知康復訓練,幫助患者盡可能恢復機械生理運動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發現,語言認知康復訓練能夠最大限度增強患兒的基礎能力,從而加強其對周邊事物的認識,與多種康復訓練方法相結合,在家屬的參與下,能促使患兒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開發,也能起到促進患兒智力發育的效果。總而言之,語言認知訓練對腦癱患兒語言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很好地恢復患兒的認知能力,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