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麗
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反映了外語教育的發展趨勢。外語教育從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轉向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習外語的過程不再是一個枯燥的背誦和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一個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更新了課程內容,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莫妮卡·R.馬丁內斯和丹尼斯·麥格拉思(Monica R.Martinez&Dennis McGrath 2019)認為自主學習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學習,設定目標監控進展,并對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反思。學校的職責是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而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除了讓他們背誦知識點,還應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從而鍛煉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約翰·杜威(John Dewey)等著名教育家也反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參與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教育中保持積極性與活力。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必須努力將項目和作業與不斷提高的課程標準要求聯系起來,用恰當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相關活動,具備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產生豐富的情感、態度,幫助他們了解學習的意義。神經系統科學研究者J.W.威爾遜(J.W.Wilson)認為,意義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會推動你做事,因此意義是一種內在動機。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職責是幫助學生找到他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只有學習內容有意義,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時,才能激發他們的動力,其自主學習才會開始(藤原和博2019)。基于以上考慮,嘗試將自主學習模式遷移至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以幫助初中生建立自主學習體系,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當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時,便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要根據學習要求和特點設計規劃,進行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技巧,實現規劃目標,并獲得成就感。
為學生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能激發其積極參與的學習項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主題、功能,把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材料進行整合,使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如果只強調不斷地向學生“灌輸”,讓他們死記硬背,進行標準化訓練,那么學習意義是缺失的,教學效率也較低。研究表明,當有動力時,人們就會把學習內容存儲到長時記憶中,并輕松地運用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教師將單元話題與學生的學習意義建立聯系,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其創造力,激發其探索意識,使其獲取相關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主查閱有關機器人走進家庭的資料,推斷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趨勢,設計適合現代家庭的機器人。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What kind of robots will you have at home?Why?”學生作出如下回答:“I will have a robot to help me do homework because I want to listen to music.”“I will have a robot brother,for I don’t have brothers or sisters in the real life.”“I hope mini robots can help fight against cancer because I want to save patients.”這樣,關于機器人的學習就變成了有意義的事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其英語學習更加有效,充滿魅力和生命力,從而激發和保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程設計者的第一個問題不是要教什么,以及何時教,而是學完后,學生能用它來做什么。學生如果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做有意義的事情或者達到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個階段的學習后就會獲得成就感。在學習方式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由單純模仿、被動接受轉變為運用觀察、發現、理解、記憶、分析、歸納等策略進行學習(陳柏華、黃秋紋2019)。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在班級機器人設計比賽中,學生利用PPT 展示自己設計的機器人,所使用語言部分來自教材,部分來自網絡,還有一部分來自已學知識。這些語言輸出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接受和表達信息的獨特方式,能規劃學習內容及學習時間,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初中英語學習中,學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習,以下是其自主學習中的一些活動。
1.讀書
有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信息70%以上是通過視覺獲得的。雖然讀書和聽廣播都可以憑借語言激發想象力,但是讀書更需要主動獲取信息,是非常適合自主學習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每周一堂自主閱讀課,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將自主閱讀行為延續到課下,形成習慣。以下表格是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自主閱讀書目一覽表:
將課堂自主閱讀與課后延伸閱讀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在逼真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基礎知識,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編排戲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作為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逐漸學會總結、概括、運用和反思,并與材料中的人物進行對話。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八年級(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時,考慮到教材內容為神話故事,于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講故事。文本及聽力材料含有劇本片段和短小的故事,如《愚公移山》(Yu Gong Moves a Mountain)、《美猴王》(Monkey King)、《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糖果屋歷險記》(Hansel and Cretel)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欣賞劇本、故事的精彩內容,了解影評的基本寫法,并發揮個人才能進行表演。在“校園英語短劇”表演中,學生自導自演的《愚公移山》《皇帝的新裝》和《糖果屋歷險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圍繞正在學習的文本,提出開放型問題,創設逼真的場景,并表達觀點,同時,他們認真欣賞同伴的表演,聆聽同齡人的講話,從而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3.為英文電影配音
電影是生活的縮影,是人們對已知世界的描述和未知世界的設想。英文電影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熟悉英語語言環境的一種方式。讓學生使用配音軟件為電影配音,并在配音群中分享作品,能夠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文本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每周布置一至兩次配音任務,一學年下來,所帶班級學生平均每人配音篇目達57 篇,最多的達到103篇。通過為英文電影配音,學生累計了解教材以外的單詞5 826 個,語篇3 000 篇以上,所涉及人物及素材達1 000 個以上。這種操作簡單、趣味性強、聽說結合的自主學習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使其掌握了語音、語調和語速,又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自主學習沒有固定模式,無論是課上學習還是課下補充,教師都應避免程式化、模式化教學,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和需求,使他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悟,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
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主要設計者和引導者,是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顧問。以學生為主體不僅體現在給他們大量的表達機會,還反映在課堂設計及任務布置上要預先考慮他們的認知水平、生活實際、未來發展和品格養成。
雖然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信息的質量、價值和可信度有很大區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甄別學習資源的優劣,并針對教學內容和主題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適度地精選詩歌、散文、名人名言、歌曲、視頻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其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開發他們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過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內外活動,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使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塑造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實現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