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偉
(銅仁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靈性教育是近年來國內逐漸興起的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實踐。學界關于靈性教育的研究方興未艾,成果漸多,既有理論和方法的探討,也有實踐方面的摸索,但是,專門針對靈性教育資源進行的研究還相當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靈性教育的順利開展。因為,要進行靈性教育活動,肯定離不開一定的靈性教育資源。雖然靈性教育資源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但是,相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靈性教育資源顯得更為豐富、更具典型、更有特性。故本文以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靈性教育資源為研究對象,在闡釋靈性教育資源概念和內涵基礎上,著重分析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靈性教育資源的類型和特征,為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以及靈性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一定的基礎。
為了弄清楚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內涵,有必要首先搞懂幾個相關的概念。
靈性教育在當前還是一個十分泛化的概念。要深入了解其內涵,還得從探索靈性的概念出發。那么,什么是靈性呢?靈性一詞起源較早,在古代中西方的語言中均有出現,并都出現了其詞意的延伸和擴展。早在中世紀時期的西方,靈性主要產生于宗教領域,指上帝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一種宗教性和精神性的存在;至近代,隨著其他學科的建立,靈性一詞也在其他諸多學科領域得以應用。在中國,關于“靈性”一詞的含義也有個演變和延伸的過程。據《漢典》的解釋,靈性主要是運用于動物身上,指的是動物被人馴化后所具有的智慧、智能(1)漢典搜索:https://www.zdic.net,查閱日期:2020-03-04。后來其詞意由動物擴展到人類身上,有“聰明”“聰慧”的含義,指人所具有的聰明才智,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也有如“精神”“精氣”“對宗教的悟性”“靈魂”等不同含義。可見,靈性的含義在當前是存在多元化的理解,這影響到學界對靈性的定義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向。如朱新卓給靈性下的定義:“是人生而蘊含的生命潛能和精神傾向。”[1]在這一定義基礎上,曾維華將靈性進一步界定為:“靈性是根植于人的特性之中,是人所具有的聰明、智慧的特性,這種特性具有靈動的生命意識、靈動的自我意識和靈動的反思、生成意識,因靈動而開啟靈明進而促成自我性的成長與超越。”[2]38侯長林等認為,靈性是“滲透于人的技能、知識和智慧尤其是能力和素質之中的一種狀態或力量”[3]。張新婷等還指出,靈性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性的東西,這種精神性的東西主要是對事物神秘的感知力,以及與自然和諧交流,并能從中形成一套秩序允許的非常規行事體系的一種能力[4]。綦玲認為靈性是一種兼具神圣性和超越性的精神品質[5]。汪麗華等則認為,靈性是個體生命就其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對宇宙等相互關系的經驗中產生意義的一套深層信念[6]147-152。可見,關于靈性的含義十分廣泛。陳彬等也承認,靈性具有非常廣泛的內涵,可以包括一般的精神追求、普遍的心理需要、特殊的超個人體驗、超越的宗教信仰等方面,具體說,像內在潛能得到開發、對某個事物或工作的極度投入與愛好、找到了人生意義與價值、對某種神靈和超自然力量或某種觀念的堅定信奉、某種高尚品格、擺脫世俗名利的束縛而趨向更高的自由、與他人、社會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高度利他主義精神等等,都可以視作靈性含義的范疇[7]。由此看出,靈性的含義極其抽象,看似高玄,不過也有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如陳勁松認為靈性是個體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可以通過愛、慈悲、共情、創新、敬畏、信仰和德性等等呈現出來[8]24-25。當然,靈性也可以被理解為人類認識(或創造)事物的一個層次,并且是最高的層次。如陳勁松認為可以通過感性、理性和靈性三個層面去認識事物,并且認為靈性的層面就是要去啟示人、引導人,是最高的層面[8]19。曾維華也指出,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詩性、哲性、神性、靈性是人的認識的八個層面,靈性同樣是最高層面[2]37。侯長林等則認為靈性是創造的關鍵,是位于知識、技能以及智慧之上,能夠創造出知識、技能以及智慧[3]101。從學界對靈性含義的不同解讀,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共同認識:第一,認為靈性是包含并高于聰明、智慧、悟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認為靈性是一種理想信念或精神狀態,是人們精氣神的表現;第三,認為靈性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和創新世界的能力或潛能;第四,認為靈性也是一種資源,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可以通過挖掘、培養和提升的精神資源。綜合這幾種共同的認識,筆者在此對靈性的含義作這樣的理解:靈性是人們內心擁有的包含并高于聰明、智慧、悟性等的精神狀態,是人們認識事物、改造世界和創新發展的超自然的能力和精神資源,也是人們對自身內在潛能開發、精神追求的理想信念。
學界對“靈性教育”一詞的使用和內涵探討不過是近年來才日漸增多的,并且因對“靈性”理解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闡釋。比如侯長林等認為靈性教育是指培養能夠創新技能和知識,能夠產生智慧的存在、狀態或力量,并且處于技能教育、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之上的教育,是教育目標的最高境界[3]101,其主要內容包括靈性品德、靈性人文和靈性生命教育,以及靈性創造力、靈性想象力和靈性適應力教育[9]3-12。汪麗華等認為靈性教育就是促進靈性覺醒、“精神成人”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死教育、經典學習、性情培育和挫折訓練等[6]147-152。楊穎東等認為,靈性教育是一種面向人的內在心靈世界,通過關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拓展人的精神生命潛能,充盈人的精神情感體驗,增強人的精神意識自覺,從而不斷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質量并最終養成健全道德精神人格的教育,是力求超越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功利性教育范式并回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現實呼喚的積極努力。它體現出尊重天性、遵循自然,重視體驗、關注意義,對話建構、追求智慧等價值追求,其本體使命就是相信人的靈性,發現人的靈性,發展人的靈性,完善人的靈性[10]。王凱指出,靈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以發展人的靈性為基點,追求提升人的靈性及至至善,并按照靈性生長邏輯開展教育實踐,生發出本真的教育樣態。”[11]由上可以看出,靈性教育的含義非常寬泛、內涵十分豐富,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樣態;既蘊含了教育一般的過程和方法,也反映了教育明顯的目的和功能,還體現了教育高深的境界和理想。不過,我們不管從什么角度去理解,都必須緊緊抓住它的核心目的,即人的靈性意識或精神品格的發掘、培育和提升。所以,我們理解的靈性教育,用一句話簡言之就是,發掘、培育和提升人的靈性意識和精神品格的教育。這種教育當然是包含并高于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智慧教育,以發展人的靈性為基點,是面向人的心靈世界、挖掘人的靈性潛能、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健全人的精神人格的教育。
要搞清楚靈性教育資源的含義,除了必須首先弄懂靈性和靈性教育的內涵外,還需要明白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概念。
學界對資源含義的界定也是多樣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筆者更傾向于認同陳華洲對資源的界定,他在梳理資源概念的歷史演進過程和現實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社會需要的基礎上,提出“資源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存在的,能夠滿足人類需要、并可以為人類開發利用,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經由人類勞動而創造出財富的各種要素的總和,”[12]23具有存在方式的多樣性、使用價值的有用性和獲取方面的可索性等特點。
學界對教育資源的定義也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一般認為,教育資源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能夠用來促進人的智力、品德、體力等方面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條件總和,它既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這些物質型的教育資源,也包括文化、環境、社會制度、信息等非物質型的教育資源[13]。實際上就是能夠為教育者所開發并對教育有價值的一切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總和[14]。
我們結合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可以對靈性教育資源下這樣的定義:所謂靈性教育資源,是指在靈性教育過程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可以促進人的靈性意識覺醒、有利于實現靈性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它既包括如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物質型的靈性教育資源,也包括如文化、環境、制度和信息等非物質型的靈性教育資源,是能夠為人們所開發并對靈性教育實施有價值的一切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總和。
通過對如上相關概念的了解,我們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含義界定為: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存在的,可以為人們在靈性教育活動中開發利用的,有利于靈性教育目的實現的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各種要素的總和。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幾種含義:
第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首先具有特定的存在條件。它是存在于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而不是其他地方,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性。它是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社會歷史發展,并適應了靈性教育的現實需要而不斷產生的,既是村寨歷史性和現實性對靈性教育資源的要求,也是靈性教育資源對村寨發展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反映。
第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是現實中已經存在,并能夠為靈性教育活動所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不能被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就不能納入其概念范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本身并不會自發地對靈性教育過程發揮現實作用,它必須要由靈性教育的實施者對其合理開發利用后,才有可能對靈性教育目標的實現產生積極效用。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效用的發揮,相當程度上要取決于靈性教育實施者的開發利用觀念與方式是否正確和得當。
第三,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是能夠對靈性教育活動目標的實現產生重要作用的,或者說是能夠對靈性教育實施具有重要價值或功能的資源。凡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有利于實現靈性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有形的或無形的、自然的和人文的,都屬于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是靈性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總和,不但包括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有形的靈性教育資源,也包括如民族知識、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價值觀等無形的靈性教育資源。
只有合理地對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進行分類,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全面地認識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靈性教育資源,也才能更好地方便我們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實施靈性教育過程,達成靈性教育目的。當然,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學術界對教育資源的不同分類標準,產生了不同的劃分類型。如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將教育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傳統資源、現實資源和未來資源,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等四大類的;也有把教育資源分為主體資源、客體資源、介體資源和環體資源等幾類的;還有將教育資源分為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幾類的;另有將教育資源分為世界觀教育資源、人生觀教育資源、政治觀教育資源、道德觀教育資源和法制觀教育資源五大類的[15]。依據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和靈性教育的實際,我們根據標準的不同也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等多種類型。雖然依據劃分標準的不同,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劃分不同類型,但不同類型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多會有所交叉。因此,為便于研究,避免資源分類的重復性,依據資源存在形態屬性的不同,并結合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實際,我們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可以籠統地劃分為兩大類型,即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1.自然資源
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自然資源,是指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以自然形態存在的,可用來服務于靈性教育目標的資源。一般而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自然資源包含兩部分要素:一是物質性要素。物質性要素包括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所在地天然存在的自然物,這些自然物是可以為靈性教育活動所開發和利用的,如土地、生物、水利、氣候、山川、森林、物產、旅游等資源。它們都是以物的狀態存在,并以物的形式在靈性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二是風光性要素。風光性要素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自然風光類的資源,如燦爛的陽光、優美的山林、靈動的河流等均屬此類。有人將風光類自然資源分為地貌景觀類資源、水域風光類資源、生物景觀類資源和天象氣候類資源等四種[12]59。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自然風光資源同樣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加以區分。譬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范圍內的由地球表層巖石圈物質所組成的自然景觀,如名山、溶洞、石林等,是為地貌景觀類資源;被水占據或覆蓋而形成的自然景觀,如河流、湖泊、池塘、瀑布、山泉等,是為水域風光類資源;由生物圈物質而組成的自然景觀,如植被、草場、奇花異草、森林等,是為生物景觀類資源;出現在大氣圈中的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天象氣候景觀,如藍天、白云、薄霧、彩虹等,是為天象氣候類資源。這些自然風光類資源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大量存在,它們之所以也可以劃分到靈性教育資源的一類,是因為它們并不只是自然界先天存在的“物”,更是可以促進人們靈性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氣氛、意境和旨趣。人們一旦身臨其境感受這些自然風光,就會立馬感覺神清氣爽、心情舒暢、精神煥發、情趣盎然,這些自然風光容易使人思緒翩躚和感慨萬千,引起人們心境靈動,促使人們靈性意識的覺醒和靈性思維的活躍。人們在欣賞由有形的“物”所構成的自然風光時,其實并不是在欣賞“物”本身,而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享受,靈魂上的遨游。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自然資源基本都是看得見的資源,屬于有形的或顯性的資源。
2.人文資源
人文資源是和自然資源相對而言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特色”之處,除了具有優越的自然風光資源之外,更主要的還在于具有獨特而豐富的人文資源。所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人文資源,是指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人們于歷史時期所創造的可用來服務于靈性教育目標的所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它是以人的智慧和行為為核心的資源,是以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等多種形態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資源。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靈性教育人文資源,是以物質形態展現的反映歷史上人類智慧結晶的并有助于靈性教育目標實現的資源,屬于物質資源、顯性資源或有形資源的范疇。例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各種歷史遺存,如廟宇、祠堂、民居、館舍、作坊、古井、樓亭臺閣等建筑實體或遺址,民族服飾和民族飲食等衣食產品,鐵鍬、鋤頭、犁、耙、曬簟、籮筐、刀具、斧具、罐碗鍋瓢盆甕等等日常生活用具,均屬于物質形態的人文資源。精神形態表現出來的靈性教育人文資源,是人們在長久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傳承下來的有利于靈性教育目標實現的如思想、觀念、信仰、精神、意識、思維、知識、技術等資源,是屬于精神資源、無形資源或隱性資源的范疇。例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居民的語言文字、文化傳統、心理性格、科技知識、思想觀念、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和技藝等就屬于這類資源。制度形態表現出來的靈性教育人文資源,是指村寨居民歷史上形成并延續下來的可以用來服務于靈性教育目標的各類規章制度。例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村民自治組織制度、村規民約等就屬于制度形態的人文資源。行為形態表現出來的靈性教育人文資源,是指村寨居民通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行為習慣并有助于實現靈性教育目標的資源。像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居民形成的各種習俗、為人處世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就屬于此類。這種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的靈性教育人文資源要么以有形的物質形態或顯性方式存在,要么以無形的精神形態或隱性方式存在,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分布相當廣泛,內涵相當豐富。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需要說明的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中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兩大類別中,自然資源基本屬于物質資源、有形資源和顯性資源,而人文資源則既有物質資源也有精神資源,既有有形資源也有無形資源,既有顯性資源也有隱性資源。這些資源看似和其他領域的資源沒什么本質區別,并且其本身大多也可能是難以對靈性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它們對靈性教育會產生間接作用倒是充分肯定的,尤其是通過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賦予這些資源以一定的靈性品質和內涵,并由靈性教育者從中指點和引導,它們都會對人們靈性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所有的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教育資源幾乎都可當作一種靈性教育資源來看待。
任一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性表現,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也有其特性,主要表現為形成的歷史性與民族性、分布的廣泛性與地域性、內容的豐富性與滲透性,以及使用的共享性與選擇性等幾個方面。
歷史性和民族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形成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特征,它包括兩個方面:一為歷史性。歷史性是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尤其是其中的人文資源的歷史性特征表現更為明顯,它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世代先民在其歷史演進中不斷創造、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是村寨及其先民歷史的反映。比如村寨內一棵古老的神樹,最初它和其他普通的樹木一樣,僅是一棵樹而已,但后來人們出于各種目的給它編上一定故事,使其富有神秘、傳奇色彩。這樣,這棵有故事的神樹就容易震蕩人的心靈,激發人的靈性,這棵有故事的神秘古樹自然也就可以當作一種靈性教育資源了。可以看出,正如這棵樹一樣,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諸多資源成為靈性教育資源的過程就是歷史形成的,有其歷史特性。二為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帶有某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大多是由單個民族或以某單個民族為主而形成的村寨。這些村寨里的靈性教育資源在其歷史形成過程中,同時也大多打上了民族身份的標簽,體現出某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就依村寨中的民族服飾而言,不同民族的服飾在其質地、樣式、色彩、刺繡、圖案等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同,實際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同。人們一看到這些不同的民族服飾,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取該民族的文化認知,并且會引發其在心靈深處對該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或想象,也即說,這些民族服飾作為一種靈性教育資源,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的。和民族服飾一樣,其他如民族飲食、民族建筑、民族技藝、民族習俗、民族文學等等靈性教育資源,也都是具有其民族特性的,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所以,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具有歷史性,也具有民族性,是歷史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廣泛性和地域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其分布中呈現出來的特征。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分布范圍是相當廣泛的。雖然這里的靈性教育資源是限定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范圍,但是,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分布本身十分廣泛,數量眾多;另一方面,這里講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分布在范圍上并不只是限于村寨之內,也包括村寨所轄的所有區域,比如村寨外圍轄區內的所有土地、山崗、森林、河流等等均屬于該村寨靈性教育資源的分布范圍。其次,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分布也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本身就是一個地域性概念,毫無疑問,其中存在的靈性教育資源肯定也是帶有“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地域性特色。并且,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多是分布于山區,分布于農村,因此,其中的靈性教育資源同樣也具有“農村”和“山區”的地域特色,是有別于城市社區,也有別于學校的靈性教育資源的。所以,除了廣泛性之外,地域性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分布的顯著特征。
豐富性與滲透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內容上表現出來的特征。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內容上是非常豐富的。上文提到的分布廣泛性特征中本來就蘊含了其內容的豐富性,而從其分類中就更明顯地看出這一特征。前文已述及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就以存在形態屬性的不同而分成的靈性教育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部分來看,其內容就異常豐富。比如自然資源中,凡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所在區域內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夠引發人們靈性意識,并助于靈性教育目標實施的所有資源,都可以劃為靈性教育資源,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森林、物產、土地等等,以及各類物候氣象、自然風光等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作為靈性教育資源來看待。同樣,在其人文資源中,凡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由人們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下來的可助于靈性教育目標實施的所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也均可作為靈性教育資源,如歷史遺跡、傳統建筑、生產生活工具、服飾和飲食等物質性人文資源;生產知識、傳統技藝、思想觀念、民族精神、民間文學等等精神性人文資源;家法族規、村規民約等制度性人文資源;風俗風情、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等行為性人文資源,在一定條件下也均可作為靈性教育資源。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內容豐富性的特征非常明顯。其次,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內容上的滲透性特征也很顯著,它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學者認為,靈性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靈性人文教育、靈性品德教育、靈性人格教育、靈性想象力教育和靈性創造力教育等多方面[9]3-12。這些方面的教育資源實際上是可以相互滲透的,也即是說靈性人文教育資源和靈性品德、人格資源,甚至靈性創造力等資源之間是相互滲透的。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某個著名歷史人物,作為一種靈性教育資源,就可能既具有靈性品德教育資源,也滲透著靈性人文和人格教育資源和其他各方面的靈性教育資源。這說明靈性教育資源內部的各個方面可以相互滲透。如果這是從橫向方面表明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內容存在滲透性的話,那么,在縱向方面考慮,靈性教育資源和其他不同層次的資源之間也是同樣存在相互滲透的特性。有學者認為從教育的層次看,主要可以分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智慧教育和靈性教育[9]3-12。靈性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它是包含著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智慧教育在內的,同理,其靈性教育資源也是滲透著知識、技能和智慧等教育資源在內的。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作為一種靈性教育資源的某項傳統技藝,就不僅包含著與這項技藝有關的知識和技能,也蘊含著它所產生出來的思想和智慧,這同樣是滲透性特征的表現。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就其內容上看,既具豐富性,又具滲透性。
共享性和選擇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共享性,指的是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不管是有助于靈性教育目標實現的天然存在的自然資源,還是因后天人為形成的人文資源,它們都是可以為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的,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去開發利用的。首先,靈性教育自然資源作為一種自然界的天然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去利用,其共享性特征是毫無疑問的。同時,靈性教育人文資源的共享性特征也是不難理解的。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人文資源一旦被開發出來,不僅對靈性教育的所有主體有用,而且也可為一切人類所共同享用;另一方面,這些人文資源在通過一定方式交流和傳播時也是沒有時空限制,同樣可以為人類社會共同享用。其次,不管是靈性教育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要以一定形式固化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上,才能進行保存、利用、交流和傳播,但一般情況下,這些靈性教育資源不會因為曾經被利用過而失去其固有的價值,也不會因其附著物的消失而不復存在。也就是說,這些靈性教育資源是可以不斷地被反復使用,并且其質量也并不會受到影響。這種使用的反復性也屬于共享性的一種表現。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的可選擇性,是指人們在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時,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靈性教育資源。一方面是因為同一種靈性教育資源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產生不一樣的作用,因此不同的教育對象可以視各自需要選擇同一種靈性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因為同一教育對象在利用不同的靈性教育資源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同一教育對象對不同的靈性教育資源可以進行有選擇的利用。所以,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靈性教育資源既是全體人民共享的,又是具有可選擇性的。
本文從靈性教育及靈性教育資源的含義出發,討論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靈性教育資源的含義、類型及特征,呈現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靈性教育資源的基本面貌,為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靈性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靈性教育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基礎,也為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的靈性教育資源既是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中進行靈性教育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