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7月1日起,瀘州市13個部門對中央、省、市已明確的29項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已全部通過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發放,筑牢了不能腐不敢腐的“防腐墻”。2019年7-12月,共為91.39萬名城鄉居民發放補貼資金12.13億元,深受群眾好評。
近年來出臺的惠民惠農財政補貼政策使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但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發放過程中,個別地區和單位截留、擠占、挪用等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一是經辦管理不規范不科學,給個別基層經辦單位、經辦人員留下了截留、擠占、挪用、貪污資金的漏洞。二是監督管理不及時不到位,給少數心存僥幸的基層單位和經辦人員可乘之機。三是經辦監管的技術手段落后,容易出現人為干預。2018年6-9月,瀘州市開展了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專項治理,在專項治理行動中發現問題線索2067條,給予“第一種形態”處理2184人,立案審查228人,追繳退賠資金405.52萬元,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同時為從體制、機制、技術手段上解決這些問題,瀘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讓29項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全部通過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發放,并成立領導小組,印發工作實施方案,確保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部門發得出、群眾收得到、政府管得住”。
瀘州市人社局認真履行職責,成立了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數據比對與制卡組、平臺建設組、后勤保障組,倒排工期,責任到人,確保按時完成任務。在對全市社會保障卡發行應用情況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印發工作方案,召開數據比對推進會,主動對接財政補貼資金涉及的業務主管部門進行比對數據,及時反饋相關信息。共收到13個部門提交的比對數據282.79萬條,反饋身份證錯誤信息5.97萬條;錄入數據庫135.86萬人。與相關銀行合作,采用“即時制卡+批量制卡+網上申辦”相結合的方式,為廣大群眾提供制卡服務。市、區(縣)8個政務服務大廳、143個鄉鎮(街道)、288個社區人社服務窗口,以及593個合作銀行網點,均可申領社會保障卡。廣大城鄉居民還可以在“智慧瀘州人社”微信公眾號、四川政務服務網上辦理有關社會保障卡業務,撥打12333熱線電話進行查詢。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發行社會保障卡415.68萬張,常住人口覆蓋率達97.01%。其中,補貼對象持卡率達到99.11%。
市人社局采取“城鄉居民申請、鄉鎮(街道)初審、業務管理部門審批、財政部門審核、合作銀行直發、監督部門監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進行“一卡通”發放監管平臺建設,并對13個部門和 7個區縣的經辦人員進行全員培訓。2019年7月,全市有16個部門(含區縣增加部門)17項補貼成功通過“一卡通”發放監管平臺直發。
經過半年平穩運行,瀘州市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全部通過社會保障卡“一卡通”發放,實現了“業務經辦信息化、公共服務網絡化、監督管理智能化、統計分析可視化、領導決策精準化”。
一是“一卡通”發放監管平臺建立了統一的數據庫,可以任何時點分部門、分項目、分地區進行查詢、統計。
二是通過“一卡通”發放監管平臺發放的財政補貼資金,全部由合作銀行直接發放到補貼對象的社保卡上,發放監管平臺將補貼信息即時推送到補貼對象的手機上,補貼對象還可通過12333電話咨詢、“智慧瀘州人社”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查詢、監督。市、區縣紀委監委、財政、審計、業務主管部門分別設置了監督崗,可直接登錄發放監管平臺,隨時監督每一筆資金的發放情況。發放監管平臺還設置了智能比對、警示功能,及時發現不符合享受條件、程序違規、資料不齊等問題,有效防止弄虛作假行為,形成了不敢腐的機制。
三是發放監管平臺不僅隨時可以統計分析每個部門、每個項目、每個地區財政補貼資金的發放情況,還可以統計分析每一個人在一定期間享受財政補貼資金的情況,為資金預決算,以及財政補貼政策調整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四是“一卡通”發放監管平臺開通了網上投訴,2019年下半年,僅收到投訴7起,投訴率萬分之 0.08。在省人社廳《關于2019年度系統行風建設暗訪調查和群眾滿意度測評有關情況的通報》中,瀘州市人社局以總分90.97分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