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霞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太原 030006)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來源于群眾,這既是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獲得的寶貴經驗,也是黨的執政本色和精神源泉,更是黨的立黨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日益成為人們表達利益訴求的集散地,逐漸成為社情民意信息匯集的新平臺,也為黨的群眾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絡空間作為現實社會的虛擬延伸,為黨的群眾工作實踐開辟了新方向。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功”,“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網”。〔1〕7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通過網絡走群眾工作路線的思想,為廣大黨員干部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勇于實踐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當今時代是一個網絡時代,網絡發展使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比例為99.3%〔2〕。因此,將網絡作為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手段是大勢所趨。首先,將信息技術與黨建工作相融合,運用網絡平臺使老百姓更好地了解黨的方針路線,凝聚民心。其次,發揮新媒體最大效用,運用網絡新媒體搭建政民交流的新渠道,在關心老百姓利益的同時使黨的政策在人民群眾中得到貫徹落實。再次,發揮好網絡渠道監督作用,建設網絡問政平臺,使老百姓可以運用網絡問政平臺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監督。最后,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了解民情民意打開了新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3〕28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選擇通過互聯網來表達自身利益訴求,但由于種種因素制約,開展網絡群眾工作還面臨著挑戰。
“新時代網絡群眾工作,從深層次講,是幫助黨和政府更加有效地掌握民心數據,掌握執政過程中各種類型的痛點和弱點。”〔4〕在網絡時代背景下,黨員領導干部要學會利用網絡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網絡平臺來解決人民群眾的需求,并接受網民的網絡監督。目前來看,開展網絡群眾工作存在著定位模糊的問題:一是對開展網絡黨群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模糊。一部分領導干部對于網絡辦公平臺的運用重視不夠,在認識上沒有適應角色轉變;還有部分領導干部注重網上處置,輕視對線下工作的指導。二是對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內容定位模糊。當前網絡傳播存在分眾化、差異化等特點,由于網民素質參差不齊,使一些未被證實的信息被碎片化傳播和轉載,導致了網絡輿論管控難度加大。三是對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方法定位模糊。部分黨群工作者的話語表達方式單一,不習慣或沒掌握用網絡語言與網民進行溝通,部分黨員干部面對網絡輿情導控處置不當,危機處置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從黨群工作者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分析,新時代網絡群眾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雖然一些黨群工作者從業年限較長且工作經驗豐富,但是掌握的網絡技術有限,主動學習新技能積極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通過互聯網開展黨務政務工作。另一方面,雖然一些年輕的黨群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互聯網技術,但是欠缺工作經驗,加之薪資待遇不高,導致工作成就感偏低,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黨群工作者成長成才的智力支撐不足,入職后培訓體系不健全,部分地方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沒有形成培養選拔管理干部責任鏈,也是導致黨群工作者的創新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
新媒體平臺在融入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同時,亦成為黨群溝通互動的主要載體。構建黨群溝通的網絡平臺,是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重要途徑。當前黨群溝通的網絡平臺建設存在以下短板:一是網絡平臺質量有待提升。黨群互動平臺互動產品更新速度較慢,與網民需求的契合度不高。二是網絡平臺功能有待健全。主要表現為政民互動、業務受理和智慧政務等黨群溝通平臺功能還不健全。三是網絡平臺資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強。一些黨群溝通平臺不能適應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要求,黨建工作宣傳主要依賴各級黨組織內部推廣,不能及時整合各類資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黨的群眾路線事關新時代國家治理戰略的實現,是一項切實深入群眾深入民心的全方位全過程管理工作。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管理工作機制有待推進,一些網絡問政存在著回應不及時、輿情監管方法不科學、線上線下互聯互通不順暢等現象。另一方面,缺少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缺乏對應的依據和明確的目標。
扎實走好群眾路線,要不斷創新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方法,探尋時代特色更加鮮明、內容更加豐富、管理更加規范、途徑更加多樣、效果更加明顯的新方法。
第一,要用全局眼光把握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黨員干部要不斷學習了解網絡媒體運行的規律,加強網絡輿情的研判能力,提升對網絡信息甄別的能力。第二,要用平等心態把握網絡的平等性和隱蔽性,尊重包容網民。黨員領導干部須放下架子,走到網民中去,尊重民意訴求,以平等心態直面網民,以包容心態聽取網民的各種聲音,坦誠接受各種批評意見。第三,要用效率觀念把握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和延展性。相關部門須時刻關注網絡輿情,積極應對輿論熱點事件,常與網民互動,了解網民所思所愿,及時回應網民的問題,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增強政府親和力和公信力。
第一,要大力培養精通網絡技術和黨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科學合理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對于網絡工作人才的培養要費大功夫、下大本錢,廣納英才,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網絡黨務工作隊伍。第二,建立一支有影響力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在網絡上時刻關注網民輿論動態,及時回應網民反映的問題、訴求和建議,客觀理性引導網民,在重大問題、關鍵時刻、敏感事件上引導和強化主流言論。
第一,要搭建網絡宣傳平臺。加強主流媒體網站建設,通過采用圖片、動畫等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宣傳吸引力,打造形式多樣的宣傳平臺,宣傳黨和政府大政方針;加強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建設,即時發布權威信息,澄清虛假信息,提升網絡輿論的引導力。第二,要搭建網絡對話平臺。通過開設市長信箱、社區論壇、黨務政務微博、政務留言板等方式,聽取群眾意見,回應網民關切的問題,實現與網民的無障礙溝通、零距離對話。第三,要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加強對黨政機關的門戶網站建設,解讀最新政策,拓展便民服務功能,鏈接網絡政務大廳,使之集新聞資訊、黨建黨務、社會服務、網絡政務于一體,實現民生服務移動化,發展指尖上的黨務政務服務,打造服務網民的高品質政務平臺。
第一,要注重人文關懷與精神激勵。網絡時代要暢通群眾心聲表達機制。要帶著熱情解決群眾盼望的事,帶著感情解決群眾急辦的事,帶著理解解決群眾不滿意的事,帶著責任解決群眾為難的事,用謙虛、平和、耐心的方式,與網民談心交流。第二,要探索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相互融合促進的傳播方式。邀請新媒體平臺宣傳、參與,將網民關注的問題,借助移動傳媒的力量,在第一時間傳遞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三,要轉換語言表達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曾寫到:“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5〕要鼓勵領導干部多講新話、土話、網言網語,拉近同網民之間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提升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親和力。
第一,要管得住。在監管上要立足現實,建立人機監測、分級預警、自下而上的監控預警、研判和預控機制,及時更新輿情搜索“關鍵詞”“熱詞”和敏感話題等信息,準確研判輿論熱點、焦點的發展動向,掌握輿情形成機理和走勢動態,制定不同性質的分級分色應對預案和應對措施,實現網絡輿情的有效管理。第二,要有正能量。領導干部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在網上傳播正能量,通達社情民意,疏導負面情緒,做到懲惡與揚善并舉。第三,要有成效。通過科學公正的考核,把真正適合做黨群工作的干部選拔出來,壯大黨務工作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