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輝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先制訂教學目標,然后設計課堂活動,最后檢驗教學效果。采取的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測試評估”的設計順序。這樣的設計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和任務,容易走進“以知識為導向”的“灌輸”式設計或單純“以活動為導向”的設計誤區。“以知識為導向”的設計是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一講到底,教師關心的往往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學生未必在知識理解和技能運用上有所收獲;在“以活動為導向”的課堂上,學生認為學習只是活動,自己的任務只是參與,而不是對活動意義的深入思考,課堂往往“熱鬧有余,底蘊不足”,他們未必真的有所領悟,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未必真的有所提升。無論是聚焦“灌輸”的教學設計還是聚焦活動的教學設計,都偏離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教育部2018)。
在逆向教學設計中,科學的、符合邏輯的設計方式應該是“教學目標—評價標準—教學活動”,即“首先確定預期的學習成果;然后考慮證明學生獲得預期學習成果的證據,即設計評價工具;最后再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學習體驗”(鄧亞慶、苗若楠2018)。逆向教學設計中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始為終”,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思考。這樣的設計可以為教學從“知識為本”轉向“核心素養為本”、從“教師為主體”轉向“學生為主體”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操性的借鑒意義。
逆向教學設計是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專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于1998年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它“是一種先確定預期的學習結果,再明確預期學習成果達到的證據,最后設計教學活動以發現證據的教學設計模式”;它“強調以清晰的學習目標為起點,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設計,指向促進目標的達成”(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2017)。我國學者何曄和盛群力(2007)指出,逆向教學設計是一種設計過程,也是一種用于單元課程設計的標準,即先確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是達到理解的目標,再考慮用什么辦法來證明學生確實掌握了學習內容,實現了理解。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活動來達到目標。逆向教學設計程序與《課程標準》提出的“完整的教學活動應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課堂評價活動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以評價目標為導向的多種評價活動,以此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育部2018)的要求是一致的。
以牛津版高中《英語》模塊一Unit 1 School life為例,說明如何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本單元的主題為“人與自我——學校生活”,話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范疇,比較容易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根據《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提供的逆向教學設計模板,教師嘗試使用逆向教學設計理念進行本單元的教學設計: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從以下三個維度確定預期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學完本單元后,學生需要掌握哪些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學生應知道什么,理解什么。(2)理解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思考哪些問題?預期的理解是什么?(3)遷移創新目標:學生學完這個單元后能夠將所學內容遷移到實際情境中,并有一定的創新意識。
1.確定教學目標
(1)學生將了解英國高中校園生活的一些情況,包括學校設施、課程安排、學習任務、課外活動、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
【設計依據】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并掌握“校園生活”話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促進其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2)正確使用“校園生活”話題詞匯介紹自己的校園生活。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分析、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能運用本單元話題詞匯進行流暢的口頭和書面輸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學習并能在特定語境中運用表示校園設施的一些基本詞匯:library,dormitory,gym,canteen,lab等。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圍繞主題和新的語境開展描述、闡述、判斷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助力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4)學習定語從句的基本概念及關系代詞的用法,并能在語篇閱讀訓練中掌握這一語法項目。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識別語篇中所使用的目標語法,并理解其意義;能識別語法結構在組織語篇中的作用。
(5)通過設計“記者采訪”活動,內化運用“校園生活”的相關文化知識和核心詞匯及拓展句型等語言知識。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創設的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情境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活動中整合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恰當地運用所學語言傳遞信息,理性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6)學生學會設計以“學校俱樂部”為主題的海報并向其他學生介紹其獨特之處,以吸引他們的加入。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展開想象,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鑒賞評價、自主表達,使這一過程成為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思維品質的提升過程、文化意識的建構過程和學習能力的形成過程。
(7)學生能通過網絡資源更多地了解英國校園生活、文化、教育模式,并能與我國相比較。
【設計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積極運用英語學習策略,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自主、高效地開展學習,努力提升英語學習的能力。
2.基本問題
(1)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什么?具體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
(2)英國高中生的校園生活有什么特點?中英兩國高中生的校園生活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3)如何在語篇中正確使用定語從句的關系代詞?
(4)如何設計奪人眼球的“學校俱樂部”海報并宣傳?
3.預期的遷移
(1)能運用“校園生活”話題的相關文化知識和核心詞匯及定語從句等語言知識,用英語向外國筆友介紹自己的校園生活。
(2)以幫助新同學找食堂、宿舍、健身房、操場、實驗室等一系列活動為主線,創編對話情境,在真實語境中靈活運用表示學校設施的詞匯。
(3)設計一張新的“學校俱樂部”海報,并說明“學校俱樂部”成立的理由、意義、成員的權利與責任及優勢。
4.預期的理解
學生將會理解:
(1)有關英國高中校園生活的情況。
(2)中、英兩國高中學生校園生活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的作用及在什么情況下用that,which,who,whom,whose。
(4)完成設計一個“學校俱樂部”海報的步驟:組建小組→查詢信息→制作海報→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呈現作品→招募成員。
5.知識和技能
學生將會知道:
(1)“校園生活”話題的核心詞匯和拓展句型。
(2)魏華在一所英國學校上學的經歷。
(3)英國學校的教育模式及學生的校園生活情況。
(4)中、英兩國高中生校園生活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5)兩種閱讀微技能:略讀(Skimming)用來了解文章的大意;掃讀(Scanning)用來尋找特定信息、具體事實。
學生將能夠:
(1)掌握并運用與“校園生活”話題相關的重點單詞、詞塊與句子,建立“校園生活”話題語料庫。
(2)用英語向國際交流學生介紹自己的校園生活,交流校園文化。
(3)用第三人稱(she)復述魏華在英國學習的經歷。
(4)通過小組討論比較中、英兩國高中生校園生活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5)掌握兩種閱讀微技能:略讀,以快速獲取文章或段落主旨;掃讀,以獲取特定信息或細節信息。
(6)在具體情境中正確使用定語從句的關系代詞來描述校園生活,提升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7)在真實的語境中用英語描述自己學校的校園設施。
(8)設計“校園生活”主題的海報,并能用英語進行宣傳、招聘成員。
教師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達到預期學習成果?哪些證據能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設計內容如下:
1.表現性任務
(1)介紹校園活動:用英語向國際交流學生介紹自己的校園生活,包括課程設置、作息時間、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教育模式等。
(2)復述課文活動:用第三人稱(she)復述魏華在英國學習的經歷。
(3)記者采訪活動: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一個學生扮演魏華,其他學生扮演小記者,就其在英國的學習經歷進行采訪。
(4)情境對話活動:在幫助新同學找目的地的一系列對話中,用英語介紹自己學校的校園設施。
(5)海報設計活動:設計一張新的“學校俱樂部”海報,并進行有創意的宣傳。
2.需要收集的證據
(1)語篇填空:用本單元重點單詞、詞組的適當形式填入以“校園生活”為話題的新語篇中。
(2)技能測試:運用略讀和掃讀策略,正確解答文章主旨大意題和細節理解題。
(3)復述課文:用第三人稱(she)復述魏華在英國學習的經歷。
(4)合并句子:將兩個簡單句合并成一個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
(5)成果分享:與同伴分享小組設計的“學校俱樂部”的海報。
3.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饋
(1)學生自評對本單元詞匯、語篇、語法等的掌握情況。
(2)組內互評情境對話活動、記者采訪活動。
(3)組間互評學生的海報設計與宣傳活動,從主動參與、語言流暢、創新思維等維度進行評價。
(4)單元學習結束后,反思自己在語言知識、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方面的收獲及今后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1.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的設計順序
在逆向教學設計的第三階段,教師需要思考以下關鍵問題:什么樣的學習和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喚起和產生預期的理解,激發其興趣。便于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逆向教學設計以WHERETO為順序,其含義為:
W=Where:幫助學生了解本單元學習的方向和預期的學習成果。
H=Hook: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E1=Equip:幫助學生體驗主要觀點和探究主要問題。
R=Rethink/Revise:幫助學生獲得反思的機會和修正已有的理解和學習表現。
E2=Evaluate:允許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作業進行自評、互評。
T=Tailor:根據學生個體的需求、興趣和能力設計作業和活動。
O=Organize:組織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持續參與的熱情,提升其學習效果。
2.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的內容
(1)教師幫助學生通過自然拼讀法、構詞法、歸類法等方法學習本單元的重點詞匯、核心詞塊,培養其詞匯學習能力。
(2)聯系學生實際,以“喜愛的校園活動是什么”“理想中的校園生活是什么樣的”等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師生互動,激活學生已有的與“校園生活”話題相關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背景知識,引出本單元的核心話題。
(3)以“理想中的校園生活”為主題,舉行3分鐘微型演講活動。
(4)學生通過聽課文錄音,欣賞、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并從整體上感知語篇的主要內容和文化知識。
(5)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略讀和掃讀閱讀微技能,快速獲取文章的主旨大意和細節信息(如時間、地點、日期、數字等)。
(6)教師指導學生用略讀微技能,獲取文章各段的主題句。
(7)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理解語篇中的長、難句;特別關注包含目標語法“定語從句”的長句結構分析。
(8)教師分析、解讀語篇中核心詞匯的用法,并聯系學生實際設置情境,讓他們在真實語境中加以操練并運用。
(9)學生用第三人稱(she)復述魏華在英國的學習經歷。
(10)記者采訪活動:學生自由組合成四大組,在小組內選一個學生扮演魏華,其他學生扮演小記者,采訪其在英國的學習經歷,并推選小組上講臺展示。
(11)學生用英語向外國筆友描述自己的校園生活,運用內化本單元所學習的“校園生活”話題詞匯及定語從句,并在課后以書面形式寫成120詞左右的語篇。
(12)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學生根據本單元內容及通過網絡查找的相關信息,比較中、英兩國高中生校園生活的異同之處。
(13)開展小組活動,進行對話表演:以幫助新同學找食堂、宿舍、健身房、操場、實驗室等一系列活動為主線,創編情境對話,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靈活運用所學詞匯。
(14)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學生4人一組,共同探究如何設計一張新的、有吸引力的“學校俱樂部”海報并進行宣傳。
逆向教學設計提倡從“終點”,即所追求的成果(目標或標準)出發設計活動;要求教師在確定了所追求的成果后,首先考慮評估方案,再具體設計活動。這種設計思路不僅提供了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還提供了驗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真正落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對新課改理念、《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中英語單元整體設計中基于逆向視角的“教學目標、評價工具、教學活動”都產生了新的、深刻的認識,理解了“目標”在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評價任務的設計和評分規則的制訂對教師的專業判斷的要求很高,體悟到自身評價素質的不足,從而為今后繼續深入學習和具體實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