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英語教學要重視對主題語境的探究和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挖掘(教育部2018)。主題語境分為三大范疇,即“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梅德明、王薔 2018)。其中,“人與自然”中的子主題“環境保護”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英語教學,其內容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并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圍繞此主題語境并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辨能力和責任意識。
下面將結合一堂市級公開課,探討如何在主題語境的引領下,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幫助學生糾正被動接受、缺乏思辨、重學輕責的問題,發展其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英語學科“立德樹人”的目標。
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為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模塊10 Unit 1 Building the future Project板塊的文本A gift for the future,主題為“新能源”。本單元的內容圍繞“為自己和子孫后代創造更美好的明天”這一主題展開。學生通過對前幾個板塊的學習,了解了掌握技術的重要性及通過“幫貧扶困”“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礎設施”“學習科學技術”等改善生活現狀、提高生活水平的方法。課堂以“什么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禮物”為切入點,對新能源或可替代能源展開認識和探討,最后落實到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升和綠色生活態度的確立上;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思考,使其意識到環境保護不僅與每一個個體密切相關,并且具有日常性、可操作性和持續性。
Step 1:Greeting&Lead-in
以“你最喜歡的禮物”導入話題,讓學生思考“什么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禮物”;給予第一名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一件禮物。
Step 2:Read the lines
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以下3個問題的答案:
Q1: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
Q2:How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Q3:Why are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taking steps?
隨后,讓學生從這3個問題的答案中尋找關鍵詞,并圍繞關鍵詞gift整合信息,概括文本內容,輸出(寫)一段30詞左右的語篇。之后,選取2—3名學生的作品進行當堂展示和簡要點評。最后,提供概要寫作范文供學生參考。
Step 3:Read beyond the lines
以文中第二段“This is a 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這個句子為抓手,讓學生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見解,并提醒他們抱著開放的態度,不要急于贊成或反對,以評判的眼光探討和剖析作者的觀點。隨后與學生分享幾個例子,以Greeting&Lead-in環節贈予學生的環保鉛筆為例子,讓他們在校內推廣并寫一份倡議書。
Step 4:Think and reflect
再讓學生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這一開放性問題發表意見,并完成句子填空題:This is a 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_____to put into practice,only with a_____heart.
Step 5:Homework
要求學生對課上的寫作(概要和倡議書)進行修改,并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觀看以環保為主題的電影 Wall·E。
為使本堂課在促進學生積累知識的同時,對其價值觀起到正面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學生以下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習慣不佳:多數學生習慣被動傾聽,而不主動表達;被動輸入多于主動輸出,被動學習多于能動學習。
學生的思辨能力比較缺乏:能提取簡單的信息和用英語回答問題、表達觀點,但是用英語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比較薄弱。
學生的責任意識比較薄弱:學生對環境保護這一話題僅停留于認識層面,沒有落實到行動層面,并且普遍認為環保與自己的生活難以建立聯系,或認為關聯性不強,從而缺少責任意識。
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以“環境保護”這一主題語境為引領,積極調動學生關于“環境保護”的已有知識與經驗,著力在課堂上破解這三個問題,并以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力爭達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知識的內化和遷移需要靠知識的輸出和思維的表達來體現,而檢驗后者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開展豐富的師生互動,并且要切合主題語境,巧設操作性強、參與度高的課堂教學活動,確保課堂教學活動既具有挑戰性,又不至于無從下手;既是授課內容的延伸與鞏固,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
例如,在介紹了環保鉛筆之后,首先,教師設計了“向校長倡議推廣環保鉛筆”的演講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倡議書。學生先列舉環保鉛筆的優勢,再組織語言,最后落筆成文。其次,教師讓各小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發表倡議書的演講。當校長的生活照出現在電子屏幕上時,課堂氛圍迅速活躍起來了,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由于環保鉛筆是學生逢考必用的2B鉛筆,學生只要捐出廢紙就可以獲得環保鉛筆,還可以將多余的鉛筆以學校的名義捐贈給貧困地區的孩子,所以學生對環保鉛筆的想法非常認可,都非常都積極地投入倡議書的討論和撰寫,并且在隨后的上臺演講環節也能做到順暢地表達。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寫作能力、演講能力,又增強了文化意識。
又如,對于教學過程中的Read the lines環節,教師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地追問,對他們進行啟發和引導,鼓勵他們自己得出正確答案。同時,教師用圖表等呈現“What,How,Why”問題的答案,清晰、直觀。如針對“How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這一問題,教師先問“What do we mostly depend on to produce energy?”,再問“What are their disadvantages?”, 又 問 “What energy sources do you know can be used without running out?”,最后追問“How”這個問題,學生很順利地得出“We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by replacing natural resources with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作為思維品質的一種表現,思維的批判性在于質疑、求證的態度和行為,不茫然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地拒絕一種思想,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基于這個理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課文作者的某些觀點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和論證。
例如,課文中出現這樣一個觀點:“Thisisa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基本落實到兩派觀點,一方同意課文作者,“知道要環保,但不知道如何環保”,“作為一名中學生,感覺環保與自己頗有距離感,很難落實到生活中”。一方反對,“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只要有心就可以從我做起”,“舉手投足之間的小事就可以達到環保的效果”,但具體是哪些小事,也只能舉出節約用水、及時關燈等,思路有限。
針對這兩種觀點,教師都給予了贊賞和肯定,并且要求他們保持開放的態度,分享環保公司“TERRACYCLE”及其創始人的環保理念,側重小動作大不同的效果;隨后又與他們分享幾個環保小舉措,如“太陽能熱水器”“舊衣服捐贈”“垃圾分類”“綠牌車”“光盤”等,引導他們得出“無論大動作、小動作,都可以對環保事業作出貢獻”。最后再讓學生對上述觀點發表見解,有學生說:“這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但是沒有堅定的信念,就很難付諸行動”;也有學生說:“這是一個不簡單的想法,但是只要落實到行動,一切就變得簡單起來”。學生不拘泥于是或否,不拘泥于句子填空題中的觀點,相較于之前的支持或反對,有了自己進一步的理解,可以說這樣的理解更深入、更多面,也更貼合實際。整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或觀點。
文章中有文眼,文眼點明文章主旨,并且蘊含深刻的涵義。一堂課也有“課眼”,“課眼”對把握全文有重要作用。同時,如果構建好“課眼”和現實間的聯系,能讓學生不再認為課本是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使其更能融入其中。
如文本中的gift就是“課眼”,既是課文行文的線索,又作為課本和學生生活間的紐帶。教師從課堂的導入到閱讀的理解,再到思維的深化,都圍繞gift展開。從最簡單的“你喜歡什么禮物”到對“什么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禮物”的思考,再從對課文作者所寫的“留給后代的禮物”的理解到“你可以為后代作出什么貢獻”等問題的思考和探討,以gift一詞串聯起了整個主題語境的意義挖掘。除此之外,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教師把環保鉛筆作為禮物送給了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并且請他在被要求的時候打開,讓學生對這個特殊的禮物產生了好奇和期待,隨后,在Read beyond the lines這一環節中,讓這名學生打開禮物,鼓勵大家猜猜這支鉛筆的特殊性,從而承上啟下,向學生介紹其背后的環保意義,為他們喜愛上環保鉛筆作好情感準備,并激發他們的討論欲望,使其通過熱烈討論為撰寫環保鉛筆倡議書作好語言準備。
gift一詞在本堂課中從簡單到深奧,從稀松平常到意義深遠,承載了“環境保護”這一主題語境背后的文化含義。例如,在對gift一詞的解讀中,要求學生找到課文第10段中的句子“This will mean good things for our future,our children’s future and our grandchildren’s future.”,并要求他們用一個詞代替good things。在學生得出good things就是gift以后,鼓勵他們得出此處的gift不僅是指自然資源,更是一種強烈的環保意識和自發的環保生活方式,讓他們自主建立起課本與生活的聯系,不再覺得環保是一句口號而無法落實,不再覺得環保不能身體力行只能“隔岸觀火”,而是切實地像為后代準備禮物一般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本堂課基本完成了課前設置的“理解課文內容”和“提高環保意識”兩大教學目標。學生的參與度良好,課堂氛圍由一開始的較為保守、沉悶到中后期的較為活潑、開放。尤其是在環保鉛筆的介紹和倡議書的書寫和展示環節,氣氛出現了高潮。教師做到了深挖主題語境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有效實現了學生知識的轉化和內化,促進了他們對語篇的深度理解,有效增強了他們的文化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整堂課以師生互動為推進方式,以學生活動為落腳點,以能力的表達和輸出為最終目的,在主題語境的引領下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最后的總結環節中,學生衷心地表達了愿意為環保事業盡自己一份心力的愿望。在課后,學生還主動與教師就課上所涉及的一些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追問和探討。
英語讀寫課的授課過程是從輸入到輸出,從內化到轉化的過程,輸入和內化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還有果敢和擔當的責任意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意識,以及主動和能動的學習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教材主題語境的深度挖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因素和既有體驗,做到融情于境,融行于境,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