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隨著知識更新節奏的不斷加快,為了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人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閱讀能力。由于英語是國際性的交流語言,許多最前沿的學術性文獻都是用英語寫成的,因此,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要求,高中英語教學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發展批判性創新思維(程曉堂2004)。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有利于他們從文章上下文語境中推斷生詞詞義,猜測作者的寫作意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批判性閱讀又稱評判性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批判性閱讀側重于發展讀者的猜測、剖析、懷疑、推理、反思和批判等一系列思維,以此實現對閱讀文本的深層次、綜合性理解。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方式。在開展批判性閱讀時,讀者接收閱讀信息后,在了解和記憶閱讀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閱讀文本中隱藏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剖析,對文本的用詞、篇章結構等方面的細節、技巧進行掌握。因此,批判性閱讀屬于分析型的閱讀技巧(張麗萍2017)。批判性閱讀常用的策略包含預覽、評注、概述、分析、提問、預測和評價等(轉引自封萍,2015)。
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主要集中在課文內容或測試題、練習題的講解上。教師在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往往更多地關注詞匯、句型的講解或訓練,而忽視對文本內容深層次的解讀,教學模式單一,且未能結合閱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僅能淺層次地理解閱讀文本,缺乏對文本內容深層次的思考,無法進行批判性閱讀,學習效果不佳,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無法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高中英語的部分教學內容或閱讀材料與時代發展、學生生活脫節,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甚至因此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學生的閱讀欲望下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批判性閱讀的基礎是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基本的理解,一旦學生無法理解閱讀材料,批判性閱讀就無法實現。
在應試教育、教學任務的壓力下,教師在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傳授的閱讀技巧功利性強、過于簡單,多為跳讀、速讀技巧,缺少針對文本內容深層次思考的閱讀策略,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實質性的提高。教師應積極對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策略的傳授,讓閱讀教學回歸閱讀本質,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從過去的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從批判性閱讀中產生新思想,將閱讀變成吸收新知識的手段。
預覽是一項基礎的閱讀技巧。在正式閱讀前,通過預覽,學生可以根據文本的相關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和搜索;可以大體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結構及重難點,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整體性信息。閱讀文本中的圖片或文章標題是最常用、使用頻率最高的預覽方法。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根據閱讀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利用與之有關的圖片,文章的標題、小標題進行合理的猜測、想象,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提高閱讀質量和效率。
比如,教師在講授牛津版高中《英語》模塊四Unit 2 Sports events Reading部分的閱讀文本The Olympic Games一課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圖片和單元標題Sports events進行猜測、想象,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1)What are these sports?(2)Which of these sports are popular in your city?Why?(3)What adjective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these sports and people?(4)Which sports do you like or dislike?Why?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對單元主題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對將要閱讀的文本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其次,讓學生觀察標題The Olympic Games,猜測文章的大體內容。再次,向學生提供閱讀文本中的一些關鍵詞,讓其推斷文章的大體情節,并進行分組討論。接著,指導各小組學生根據文章標題、關鍵詞和討論結果分別創作小故事,再將這些小故事串聯起來,從而概括出文章的大體內容。最后,讓學生細讀文本,了解其內容、結構和題材類型,再與自己推斷的內容進行對比,從而進行批判性閱讀。這樣的閱讀策略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猜測能力和組織能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其更準確地掌握文本的內容、結構、細節。
質疑是指依據有關證據進行反問,再尋求佐證來驗證自己的反問。批判性思維的重點是反思問題。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質疑,再在閱讀文本中挖掘內容、情節印證自己的猜想,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質疑的閱讀策略,使其在閱讀時發揮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意識地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用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有針對性地接收信息,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問,所提的問題應從易到難、層層推進,從作者的角度來把握作者的意圖,以此實現批判性閱讀的目標。如果學生不清楚如何展開質疑,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示范,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分解文章,逐漸培養他們在讀前、讀中、讀后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展開閱讀。
比如,在講授牛津版高中《英語》模塊五Unit 3 Science and nature Reading部分的閱讀文本The perfect copy時,在未開展閱讀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What was the name of the first cloned mammal?(1 word)(2)Is Pauline Carter for or against human cloning?(no more than 6 words)(3)What were some people worried about when Dolly was cloned?(4)Why is cloning good news for Faye Wilson?讓學生從以上問題中提取關鍵詞,然后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以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中心意思。在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后,教師可以再提出一些更深入、細節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1)When and where was the world’s first mammal Dolly cloned?(2)Who else disagrees with human cloning except Pauline Carter?(3)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讓學生通過這些細節性、有關文章核心內容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最后,教師結合文本的話題特點,向學生布置寫作作業,讓他們發表對cloning的變化,倫理道德,優、缺點等的見解。這種質疑性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就閱讀文本中的句子、段落、結構和其中所出現的事實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推斷出作者沒有直說或沒有反映到的事實或即將發現的事實,也就是從字里行間推理作者的意圖或言外之意。根據閱讀題目的題干類型進行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判斷、推理手段。閱讀題目的題干一般有三種類型:(1)含有suggest(暗示)、conclude(推斷出,得出結論)、imply(暗示)、infer(推斷)等動詞。提問方式如“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suggest that...?”“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does the passage support?”等。(2)包含表達推測的情態動詞,如would,might,could,can等,提問方式如“How would the author feel about...?”“What can we infer about...?”等;或者含有其他表示可能性的詞,如likely,most,probably等,提問方式如“The passage is most likely to be taken from...?”等。(3)沒有出現確切性反映猜測的詞,但解題時要根據閱讀文本的細節性內容作推斷,推理出其言外之意,提問方式如“What is special about...?”等。學生可以多進行這方面的練習,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寫作思路,更高效地閱讀和解題。
一般情況下,開展批判性閱讀需要閱讀三遍文本。第一遍,先對材料進行快速瀏覽,了解閱讀文本反映的觀點和中心思想;第二遍,細讀材料,對閱讀文本進行批注,用特定的符號對文章進行標示,尋找文章的重難點;第三遍,有目的地閱讀,重點解決自己疑惑的地方,從而達到全面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明確自己為什么要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中心意思,文章的重難點在哪里等問題,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保證閱讀質量和效率(張麗萍2017)。
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質量和效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因此,在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預覽、質疑、判斷、推理等能力,培養其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