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執行總編 蘭恒敏
11 月6 日,省國資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動省屬國資國企實現高質量發展”集中學習研討會。會議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全省國資國企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五中全會為什么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許多人對前幾年的國人到日本買馬桶蓋一事記憶猶新。“馬桶蓋”風潮后,董明珠等國內一批實業家提出要振興國貨,格力開始造“煮好飯”的電飯煲。“馬桶蓋”風潮以及“中國多年穩居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啟示我們:中國國內有強大的消費能力,尚遠遠沒有滿足,關鍵看我們能否制造出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看“供給”這一“側”是否供得上。因此,中央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許多企業很重視出口,并以“產品打入歐美市場”為榮,這很好;但與此同時,全世界都在熱切盼望打入中國市場,世界貿易格局正呈現出我進“敵”進的狀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西差異、南北差異、城鄉差異、產品技術水平的差異等,使得中國消費市場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層次豐富。物理學上,水位差可以產生勢能,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經濟學上,不同區域和不同技術水平的產品需求,能夠提供強大和持續的消費能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龐大且多層次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獨有而西方國家求之不得的巨大戰略優勢。立足國內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國有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
一場疫情,彰顯出中國強大的實體經濟和完整產業鏈的珍貴,也使歐美對實體經濟流失和產業鏈缺失有了切膚之痛。預計疫情過后,歐美實體企業會有小幅回流。但國際產業分工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中國的傳統產業正在緩慢地向東南亞、非洲等地轉移;電子、通訊、人工智能、生物制藥等高端產業,正在逐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這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過程。
當我們奮力開拓國外市場的同時,龐大的國內市場也被別人大量搶食。在這一過程中,國有企業需要用好比較優勢:如果傳統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不如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有利,那就不妨優先向西部轉移;如果高端產業進軍歐美國家的難度遠高于滿足國內高端需求的難度,那就不妨優先滿足國內高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