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
(運城學院 經濟管理系,山西 運城 044000)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社會公眾提及。與此同時,移動互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一系列和大數據相關的技術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各行各業中引發了一波又一波商業模式與經營活動的深刻變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財務管理工作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巨大的變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目前智能財務、財務共享以及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已然使得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內容、模式、人才機制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進而企業對財務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產生很大的變化,這就對側重培養專業實踐技術性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與要求[1]。如果應用型高校的專業實踐教學仍維持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內容,勢必將與現實情況嚴重脫節,在這種情況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尋求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模式、教學資源等的全新變革,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既滿足了財務管理專業發展的需求,又是高校轉型提質的必然要求。
運城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是為適應運城市以及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需要于2010年設立的,在各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根據企業對高校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運城學院在財務管理專業的改革和建設中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構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新體系。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政策的實施,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各行業各企業相繼推進內涵式發展方式,要求企業重視各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但是目前在大數據、智能財務等信息技術這一背景下,學院現有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不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運城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會計綜合實訓(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和科云3D會計仿真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另外,在信息化較強的課程中也包含一定的實踐學時,如計算機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相比傳統課堂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比較多樣,靈活度較高,但實踐教學課程的課時比例相對較少,難以達到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目的,且一些重要的實踐實習課程沒有具體的考評標準,學生往往對實踐課程所學內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無法達到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和運用的目的。
目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因資金或場地所限,現有財務管理專業實訓室規模、硬件設備及軟件配置仍然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訓需求,且運行管理功能也不夠全面,運行形式比較單一,沒有完全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貫穿實訓室教學與管理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實訓室專業技能培養功能,實驗室利用率不高,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財務管理專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所教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專業基礎理論型教師居多,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兼備的“雙師型”教師欠缺。大部分實踐實訓課程的教師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在企業一線接受過系統鍛煉的教師很少,普遍缺乏財務實際工作經歷,導致在實踐教學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目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實踐課程都是由上理論課的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雖然具備堅實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但是財務管理實踐課程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
通過往屆學生實習后反饋的信息可知,因企業實習實踐崗位人數的限制,部分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內容和專業相關度較低,另一部分學生的實習內容即使和專業相關度較大也都是和會計核算有關,如編制各式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裝訂憑證等等,很難參與諸如企業資金籌集、資金投放和日常運營管理等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實踐性的教學環節薄弱導致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學生缺乏專業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無法滿足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對專業人才的新要求[2]。
應用復合型財務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應以強化社會需求為導向。目前,大數據背景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已經落后于企業實際需求,如財務無紙化時代已經來臨,我們還在花大量課時教學生手工憑證的編制和賬簿的登記;企業已經開始實施業財融合,推進動態、精細化的財務管理,而我們的教學主要還停留在傳統財務軟件和平臺的學習和訓練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企業需要的財務管理人才不再是專業知識點的記憶和運算應用,而是需要那些能夠掌握新的財務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并能夠從企業產出的海量、動態的業財數據中提取出核心數據進行獨立財務分析,進而參與企業財務決策的人才[2]。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置進行探討。
為了支撐實現財務數據處理與分析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可以在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中引入Python語言、數據處理、數據可視化分析等計算機課程,突出大數據下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為財務管理后續實踐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選修課程體系是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的基礎,可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延伸專業的實踐教學[3]。財務管理選修課程除了目前專業開設的選修課以及學校公共選修課以外,可根據市場需求適當增加一些實踐應用型較強、靈活性強的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環境的變化和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需要,財務管理選修課體系可以適當減少與專業聯系不太緊密課程,補充實踐類較強的財務數據建模、財務共享、金融衍生工具等選修課程,逐步構建體現經濟技術環境變遷、與實踐課程相銜接的選修課體系,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這些選修課程可在學校既定若干學分修滿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根據個體的愛好特長、職業生涯規劃等差異化的需求自主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
因財務管理專業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專業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還需要搭建多層次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科學構建實驗教學的內容和實踐課程。具體來說,首先,以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為中心,整合多行業真實數據案例,更新實驗內容。可在現有會計綜合模擬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專業實訓的基礎上,增設獨立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如設置大數據財務決策實戰、大數據財務分析等實踐教學內容;其次,以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課程為輔助,整合校內資源,打破課程、專業的限制和壁壘,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相關學科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多方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最后,落實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搭建與之相適應的實踐基地,不僅能為師生提供鍛煉機會,而且能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財務管理實踐教學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整合,構建科學性、實用性和超前性的財務管理實踐教學體系,使培養的人才不僅掌握本專業系統知識和各項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持續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
大數據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教育由大眾化加速邁向普及化,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正面臨日益增加的學生人數與現有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不匹配、專業人才供給與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難題。為了突破這些難題,應用型高校應根據專業實訓室目前的實際情況,結合大數據統籌安排現有實訓室建設資金,規劃專業虛擬實訓室的建設投入,構建校內大數據基礎實驗環境,搭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4]。同時,鼓勵校企合作,通過與財務軟件企業、證券金融企業及事務所等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實訓環境,共建大數據財務共享校企聯合實驗室、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產學研合作,掌握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對人才的真實需求。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要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如教師講授實踐操作步驟,學生機械模仿或部分學生獨立完成實訓小組大作業,其余學生“搭便車”模式。應從整體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資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來升級改造、完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搭建教師與學生之間資料共享,信息互通的教學平臺,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增加學生和教師的有效互動來更好地實現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實踐課程授課教師是否具有豐富的實際財務工作經歷是決定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5]。為了加強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師隊伍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1)內部培養。制定相關激勵和培養制度,鼓勵校內承擔實訓實踐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外出進修,培訓;承接校企合作項目或到企業、稅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掛職鍛煉,通過在相關崗位上的實踐鍛煉使財務管理教師有機會學習和掌握不同行業的大數據財務分析實踐知識,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2)外部引進。聘請一批有實際財務工作經驗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作為兼職導師,如公司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等,定期給學生開展專題報告或指導學生實習和畢業論文。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財務數據分析人才,最大的困難是大數據的獲取,沒有海量的財務數據作為實踐教學的基礎,學生學習再多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也無處應用。因此,應用型高校要增強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建設大數據實訓教學數據庫:(1)可與用友、金蝶、衡信等數據大企業實現數據溝通和共享;(2)與當地會計師事務所、財稅公司進行合作,通過高校VPN通道,遠程連接專業實訓平臺,招聘校內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為其提供代理記賬、財務數據統計處理、分析等實際服務,學生也可以利用此平臺,實現與企業實時業財數據的對接,最大限度仿真現實中的財務管理相關工作。實踐教學老師可將一些單位數據,經過特殊處理和修改后整合成案例形成大學財務管理實訓教學的數據庫。
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業務以及各樣海量、動態的業務數據,如何整合匯集這些數據并從這些數據中捕獲財務資料,挖掘出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財務信息,這不僅需要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素質,還需要其具有強烈的數據敏感性。然而,數據敏感性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長期的數據分析工作中慢慢積累形成。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從學生入校開始就逐步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應從這一目的出發,摒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引入更加生動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翻轉課堂等,讓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角。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讓學生親身感受和熟悉真實的財務工作崗位和環境,提高財務分析工作能力,進而成為信息技術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大數據、智能財務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財務工作模式、內容、職能都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從傳統少量財務數據的計算分析逐步發展為多維度的實時動態海量財務信息處理,財務關注的重點從核算轉向管理和戰略制定。在這一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更應該注重培養具有扎實財務實踐技能和財務數據處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也應順勢而為,以企業真實的財務管理工作和動態數據處理分析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未來就業的適應性,才能實現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