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環節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析,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文本的閱讀是至關重要的。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材有了較大的改進,將更多與時俱進的文章融入到了課本當中,學生只有對文本進行更加細致的閱讀,才能夠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議論的表達手法。在對文本進行細致閱讀的時候,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并且結合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名篇佳作,學生要通過這些優秀的文章來了解寫作的技巧和手法,感受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了避免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世界,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理解語句的含義為契機,牽動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學習,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積極性。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中國被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畫面,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國土喪失、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橫行霸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年代,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振奮人心的千古絕唱,譚嗣同因為變法而大聲喊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精神,激發學生心中的愛國熱情,并以此為情景導入到課文內容當中。接著,教師通過學生聽錄音的形式,來對整篇文章的朗讀進行更深一步的掌握,在朗讀中體會語句的思想感情。
然后,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學生了解到劉和珍作為熱血青年,為祖國主權而犧牲的正義形象,并且通過在文章三、四、五部分找出描寫劉和珍的語句,體會到魯迅之所以稱劉和珍是真正的猛士,是對那個黑暗統治下麻木人性的一種強烈呼喚,是對反動派的一種精神上的控訴。
最后,教師讓學生對以“劉和珍等人視死如歸的精神來激勵真正的猛士奮勇前行這一舉動是否有必要”進行深度分析,讓每一個學生在整理和反思文本當中掌握更加細致入微的教學內容。只有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體會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才能夠體會到魯迅筆下文字的獨特魅力。
高中語文是一個包含豐富情感的學科,不同的文章有著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文章中豐富的情感變化,營造相應的學習氛圍,保證每一個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真正融入到文本表達的情感當中去,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文章所孕育的不同情感。在傳統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對于文本情感并沒有強烈的體驗欲望,也無法感受到語文教材課文的獨特魅力。教師應該抓住文章的中心,促進學生與作者在文字當中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再別康橋》這篇文章的講解當中,教師在進行課程目標設定的時候,可以以學生的自我鑒賞為起點,由淺不斷入深,從簡單到難來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以作者思想來貫穿始終,運用音樂、畫面、朗誦等視聽手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徐志摩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合在一起的氣質,一種別具韻味的思想情感油然而生。
首先,教師導入新課,讓學生在輕松的配樂當中來朗誦《再別康橋》,并在此基礎上引出問題:“《再別康橋》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她的美在哪里?”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接著,教師從一個片段內容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就像暮春里牧童的笛聲,具體地向學生分析詩歌的感情是從悵然到熱烈,并且在第五節達到了高潮,但是又隨著高漲情趣的不斷消逝,無限的惆悵暈染在詩人的心中。這種情感的變化便是對康橋不可抑制的愛,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徐志摩對英國留學時光的美好回憶和對即將消失的愛情感到無限的惋惜。
最后,教師通過對“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句詩進行深度解析,向學生展示詩意的美好源自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映射,是作者通過意象勾畫了一個夢幻的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沉浸在作者創作的歡樂和對意境描寫的無限惆悵中。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主題是將意境與意象相結合,是徐志摩先生筆下最能夠表達情感的一首詩。通過教師深度的解析,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情感的迸發,使學生與當代作家的文字形成情感共鳴,進而深入到文本的中心,真正了解到文章孕育的情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段落劃分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把握文章的核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作品所孕育的時代精神,這對學生后續的閱讀和理解將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高中語文文本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核心有更深的了解,幫助學生體會到作品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背景。
例如,在曹禺《雷雨》(節選)的教學當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度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教師可以合作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以話劇表演的形式對《雷雨》(節選)的課文片段進行在線演藝。每個小組對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等相關人物進行角色扮演,結合當時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演繹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下,一場大雷雨的來臨醞釀著一場腥風血雨的中國大變革。學生在對話劇進行揣摩的時候,可以對大家庭當中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與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民眾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更加淋漓盡致的體會,讓每一個小組成員能夠明白,只有將資本家的冷酷和虛偽與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和正直兩種性格進行更加形象的展現,才能夠使話劇達到更加有效的藝術表現。通過話劇的表演可以使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很好地理解,在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之后來深刻體會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并且結合當代背景,與作者一起體會黑暗統治下,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品質,這是一個時代璀璨的性格特征。
總體來說,在對文本進行細節閱讀的時候,學生既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本所運用的記敘手法,也可以對散文、詩歌、小說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多種角度來分析不同文章的寫作方法,以此來真正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語文文本的學習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練成的,還需要每一位高中生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不斷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