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然而,就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守舊等問題,導致閱讀教學價值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整體教學實效不高。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從“病因”著手,變單一教學方法為多元教學方法,以此喚醒學生的閱讀熱情,使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可以為閱讀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讓閱讀課堂始終煥發精彩,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激情,做到全身心投入。這不僅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還能促進閱讀教學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就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雖然很多教師已經運用了信息技術,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大多數只是將其作為呈現知識的一個現代化工具。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只是將教材上的知識移到了大屏幕上,實則“換湯不換藥”,并沒有將信息技術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信息化教學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進行創新和優化。
例如,在講解《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尋找關于這節課的微視頻,或者自己制作微視頻,視頻內容主要包括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創作情況、創作這首詩時候的處境介紹、這首詩的朗誦、詩中涉及到的所有字詞和意象的解讀等內容。同時附上學習任務單,主要包括:這首詩側重抒情,還是寫景?這首詩的主體形象是誰?為什么?等等。然后將微視頻與學習任務單一起上傳到云平臺上,要求學生課前自主觀看、預習。這樣的預習指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做到胸有成竹。
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足,再加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毫無生趣可言。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能夠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的教學方式,將其運用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
例如,在講解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采取情境教學法,以此增強教學內容的親切感和熟悉感。具體而言,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之前,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①秋天是一個很美麗的季節,尤其是家鄉的秋天,非常美,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一下你眼中家鄉的秋天。②我們班有的人經常旅游,既看過南方的秋,也看過北方的秋,說一說在你眼里,南北兩地的秋各有什么特色?”這兩個問題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聯系起來,既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接下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章打好基礎。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答案與作者筆下的景物進行對比,以此深化學生的閱讀感悟。
教師通常習慣性地將自己對文章的解讀灌輸給學生,導致數十個學生對課文的解讀千篇一律。實際上,閱讀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不同的學生,人生閱歷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筆者看來,教師應當基于學生主體性的體驗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和組內的成員實施較好的溝通和交流,并且學習他人的優點,有效彌補自身的不足。
例如,在講解《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第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提出以下問題:“①詩人‘夢游天姥’,為什么開篇會寫‘瀛洲’?②這一段中除了瀛洲以外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什么作用?③作者李白走訪過眾多名山大川,為什么會夢游天姥山?天姥山有哪些特點?”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討論,得出最終答案。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的話,語文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每人帶上iPad上課,通過iPad參與課堂討論活動,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將自己的答案通過iPad發送到教師客戶端,教師再將所有學生的答案呈現出來,這樣就可以為所有學生參與課堂創造機會,教師也可以了解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真正做到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包括語言價值、思維價值、文學價值等。然而,一直以來,由于閱讀教學方式單一,教材的文本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沒有得到有效培養。高效教學視域下,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讓閱讀課堂始終散發生機與活力,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深度與廣度,使閱讀教學價值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