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忠宏 婁恒基
摘要: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局勢,必須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國經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使國家經濟不落人后是我們該深思的問題。只有不斷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積極的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才能不斷縮短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經濟;比較優勢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發達國家,但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能積極主動應對挑戰,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那么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弊端就會日益凸顯,導致不同程度的政治不穩定和經濟波動。像俄羅斯、墨西哥、東南亞等國家,受全球化的波動,金融危機、政治動蕩時有發生。對中國來說,全球化局勢已經不可逆轉,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和政治帶來了威脅和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在信息、資源、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使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已經已經超越了國家、民族之間的界限。在經濟全球化初期,資本主義成為全球化的主流,試圖將全球資本主義化,全球化給各個發展中國家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這種雙重性質使得全球化能夠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也能夠阻礙其發展,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壘。在一定程度上機遇與挑戰并存,但一定條件下挑戰也是大于機遇的。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一)經濟方面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依托世界市場的全球化,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關系需要市場按照自由競爭的原則自發進行調節,而經濟全球化正是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通過世界市場試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轉嫁到中國市場,并且國際政治經濟的風險、矛盾和危機越來越傾向于中國市場,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并且對于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會產生直接影響,全球化的進程使得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總量的平衡,對我國經濟結構也產生了影響。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勢必會導致政治發展的穩定性。以上所有因素的綜合存在,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對我國產生了綜合性的影響。市場如何針對現實情況進行具體調節,會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二)政治方面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公司大量興起,進行自由競爭,維護全球利益,這種情況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泛濫嚴重,而經濟全球化的維護恰好需要政府的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進行,以此來保證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但無政府主義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要想維護全球化下經濟秩序仍需各國共同努力,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需要各國政府進行承擔。只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對全球性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各國之間進行國際間的合作、協商對話,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公平的全球化。
(三)文化方面
經濟全球化的滲入,伴隨著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文化也通過國際大眾傳播媒介及其他機制進行了傳播,文化帶來的影響是更加嚴重的。經濟全球化不僅代表著物質文明的全球化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西方物質文明的到來同樣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對公眾政治心理的沖擊不可忽視。文化的傳播媒介幾乎無處不在,但現實是發達國家支配著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而全球性的傳媒公司也大都位于發達國家,對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進行了壟斷,這種不公平現象的存在使得我國公眾對信息的接受處于不對稱、不平等的局面。正是借助這種劣勢,發達國家不斷推行自己國家的文化,實行文化霸權主義,不斷向我國公眾傳輸西方價值,抹黑中國的一些活動,我國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得到了影響,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三、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中國經濟的出路
(一)始終堅持推行改革開放
近40年來,中國經濟始終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強國之路。中國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也正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必須要做的,這樣也有利于獲取自身利益。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加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在世界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不應該局限在發展中國家之間,對于發達國家也應該積極應對,迎接挑戰,開拓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使對外開放真正成為一種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強盛。
(二)發揮比較優勢,增強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人口問題從以往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變為與其他國家相比的優勢。眾多的人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更占優勢的工資成本,這將成為我國的長期優勢。同時人口的富足給我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有著強大的潛在市場的需求。中國應該始終保持并且真正對低下的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的比較優勢進行長期維持發揮,并且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對教育體制進行調整和改革,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那么這種比較優勢胡進一步轉化為現實優勢,使中國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獲取更高的利益。
(三)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
中國金融行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活動運行不規范、機制不完善、法規不健全這些問題屢見不鮮,中國金融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風險和危機頻頻出現。基于以上現狀,對于金融業的規范措施需要貫徹落實,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使其適應自由化、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也要深入落實,除了對央行宏觀調控職能的強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服務效率、產業結構等也要實行監管改善。金融機構改革要參考各國的制度法規,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本運行規律培育高效的資本市場,加強金融結構的調整,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使中國的金融體制同國際接軌,從而增強中國金融業抗擊金融風險的能力,加強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經濟安全。
參考文獻:
[1]張鋒,肖維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J].陜西農業科學,2003(05).
[2]王東,豐子義,聶錦芳.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當代闡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周春明.經濟全球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