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規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這對農村家庭養老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通過對山西省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勞動力外流使得家庭結構縮小,家庭收入變高,家庭養老意識淡薄。致使許多留守老人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出現一系列的困境。面對這些困境需要家庭、社區、政府的共同努力,來使農村留守老人過上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關鍵詞:勞動力外流;留守老人;家庭養老
養老是每個國家和社會的永恒主題。在我國國內當前主要使用三種養老方式: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自我養老。而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還是主要以家庭養老的方式為主。然而,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現象正引發著人們的密切關注,其范圍之廣、速度之快、流動之雜十分罕見,這對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對勞動力外流背景下農村家庭養老所產生的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一、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外流現狀
(一)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基本情況
1. 接近30%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通過對山西省部分縣、村的抽樣調查,外出打工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16%,外出打工人數已經占到了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30%;2. 家庭中有外出打工人員的戶數占到總戶數的25%。家庭中有外出打工人員的家庭占農村總戶數的39%。全家全部外出打工的家庭占農村總戶數的5.8%;3. 常年打工和短期打工的比重大致相同。
(二)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特點
1. 青壯年勞動力是主體。從年齡分布上來看,15~46 歲的占外出打工總數的80%,其中15~26 歲的占外出務工總數的35%;2. 外出打工人員多為男性。外出打工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為78%;3. 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在本省內進行打工。外出人員中在本省務工的占83%,流向省外的僅占17%。與其它省份相比,這是并不多見的一個特點;4. 絕大多數的外出打工人員從事的行業是體力勞動和服務性行業。調查中有75%的外出打工人員從事服務員、企業工人、擺地攤等工作。
二、山西省勞動力外流對農村家庭養老造成的影響
(一)農村家庭結構規模改變
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家庭規模的持續縮小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認為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致使農村家庭結構規模中 “隔代家庭”和 “空巢家庭”出現。不管是以老人和兒童為主的“隔代家庭”還是只有留守老人的“空巢家庭”,都使得農戶家庭出現了小型化的趨勢。這直接造成了農村家庭養老的主力中“人”的減少,從而直接影響到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活動。
(二)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改變
造成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動因之一就是城鄉之間的經濟收入差別。總體來看,農村勞動力外流到城鎮打工,通過寄錢回家來供養家中的老人和小孩,使得家庭收入直接增加。這使農村家庭養老資源中“財”這一因素大大提高,從這一點看是有利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活動的。
(三)農村家庭養老觀念改變
首先,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雖然增加了農戶的家庭經濟收入,但也使得老年人的家庭掌控權大大降低。子女在經濟上具有了較大的獨立性,并且占據了家庭中的主導地位,而老年人則幾乎完全失去了控制家庭經濟的權力,家庭地位隨之下降。其次,外出務工者雖然開拓了視野,但同時也增長了養老中的道德風險。外出打工者與父母長期分隔兩地,這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紐帶逐漸廢弛。并且隨著價值觀的逐漸改變,可能使得他們的養老盡孝觀念逐步淡化。再次,農村勞動力在外流的過程中,價值觀念逐漸轉變,供養父母已經不再是人生的第一大事,而是更多的去尋求個人的成功和發展。我國的家庭養老模式主要取決于子女主觀意識上的自覺行為,這就使得農村家庭養老保障體系中的尊老、敬老、養老文化受到沖擊。
三、山西省勞動力外流造成的農村家庭養老困境
(一)經濟供養
農村勞動力外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家庭收入的提高,但是留守老人所獲得的經濟支持卻是不穩定的和有差異的,并且補貼標準往往偏低。農村現實生活環境中孝道觀念的逐漸淡化和部分子女在外謀生的巨大壓力,加之子女間對贍養老人責任的互相推諉和農村社區養老保障體制的不健全。部分子女把老人看作負擔,這導致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不足,甚至陷入難以生存下去的窘境。雖然留守老人的經濟生活狀況整體上有所好轉,但仍然很不穩定。
(二)生活照料
勞動力外流使得很多留守老人在生病時無人照料,生命和財產安全存在很大的隱患。子女外出打工讓舊的家庭照料模式被破壞,空巢老人大量出現。留守老人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大多缺少應有的扶助,當發生突發疾病時也無法及時就醫得到較好的照料,同時也很容易出現被騙、被偷、被搶等安全問題,問題較為嚴重時,死亡案件也時有發生。
(三)精神慰藉
精神贍養也是老人的重要需求之一,許多農村子女把贍養父母理解為經濟上財務的給予,而忽略了對父母精神方面的關懷和照料。雖然很多外出子女也經常通過回家探望、定期打電話詢問等方式與老人進行情感交流,但其效果非常有限,情感缺失嚴重。并且農村中公共文體設施較為匱乏,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空虛,孤獨、寂寞的負面情緒難以疏導。
四、山西省勞動力外流狀況下農村家庭養老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家庭措施
不管是物質還是情感上的需求都需要靠家庭成員的活動來滿足,因此家庭成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經濟支持是必須的。并且針對山西省外流勞動力大多在省內的特點,可以在外出務工時盡可能選擇離家較近的地點,方便回家對老人進行照料。或者夫婦雙方選擇一方留在家中撫養孩子、照料父母,未外出的家庭成員應在父母贍養上發揮主要作用。可以幫助老人進行精神文化活動,比如下象棋、跳廣場舞等等,不要讓老人總是獨自待在家中。同時要使子女自身的傳統孝道文化不斷加強,“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不能丟,要盡到應盡的贍養義務。
(二)社區措施
村委會可以為貧困留守老人提供適當的經濟補助和食物供應,并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還可以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山西省主要采取農村敬老院和農村日間照料中心兩種養老模式。這其中存在著資金不足、服務質量低下、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需要不斷改善和提高。還要加強社區安全治理,防止老人被騙、被搶等事故的發生。還應提供多種公共文化設施,組織打牌、下棋、文藝表演等健康的文化活動,并在村委會建立老年活動室等。
(三)政府措施
政府應建立健全各方面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生活需求的法律法規,針對山西省外出打工勞動力的特點,政府要不斷大力推薦縣域經濟的發展,改良小城市的投資環境,增加農村外出勞動力就近就業的機會。投資建立收費較低、設施齊全、服務到位的農村養老服務機構。重視進城打工人員的各項權益的維護,用政策法規來保障進城打工人員的工作收入和工作環境。在農村進行基本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活動,提高留守老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注重對“孝道”的宣傳,培養子女孝老、尊老、敬老意識。
五、結語
當前農村勞動力外流的趨勢是難以改變的,留守老人養老困境問題也是會長期存在的,只有社會、國家、家庭來一起共同努力,才能使留守老人生活的更幸福、更安逸。
參考文獻:
[1]姚從容,余滬榮.論人口鄉城遷移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影響[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02).
[2]孫鵑娟.勞動力遷移過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照料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04).
[3]許馳.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分析[A].老齡問題研究論文集(十一)——積極老齡化研究之三[C].2006.
[4]王萍,李樹茁.農村家庭養老的變遷和老年人的健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