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楠
摘要:以社會支持體系為理論視角,立足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現狀,通過檢索閱讀與農村留守兒童焦慮感有關文獻,探討導致焦慮成因、焦慮感與社會支持關系,并在以此為基礎提出社會支持體系的重新建構來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焦慮感。
關鍵詞:社會支持;留守兒童;焦慮感
一、引言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隨之產生,大批務農人員一方面為改善自己現今窘迫生活,另一方面受限于教育費和生活,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或者是其他親戚生活,父母兩人或者是一人進入城市打工,繼而產生了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群體,必然會與政府、社會等社會支持主體產生一定互動,而政府、社會和個人的支持系統共同構成了社會支持體系,并對其社會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著一定影響;另外,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和壓力逐漸增多,帶來了快節奏生活現狀,人各種欲望因求問不得而被不斷壓抑,因而焦慮是個體一種較為普遍的情緒體驗,成年人有著就業、道德性、現實性焦慮,兒童與青少年有著分離性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強迫癥等,其主要以過分焦慮、擔心、害怕為主要體驗。雖然,焦慮是一種貫穿于發育階段正常情緒,但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卻發揮著不同作用,因而此番主要從社會支持角度出發,探究農村留守兒童焦慮感與社會支持體系的關系,為政府部門制定修改政策提出相應參考。
二、相關概念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
盡管對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已經開展多年,但是目前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概念界定有許多不同,因而此番將農村留守兒童定義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由祖父母、親戚或其他人代為撫養,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歲以下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孩子。”
(二)社會支持系統的相關概念
社會支持這個概念在1970年提出,起初是以心理失調社會原因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病原學,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學者們從不同的層面對社會支持進行了廣泛而深入探討,既探討了該群體社會支持現狀,也探討了存在的問題,但是對社會支持一詞內涵還未達成共識。而此番對于社會支持一詞的內涵采用張長偉觀點“社會支持是一定范圍內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體系,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是以個體即被支持者為中心,由個體及其周圍與之支持者以及個體與此類人群之間交往活動所構成系統。”
具體來說,社會支持體系是由政府支持、社會支持、個體支持組成的一個有機社會支持網絡,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分為正式和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而正式社會支持體系主要包括:政府、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等,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主要包括:家庭、朋輩群體等。另外,按照社會支持不同內容,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可以分為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社會對于個體所提供的支持是建立在自我發展以及生態觀的基礎上,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社會中,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必然會與他人進行接觸交流,建立關系網絡,繼而產生合作,有助于自身發展;通過社會支持體系幫助,人們可以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可控的問題以及危機,從而維持正常日常生活。因此,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扮演著不良情緒調和劑,協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緩解一定的壓力,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使得社會處于一個穩定和諧的狀態;而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人常常會處于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中,常常會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不利于個人身心發展以及維持社會穩定。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過閱讀從2005年到2017年這12年間145篇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文章,結合自身理解以及梳理文章脈絡,將這145篇文獻進行大致的歸類分析,發現共有65篇與農村留守兒童焦慮感有關的文獻,并針對其進行客觀、系統、定量描述和分析方法,并對相應中文獻所描寫的焦慮狀況進行細讀以及內容編碼,運用SPSS軟件對所編寫的碼進行數據分析;根據焦慮的表現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制作出頻率和交叉制表,得出形成焦慮的主客觀因素以及相關性。用系統整體觀點來看待留守兒童的焦慮問題,發現農村留守兒童有著多層次焦慮,比如有學習焦慮、對人焦慮以及對于安全焦慮,從中提出建構主體-功能-層次三維支持系統來降低兒童的焦慮感。
四、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原因探討
焦慮是個體一種較為普遍情緒體驗,成年人有著就業、道德性、現實性焦慮,兒童與青少年有著分離性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癥、強迫癥等,主要以過分焦慮、擔心、害怕為主要體驗。為進一步探究出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焦慮感原因,從社會支持體系視角出發,將農村留守兒童與一般非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焦慮往往集中產生于處于孤立無援狀況以及感受到無力感的個體,探究其成因往往是當個體處于困境時候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就像學齡期的兒童有著分離性焦慮一樣,當學齡期兒童要獨自一個人面對一個全新陌生環境時候,身邊缺乏著父母支持和陪伴,往往會產生焦慮情緒,對外表現為哭鬧、不愿上學等。
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中,家庭、朋輩、學校等支持系統,發揮著不同作用,為留守兒童提供著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有著一些相似點,在剛剛與父母分離時,由于缺乏父母支持與陪伴,也會產生分離性焦慮以及現實性焦慮等,但是農村留守兒童也有著不同點。因而,農村留守兒童面臨不只是家庭支持系統缺失,而是家庭支持、學校支持、社會支持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維度系統缺失。
(一)家庭支持系統
受空間地域、工作壓力和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外出務工父母在與子女進行溝通的時候,由于長期與自己子女分離,找不到合適的話題因而大多數都是關注子女學習成績,很少能夠真正關心子女情感需求,這無形中就給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學業上的壓力,迫使留守兒童過分關注學業或者是因為壓力放棄學業,繼而在學業方面產生了一定的焦慮感;另外,外出務工父母因無法陪在孩子身邊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并對其行為進行及時評價、獎勵和強化,留守兒童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使得人格交往方面存在障礙,無法形成良好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焦慮感。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支持不足、與其父母交流與溝通存在問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業和人際交往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感。
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由叔叔嬸嬸等親戚撫養,其因不是自己子女對留守兒童疏于管教,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相應關懷,以致于其許多錯誤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和制止,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另外,由于此時期的留守兒童處于青春期,比較敏感多疑,非常容易與監護人產生摩擦,造成彼此之間關系冷漠;加之留守兒童由于叔叔嬸嬸等親戚撫養,容易產生寄人籬下感覺,沒有對于家庭產生相應歸屬心理,尊重需求受到了漠視,造成自己即使有了問題也埋藏在心中,不愿和人交流,長期壓抑,加劇其焦慮程度。
(二)朋輩支持系統
由于代際溝通問題,留守兒童往往會選擇與自己年齡相仿、有著共同話語群體進行交往,加之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于父母依賴性逐漸降低,而同伴關系在兒童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因交往時間較長,極易出現問題。同伴接受對于留守兒童出現人際交往焦慮、學業違紀等問題起到一個減緩作用,反之同伴拒絕則構成一種危險因素,增加了兒童出現問題行為可能性。
(三)學校支持系統
一方面,學校正式支持不太完備,有些學校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一系列工作并納入日常管理體系中;另一方面,教師未真正地發揮其教育職能。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親子教育和榜樣形象缺失,他們大多希望能得到教師更多關注并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但是由于基礎教育投入不足,鄉村教師資源比較薄弱,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鄉村老師面對眾多學生精力有限,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身心發展和希望得到更多關注的需求,就使得某一部分學生受到冷落,而部分教師往往會忽略差生,對于學習差的一些留守兒童則常給予諷刺態度,使得兒童產生自卑和焦慮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
(四)社會支持系統
不良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影響,比如網吧管理松散、農村教育對于安全和科學系統性健康知識教學往往很少涉及,造成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得留守兒童對于安全方面產生一定焦慮感。
不難發現,社會支持體系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焦慮感起到一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各個支持系統提供的支持內容和發揮作用不同,系統之間配合與協調在支持過程中就是非常必要,但是在現實中它們卻沒有形成有機聯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體系。沒有有機的聯系,就難以有相應配合與協調,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自支持作用的發揮并進而影響到支持效果。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其產生焦慮感的絕大部分都是長期不良情緒堆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成因不是源于一些意外世故所引起的而是其多維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所共同作用的結果。
由于以戶籍制為中心的城鄉二元體制、不同城鄉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原因,在城市艱難生活的農民工根本無力保障子女在城市享有良好生活和學習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存在,使得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造成家庭支持系統失調,進而留守兒童產生分離性焦慮以及現實性焦慮,并在此的影響下產生了學習焦慮、對人焦慮以及對安全焦慮等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焦慮。由于各個支持系統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有機完整的社會支持體系,一個系統失調無法迅速及時調集其他支持系統提供支持性幫助,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的焦慮感逐漸加深,阻礙兒童形成一個健康人格。
五、社工介入
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現有的社會支持體系分析,了解到社會支持體系的不完善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多層次焦慮感主要原因。從國家政策到家庭生活環境、與朋輩群體關系、學校教育水平、社區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無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而想要降低留守兒童焦慮感發生的概率,需要建立主體-功能-層次三維支持系統來替代情感撫慰。
(一)在主體層面上
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中,家庭支持系統、朋輩支持系統、學校支持系統等支持系統,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為留守兒童提供著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對于留守兒童本身來說,由于缺乏父母陪伴以及正確及時的情感慰藉和價值觀引導,產生了多方面的焦慮感,因而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的過程中,主要以建立替代支持系統,通過了解留守兒童所處社區的文化環境,進而了解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網絡,利用志愿者、老師、同學、鄰里、朋友等可以調動的支持性資源來推動 “一幫一”活動開展,協助志愿者、老師、鄰里、朋友等人通過與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在建立替代性支持系統過程中提供技術性支持和引導,從而幫助其逐步建立起一個替代性支持系統,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安全感,使得留守兒童在遇到問題以及壓力時候能夠有人傾訴、舒緩壓力以及焦慮感,不再壓抑自我,降低焦慮發生概率。
(二)在功能層面上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情感支持以及撫慰,使得其在遇到問題時不愿意也不知道向誰傾訴,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壓抑,產生了多層次焦慮,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時候,通過根據前期走訪調查以及心理社會研究,追溯其早期經驗、家庭關系、價值觀念等看法,將兒童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留守兒童是如何看待學業、人際以及安全方面的焦慮感,與兒童進行定期一對一的心理疏導,鼓勵并引導兒童及時抒發出不良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除此以外,社會工作者與學校方面溝通,建議在學校開設相關心理課程,使其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從而自身能妥善處理心理上的困惑;開設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幫助其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問題、排除心理困擾、增進對自我認識,逐漸使留守兒童形成自我調適能力,減少焦慮情緒發生的概率,使其能夠健康成長。
(三)在介入層次的層面上
在宏觀上,由于中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基層政府執行相關政策乏力以及缺乏相應經濟支持,在政府支持系統中只能通過采取一些措施來緩解現狀,比如推行政策來逐漸打破城市二元壁壘制度、推行同城化教育以及推行萬眾創新創業項目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來縮減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規模。
在中觀上,僅僅依靠政府所實施一些政策是不能夠真正有效緩解留守兒童社會支持體系不完善狀況,還需要建立相應制度以及一套嚴謹規范的管理體系以及結構,來使得政策能夠有效的落到實處,真正建立起主體-功能-介入三維支持體系來替代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撫慰,從而降低焦慮感發生可能性。
在微觀上,社會工作者通過利用專業手法和技巧,調動農村留守兒童身邊的可獲得的支持性體系,將認知治療、行為矯治、游戲治療整合到音樂治療中,通過音樂來幫助其抒發情緒,給留守兒童打造出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替代性支持系統,使得兒童能夠在真正遇到問題、陷入困境以及產生焦慮時,能夠知道如何抒發情緒,緩解焦慮。
總的來說,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把握三個介入層面,在宏觀上,積極推動和倡導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政策實施,利用大眾傳媒,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宣傳報道,使社會各界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和解決他們存在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在中觀上,調動志愿者、學校、社區可以獲得的支持性資源,協助其建立起替代性支持體系并對提供技術性支持和引導;在微觀上,社會工作者親力親為,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性支持,進行情緒疏導,幫助兒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與同輩群體建立起正常的關系,從而助其健康成長,真正的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沈斌.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2]張莉.長治市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現狀調查[D].中南大學,2009.
[3]楊學禮.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以貴州省銅仁市為例[J].學園,2014(25).
[4]張長偉,高校貧困生的正式社會支持網絡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5]唐海波,鄺春霞.焦慮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02).
[6]刁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支持研究[D].深圳大學,2017.
[7]胡昆.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08).
[8]胡連新,黃鋼,蘇程,梁嘉嘉,陳劍琴,蔡潔.交互式音樂治療對兒童焦慮障礙的療效[J].中國婦幼保健,2008(01).
[9]張程琪旭.農村留守兒童性安全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4(07).
*本文系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