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人們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愈來愈多。文章通過對2005~2017年期間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相關文獻的梳理,分別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情況、心理特征、影響因素及干預手段等方面進行述評,總結并指出已有相關研究文獻中尚存的問題,為日后研究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融入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文獻研究
一、核心概念
(一)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流動到其他地區,時間累計達六個月及以上且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滿十六周歲的兒童 。從某一方面來看,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是由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及現行的二元城鄉結構體制的制約所形成,所以“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群體。
(二)心理融入
心理融入(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以社會融入為基礎加以理解,也譯作文化適應。其是指在個體層面表現為內心接納某些事物或融入到一個新環境中的過程。其包括適應、體會、從排斥到接受環境的一個心理過程。本文所研究的心理融入是指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對于新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在心理層面的一個適應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融入非留守兒童群體,與非留守兒童群體同等享受經濟、社會等各種資源,從而在社會認知上去差異化,并縮短或消除同非留守兒童的社會距離。
二、心理融入理論研究綜述
(一)歸屬感理論
歸屬需要是一種在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所突顯出來的主觀感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只有滿足了“歸屬和愛的需要”,人們才有可能做到“自我實現”。馬斯洛又提出,歸屬需要是人類動機的主要來源,且歸屬需要是與前兩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全然不同的一個新層次的人類需要。歸屬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對個體的心理產生著影響,同時也影響著更高層次需要的實現。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郁癥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和社會活動范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癥的危險。而父母外出務工不能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歸屬需求,部分留守兒童由此產生了疏離感、抑郁感、孤獨感等,這并不利于他們對新環境進行心理適應。
(二)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這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所處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不是關注其問題和病理。優勢視角超越了傳統問題視角的理論范式,其關注點是案主的優勢和潛能。它強調個人價值、尊重和認同每個個體并且忽略個人的弱點和缺點,從而相信每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各方面的挑戰。同時,它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們的世界以及從他們的經驗里找出意義。
將優勢視角理論運用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過程中,可有效減輕留守兒童抑郁、自卑的弱勢心理,讓他們發掘自身優勢,增強其自信心。在運用優勢視角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應刻意忽略留守兒童的不足之處,而要協助留守兒童以另一種態度來看待問題,引導其改變自己思考問題的固有方式,使問題對于案主較不具威脅性。
(三)社會支持網絡理論
事實上,國內不少學者對社會支持進行了深入研究。
李強(1998)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緩解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其中社會聯系指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
張長偉認為“社會網絡是一定范圍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社會支持是指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是以個體(被支持者)為中心,個體及其周圍與之有接觸的人們(支持者)以及個體與這些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支持性的活動)所構成的系統。社會網絡對個體進行社會支持,是建立在進化論、自我發展、自我功能及生態觀的基礎之上的。
結合以上學者的觀點,社會支持的定義是指人們所處的周圍環境中能夠接觸到的、具有支持性的社會關系或社會資源,包括社會網絡、社區資源、親戚朋友以及朋輩群體等。這是與弱勢群體的存在相伴隨的社會行為。
社會支持網絡主要有四個層次,為社區網絡、組織網絡、自助群體網絡和個人網絡,且不同層次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夠為人們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幫助。同時,個人與社會交互融入的程度取決于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狀況,即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
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并非源于自身,而是因為其社會支持系統不完整。因此,該理論主張通過充分整合該群體的現有資源、尋求外部資源,并在充分互動的基礎上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起良性的社會支持系統,形成相互聯系的社會支持網絡。如何干預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大部分文獻是從四方面(家庭、學校、社區、政府)提出建議,而社會支持網絡的理論視角則很好的連接了這幾方面的內容。
綜上三個理論,大部分學者都將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歸為弱勢群體,而這一群體因無法適應新環境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如自卑感、孤獨感等)。研究者通過觀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和外在行為表現深入探討留守兒童的心理融入情況,建議干預農村留守兒童時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是留守兒童個體;二是社會支持(如政府、相關社會組織等)。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
大量文獻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進行了研究分析,這些分析均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融入問題。本文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結果表明,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三大心理融入問題,分別為孤僻、焦慮和自卑。
(一)孤僻
農村留守兒童孤僻現象主要表現在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從心理方面來看,父母外出時,他們明顯存在失落感。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滿足留守兒童的歸屬感,他們從心底排斥想要了解其內心的人,甚至部分留守兒童出現抑郁狀態。從行為方面來看,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的一段時間里明顯表現出不愛說話,不愿和別人交往的狀態,甚至產生自閉行為。此外,周宗奎等人發現“被拒絕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孤僻現象最為嚴重,其次是被忽視的農村留守兒童。”
(二)焦慮
楊會芹等人使用MHT測量表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測驗分值中,學習焦慮分量表的均分8.45,對人焦慮分量表的均分8.53、沖動傾向分量表的均分8.34,均高于標準不健康值8分?!睋y計,焦慮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融入問題之一。
農村留守兒童的焦慮可分為四類,分別為生理焦慮,心理焦慮,學習焦慮和社交焦慮。一是生理焦慮:焦慮會導致肌肉緊張、呼吸急促和心悸等身體癥狀,慢性焦慮則會伴隨失眠、注意力渙散、沖動等問題。二是心理焦慮:焦慮嚴重者會出現強烈的孤獨感與自責感,因為他們對環境過于敏感,較傾向于將模糊信息解釋為危險信息。三是學習焦慮:學習成績不理想再加上家庭與學校的雙重期望對農村留守兒童造成一定的壓力,使他們十分重視學習成績。四是社交焦慮:主要表現為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評價(李大林,黃梅,2017)。
(三)自卑
自卑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第三大問題。張央央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時將自卑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環境變化造成自卑、動機與期望過高引起自卑、過早斷定不行造成自卑和性格怯懦造成自卑,具體如下“1. 環境變化造成自卑:平時沒有自卑感,是個樂天派,并且往往很自信。如果你抱有自卑感的話,那是環境變化的緣故。2. 動機與期望過高引起自卑:過分地與周圍計較長短得失勝負,追求虛榮,而無法實現時則會陷入自卑難以自拔。3. 過早斷定不行造成自卑:在干事情之前就貿然斷定自己不行,自認為不如別人。你的自卑感主要是你的無知造成的,癥結在于自認為不行就心灰意冷。4. 性格怯懦造成自卑:用消極悲觀的眼光看待事物,癥結在于對自身的體魄和外貌缺乏自信,光是看到不足與不利之處,因而,遇事退縮膽怯。”
張央央也指出“當地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問題為自我認知不良、對于自身缺乏客觀認識、對自身存在過高期望等問題且這些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問題的出現與其生活的各種生態系統密不可分。”
四、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調查方法及使用工具的研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占研究方法比例最高,其次是文獻研究。問卷調查法的優點在于標準化、成本低,其調查范圍廣且調查結果易量化。再者,問卷較之訪談表更詳細、完整并易于控制,所以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的研究大都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但這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且問卷調查法的真實程度有待考量。
(二)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使用工具
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現狀時采用最多的工具是自編問卷,共29次,其次是出現22次的兒童孤獨量表。由研究者自編的問卷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夠嚴謹,而以兒童孤獨量表為代表的量表雖具權威性,但也缺乏一定的特殊性。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定人群還是需要具有針對性的自編問卷,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卷,從而解決他們真正的需求。
五、“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成因分析
(一)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145篇論文期刊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一原因出現的頻率高達93次,其成為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融入問題的主要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導致親子分離的時間長達半年及以上,這對留守兒童的情緒情感、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高亞兵,2010)。依據歸屬感理論,留守兒童缺失了父母的關愛,得不到歸屬感,以致其用不成熟的情感在社會中生存,出現疏離、抑郁和孤獨等問題。
(二)社會支持的關系和資源不到位
1. 監護人監管不力導致的社會支持關系不到位
據研究,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分為四種:
(1)單親監護即由留在家中的父親或母親一方監護。在這種情況下,監護人所面臨著維持生計和監管孩子的雙重壓力,疲憊不堪。
(2)隔代監護即由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此種情況的監護人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傾向于溺愛型,而且,面對部分處于叛逆期的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無論是體力上還是教育方面都沒有足夠的精力管教孩子,這不利于留守兒童的綜合發展。
(3)上代監護即由兒童父母同輩人(親戚朋友)撫養。此類情況的監護人顧慮較多:若孩子犯嚴重錯誤,是否需要進行適當的體罰(孩子父母對體罰孩子是否有怨言);若孩子行為規范有偏差,是否該時常管教(若是管教孩子,其是否會反抗抱怨“你又不是我父母,管那么多干嘛”)等等。由此,上代監護人較多采取不管不問的教育方式。
(4)同輩監護即由哥哥姐姐照顧。同輩監護人本身就處于需要他人監管的情況卻還要監管弟弟妹妹,這無論從身體素質還是生活教育來說都存在著許多問題。
不同監護類型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對此,高亞兵表明“我們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幾種監護類型并不能完全補償和代替親生父母,尤其是隔代和上代監護?!?/p>
2. 教育長期缺位導致的社會支持資源不到位
留守兒童所接觸的教育可分為兩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1)家庭教育。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或監護人表現出的教養觀念、行為及對兒童情感的一種組合方式。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養方式總體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黃艷蘋,2006;高亞兵等人,2008)。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在知識、安全和情感等方面受教育不全面,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出現抑郁、偏執等問題,產生敵對情緒及不良行為。
(2)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留守兒童除家庭教育外接觸的最普遍的教育。雖然老師可教授留守兒童專業學科知識,但部分留守兒童因其自身悟性不高,需承擔繁重的勞務活動和老師過高的學業期望,產生了巨大壓力。
根據優勢視角和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留守兒童無法發掘自身的優點又放大了弱點和缺點,而且其社會支持關系和資源不到位,這將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融入問題。
六、“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干預研究
對現有文獻研究發現,學者主要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進行干預,干預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干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體現著家庭干預的重要性。馬波波認為“父母應關心兒童,加強親情教育,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能長期陪在孩子們的身邊,但其應承擔起監護人的職責與孩子多多進行交流和交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學校干預
學校干預是通過學校平臺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并矯正其心理問題的方法。紀中霞等人建議“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發現、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充分發揮學校少先隊、共青團的力量,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積極鼓動“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改善“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素質,能夠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p>
(三)政府干預
國內不少學者認為政府實施相應的干預手段將有助于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的現狀。紀中霞等人建議“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村的勞動力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大力發展鄉村企業,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象。”“幼兒園園長也要為本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園本教研環境,比如建立園本教研協作網絡(個體、年級組、教研組、園教研組織、鄉教研組織),制定園本教研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報告會、教學心得交流會等教研活動,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的圖書資料建設、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建設等,為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制度和資源保障。”
(四)社會干預
國內外研究者表示,良好的社會支持可緩解兒童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其中,熊磊等人對整合社會力量提出了要求“首先,社區居委會要調查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如開展公益活動為其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環境,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在活動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如通過活動來贊揚并鼓勵其繼續發揚自律、自強精神,利用地方閑散的教育資源,成立‘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服務隊,利用農閑時節,承擔起留守兒童部分的課外教育工作,協助監護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兒童?!?/p>
七、“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研究總結與不足
總的來說,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近些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從研究成果數量來看,呈現出持續增長的現象;從研究的具體內容來看,目前主要有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學習、心理發展等內容,而各方面的研究都對改善農村留守兒童融入問題起到了促進作用;從研究方法來看,大部分研究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而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分析,使研究結果更具真實性。這些研究為留守兒童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參考,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對研究對象定義的界定缺乏明確性
研究者對留守兒童年齡及其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界定存在差異。如,張長偉、沈斌指出“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未滿6~18周歲的兒童。”相對的,楊玉蘭則將農村留守兒童定義為“年齡在7~15歲,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務工,且回家間隔時間在半年以上,本人則留在戶籍所在地,單親看護或者他人代為照管且正處于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
(二)對研究內容所得結論缺乏一致性
目前對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學習、監護類型、行為、心理發展、社會交往及公共政策等內容。但是,不同學者研究同一內容時所得結論卻不一致,這體現出二次研究的重要性。學者應充分考慮到與他人在分析過程中的異同點,得出新的研究結論,可大多數學者忽視了這一步。
比如,詹歡和張捍東調查表明,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65%的留守兒童不愿意與監護人進行心靈溝通,30%的留守兒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蔣平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有27.4%有焦慮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懼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過失行為,35.2%有說謊行為,71.4%有偷竊行為,30.6%有攻擊行為,4.13%有破壞行為。黃艷蘋等人測驗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及非留守兒童。但是,留守兒童的問卷得分仍遠低于該問卷的臨界標準(即65分),這說明該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屬于正常范圍。由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三)對研究方法的使用缺乏靈活性
以問卷、心理量表為工具而使用定量調查研究方法的人占絕大部分;以觀察、訪談、個案分析等為手段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人較少,而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研究。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及其留守時間都具有差異性,因此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考慮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例如在進行小組工作時,案主同質性的高或低則會影響工作的效率及質量。要想有效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使用常見的問卷調查法是欠缺的,實地研究法則更適合此類的調查對象。實地研究是進行田野式跟蹤調查,長期對留守兒童所表現的心理現狀進行探討,充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這對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起關鍵性作用。
(四)現有干預手段缺乏專業性
社會工作者較之家庭、學校等具有更專業的知識和操作技能,也能加快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但大部分學者只提出從家庭、學校和政府這三方面進行干預,缺少對社會工作介入的研究。蘭燕靈、游慧霞等人證實“團體心理輔導可有效緩解農村留守兒童抑郁情緒,提高他們的自尊、自信心水平,輔導后留守組兒童的抑郁水平明顯下降,抑郁癥狀得到緩解,對兒童個性的重塑有一定作用。”因此,社會工作者采取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可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融入問題,這是學校、政府和社會組織無法實施的專業性的操作方法。
綜上,在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融入問題時,應準確說明其年齡范圍且對以往文獻應持謹慎態度,要結合實際情況和自身調查做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時應靈活運用研究方法,這建立在學者十分清楚各研究方法理論知識和操作步驟的基礎上;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干預時,要反思常見干預手段的不足并思考從新途徑進行干預,例如社會工作介入。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融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相應措施,如此,該群體的心理融入問題才能得到質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沈斌.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2]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關系的發展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01).
[3]胡義秋,方曉義,劉雙金,黎志華,朱翠英,孫煥良,范興華.農村留守兒童焦慮情緒的異質性:基于潛在剖面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03).
[4]楊會芹,張波,郭雪萍,李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
[5]張央央.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小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6]高亞兵.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07).
[7]馬波波.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
[8]紀中霞,陳水平.“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基礎教育,2008(10).
[9]熊磊,石慶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8(06).
[10]張長偉,沈斌.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02).
[11]楊玉蘭.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適應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12]詹歡,張捍東.對“留守孩”引發的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黨史文苑,2005(16).
[13]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10).
[14]蘭燕靈,游慧霞,等.團體心理輔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 (11).
*本文系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