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蓉

摘要:文章基于認知-情感理論和超Y理論,分別從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入手,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雙路徑影響模型,發放問卷并收集數據,運用SPSS和AMOS分析,研究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改善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發展現狀,提高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管理能力。實證結果表明顯管理模式對信息素養和信息質量具有正向影響作用,有必要將硬性管理與柔性引導相結合,制定完善的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管理規章制度,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認知能力,并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新媒體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對發布傳播信息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素養;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認知路徑;情感路徑
一、引言
高校新媒體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高校媒體形式。高校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曾經的高校電視廣播對高校報紙雜志而言是新媒體,如今的高校網絡媒體,對曾經的高校電視廣播而言,也是新媒體。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當更新的技術被應用于媒體,曾今的高校新媒體也會被更新的高校媒體取代,成為今后的高校傳統媒體。
如今的高校新媒體就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動力,以互聯網、局域網等為信息傳播渠道,以高校信息門戶網站、高校在線即時通訊等為代表的信息傳播媒介,大學生的信息參與度突破傳統校園媒體的時空限制,其信息素養成為影響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關鍵因素。
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將信息受眾的信息素養簡單地定義為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素養不僅包含對信息的利用能力,還包括在信息參與過程中的道德責任,大學生發布與傳播的信息不僅會影響自身,更會影響他人。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立足于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基于認知-情感理論,結合超Y理論,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模型,并提出建議決策。
二、研究思路及理論依據
(一)研究思路
研究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需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大學生信息素養如何影響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第二、如何對大學生信息素養進行管理,進而提高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因此,本文大量閱讀國內外關于管理模式、信息素養、信息質量的相關研究,梳理相關知識點,細化研究思路,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模型,通過實證分析驗證假設,為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管理提出相關建議。
(二)理論依據
1. 超Y理論
莫爾斯和洛斯奇以麥格雷格的X-Y理論為基礎,基于“復雜人”假設提出了超Y理論。在X-Y理論中,傾向于X理論的管理者愿意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而傾向于Y理論的管理者則愿意以信任替代監督,用啟發與引導取代命令。在超Y理論指導下,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管理中,僅僅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或啟發引導,無法達到好的管理效果。啟發引導雖然能夠激發人們遏制不良信息的積極性,如果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也會喪失引導效果。因此,本文根據超Y理論,提出硬性規定和柔性引導兩個概念,探索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管理模式。
2. 認知-情感理論
認知-情感理論是米契爾提出的個性系統理論,探討了情境、個性傾向、動因和個性結構之間的關系。信息素養作為一種信息利用能力,大學生會因為新媒體信息的不同而產生認知的不同,繼而產生情感體驗和行為的不同,最終以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形式反映出來。此外,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大學生的信息參與度提高,責任意識作為大學生情感體驗的組成部分,且高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傳播時間和空間都被無限放大,大學生是否傳播有價值信息成為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故本文將大學生的信息責任意識作為情感體驗的代表。因此,本文立足于認知-情感理論,分別從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出發,基于信息認知能力與信息責任意識,探討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
三、影響因素分析
1. “信息傳播質量”與“信息內容質量”
信息內容質量研究中,信息內容質量是影響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內容質量與信息受眾的信息感知和情感體驗息息相關,有學者指出提出開放課程資源的內容質量影響用戶感知,進而影響用戶的使用態度和使用意愿,信息內容質量能夠顯著影響網站的可用性,信息內容質量積極影響用戶持續參與意愿。
信息傳播質量研究中,信息傳遞過程與信息處理過程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對信息質量起著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缺位導致新媒體無法有效地改善信息傳播質量的結論,滿足受眾高品位的需求能較好地保障信息的傳播質量,并針對科學傳播質量提出相應建議措施。
因此,本文構建“信息傳播質量”變量和“信息內容質量”變量分析高校新媒體的信息質量。信息傳播質量是指高校新媒體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廣度、傳播速度和傳播深度。信息內容質量是指高校新媒體信息內容的主題相關性、充足性、權威性、準確性和有用性。
2. “信息認知能力”與“信息責任意識”
本文在認知-情感理論與超Y理論指導下,構建變量“信息認知能力”和“信息責任意識”變量。信息認知能力是信息受眾對其經手信息內容的認識、理解、處理能力,當大學生能夠清晰深入的理解信息內涵時,也就能夠有效得控制自己發布與傳播信息的內容質量。因此大學生信息認知能力積極影響高校新媒體信息內容質量產生。
信息責任意識是信息受眾對其經手信息所具有的責任感,不僅要求受眾對自己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當大學生的信息責任意識強烈,就會認真對待其發布和傳播的信息,進而促進有益信息的傳播而遏制有害信息的傳播;當大學生的信息責任意識薄弱,對發布與傳播信息放任自流,將在無意識中推動不良信息的擴散。因此大學生信息責任意識積極影響高校新媒體信息傳播質量。
3. “硬性規定”與“柔性引導”
硬性規定與柔性引導都是對信息素養進行管理的方式,是根據超Y理論分析總結得到。超Y理論以“復雜人”為基本假設前提,需要規章制度與啟發引導雙管齊下,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本文立足于超Y理論的“復雜人”假設,將規章制度和啟發引導引入模型,構建“硬性規定”變量和“柔性引導”變量,研究其對信息質量管理的影響。“硬性規定”就是對信息受眾的強制性規定,加強對信息的審核與監督,目的是以法律、規章、制度的形式規范大學生的信息行為,強制大學生重視對信息內容的認知與理解。“柔性引導”是在了解大學生社交、學習等各種動態信息前提下,及時合理地引導,在法律規章以外,以引導的形式影響大學生的信息情感體驗,加強其對信息傳播的責任感。此外,“硬性規定”以法律、規章、制度的形式,對鼓勵與遏制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了規定,故本文認為其能夠對信息內容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柔性引導”是高校和新媒體平臺以引導激勵的形式,對優質信息進行宣傳,擴大傳播廣度、深度與速度,對劣質信息予以抑制,縮小傳播范圍,故本文認為其能夠對信息傳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由此本文認為硬性規定會積極影響大學生信息認知能力和新媒體信息內容質量,柔性引導會積極影響大學生信息責任意識和高校新媒體信息傳播質量。
四、理論模型構建
本文結合了超Y理論和認知-情感理論的相關理念,分別從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來研究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
首先,超Y理論中,硬性規定規范大學生的信息行為,提高信息認知水平,而柔性引導則能夠強化大學生的信息責任感。可見,超Y理論中基于人性假設的管理模式與認知-情感理論相適應,故本文將硬性規定與柔性引導分別引入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參與度無論在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都得到廣泛拓展,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出發,分別體現在信息認知能力和信息責任意識上。認知路徑方面,大學生信息認知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其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到所接觸信息的真正內涵,進而影響到其發布與傳播信息的內容質量;情感路徑方面,大學生信息責任意識作為其情感體驗中的一環,在信息傳播能力無限擴大的前提下,責任意識能夠有效地對信息傳播質量產生影響。
因此,本文在認知-情感理論與超Y理論指導下,以“復雜人”假設為前提,以認知-情感理論為橋梁,分別從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兩個角度,將信息認知能力與信息責任意識作為中介變量,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模型,如圖1所示。
五、結果與討論
本文根據認知-情感理論,結合超Y理論相關知識點,分別從認知路徑和情感路徑展開研究,探索大學生信息素養對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的影響。認知路徑中,硬性規定對信息認知能力和信息內容質量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信息認知能力對信息內容質量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情感路徑中,柔性引導對信息責任意識和信息傳播質量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信息責任意識對信息傳播質量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健全高校新媒體信息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從“復雜人”假設出發,制定并嚴格實施硬性規定,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劣質信息的認知,約束大學生的新媒體信息行為,提高大學生發布、傳播高校新媒體信息的內容質量。
2. 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新媒體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對發布傳播信息的責任意識,提高高校新媒體信息傳播質量。需要明確的是,大學生傳播違法、虛假信息的行為可以通過硬性規定進行管理,而傳播違背道德、無用信息的行為則需要采取引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提高信息責任意識,才能達到較好的信息傳播質量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麥格雷格.企業中人的方面[M].中國社科出版社,1982.
[2]Lorsch J W, Morse J J.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members; a contingency approach[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77(01).
[3]Mischel W, Shoda Y.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dispositions, dynamics,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02).
[4]譚小宏,秦啟文.責任心的心理學研究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5(04).
[5]金燕,周婷.協同內容創建系統的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04).
[6]吳艷,占南,羅毅.用戶接受視角下高校開放課程資源使用意愿模型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8).
[7]董偉.醫學健康網站信息可用性影響因素探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5(03).
[8]梁文玲,楊文舉.虛擬品牌社區信息質量對社區用戶持續參與意愿的影響研究[J].情報雜志,2016(11).
[9]莫祖英.基于過程分析的信息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14(07).
[10]鄭滿寧.缺位與重構: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新聞前哨,2014(11).
[11]馮華,張帆,王錚.高品位保證傳播質量 軟著陸體現人文關懷——關于傳媒引導藝術的幾個視點[J].電視研究,2014(08).
[12]崔銀河,劉萍.我國科普網站科學管理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6(04).
[13]蔣侃,唐竹發,隋浩.基于微博信息擴散質量的網絡輿情關鍵節點識別[J].情報科學,2016(07).
[14]范佳佳,葉繼元.基于結構方程的科技網站信息質量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圖書館雜志,2016(09).
[15]岑詠華,王曉書,萬青,等.個體信息認知處理與態度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6(06).
[16]姬廣凱,陳文玉.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6).
[17]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EB/OL]. http://www.cac.gov.cn/2016-06/25/c_1119109085.htm,2016-06-25.
[18]姜贏,萬里鵬,張婧,等.微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監測與引導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04).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