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乃昌同志1947年12月出生于廣西宜州市,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9月進入廣西民族學院政治系學習,1982年6月到自治區民委工作,1985年任自治區民委辦公室副主任,1991年調廣西民族研究所任所長、《廣西民族研究》主編,1997年晉升研究員職稱。在壯族經濟史、壯族稻作農業史、壯族文化以及民族理論等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為廣西壯學研究學科帶頭人。因科研成果顯著,1998年被授予“廣西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從2005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覃乃昌同志的一生,是為廣西民族研究事業努力奮斗、鞠躬盡瘁并做出突出貢獻的一生,是勤奮工作、刻苦鉆研的一生。
——引自廣西民族研究中心《鞠躬盡瘁的壯學大家——覃乃昌先生生平業績》

認識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覃乃昌,大概在1988年8月中旬。那時,他在辦公室協助梁彬副主任分管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法制等行政事務。他打電話到廣西民族研究所辦公室,說是請我立即趕到委辦公室,有要事相商。
當我趕到的時候,他正在接電話,他示意我先坐下來。待接完電話,他急匆匆地走出去,約半個多小時才回來。當他坐在我對面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其實還很年輕,圓圓的臉蛋上架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烏黑的頭發里夾雜些許汗水,整潔的衣服隱隱飄出淡淡的肥皂味,爽朗的話語中帶有特別的親切感:“小賈,找你來,主要是落實梁副主任的指示精神。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進行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他要求你立即趕回老家融水,就融水林業經濟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對策建議進行實地調研,并趕緊提交一篇調研報告。”
“覃副主任,我和誰一起去融水調研?”我心中無底。“目前委里工作繁忙,無法派人和你下去調研,但我已通知融水縣民委李主任,請他安排一位同志全程陪同你調研。梁副主任對這次調研工作高度重視,要求你一定要深入林區實地考察,深入民族村寨入戶調查、了解情況,同時與縣有關領導進行座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此外,還要到縣財政、林業、統計等部門拿到第一手統計數據,要用典型事例和真實數據來支撐你的對策建議,防止空洞無物、言而無據。”我頻頻點頭,并做了認真記錄。“為了確保這次調研順利完成,我搜集了一些資料,你先熟悉這些資料。同時,我把我去年的一篇調研報告也送給你看看,掌握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和寫作思路。”我將資料接到手,直接翻看那篇調研報告,那是覃乃昌副主任發表在自治區民委主辦的內部刊物《民族通訊》上的文章,題目是《關于廣西邊境地區民族政策實施情況的調查》,約有1萬多字。
一個月后,我拿著調研報告初稿去向覃乃昌副主任匯報。他當著我的面認真閱讀,并用紅筆作了修改。大約半小時后,才和我交談:“這篇調研報告很有分量。但題目要改,對策建議要再次梳理。我建議將題目改為《民族地區林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對策部分只保留三條:一是中央要盡快完善民族地區木材購銷政策,二是自治區要盡快落實林業縣林業補貼政策,三是自治縣要盡快強化林業資源分類管理。你回去再補充、修改……”
到了11月初,覃乃昌副主任再次來電,約我去自治區民委面談。“你的那篇調研報告,梁副主任親自修改以后,已呈自治區林業廳有關領導;由于報送稿比較短,沒有用完調查材料,我覺得很可惜,所以送《廣西農經學報》全文刊發了。”說完遞來一份嶄新的刊物。那天晚上,我認真閱讀,通過對照原稿,發現覃乃昌副主任對調研報告進行了通篇修改,語氣、表述、論述、對策建議完全使用標準格式。因為感動、感激,我一夜無眠,我覺得覃乃昌副主任既有領導風度,更有導師風范,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干部心目中樹立了自治區民委領導的高大形象。對他,我既感激不已又無比崇敬。
1991年秋天,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決定出版《苗族蘆笙》一書,我應邀到廣西民族出版社負責編輯工作的吳秀蘋同志家里,商談著作的出版和裝幀設計等問題。進家的時候,我大吃一驚:給我開門的,是我的新任領導——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廣西民族研究》主編覃乃昌!
“覃所長,您怎么也在這里?”因為沒有思想準備,我竟然不知怎么搞的,就冒出這句冒失的話來。
“啊,小賈,你說,我怎么就不能在這里!”覃所長先笑起來。
這時,吳秀蘋從廚房里出來:“小賈,你不知道吧,他是我愛人!”我一聽,羞得無地自容。
“小賈,請上桌。我們來談一談你的研究課題。”覃所長拉著我的手,一起坐到桌子邊,“融水是山區,少數民族長期居住在邊遠偏僻的高寒山區里,他們的發展問題值得關注。建議你在完成《苗族蘆笙》一書出版以后,繼續與融水合作,組織力量,啟動山區少數民族現代化發展問題的研究工作。”
我擔心地說:“覃所長,您看我能行嗎?”
覃所長說:“上次,你用一個月時間完成自治縣林業經濟發展問題的調查;今年,你用八個月時間完成了《苗族蘆笙》一書的編寫任務。因此,你再用一年時間完成山區少數民族發展問題的課題研究任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見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他又說:“偏遠、高寒,既是融水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又是導致長期貧困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瞄準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提出整套的建設與發展思路,從理論上引導苗山勞動力轉移,通過工業化開發、城鎮化轉移、市場化調整,實現苗山少數民族的整體脫貧致富。你看這樣的思路,符合苗山實際吧?”
我被他說服了:“所長,我聽您的。我立即給吳承德縣長打電話,把您的思路告訴他。只要他支持,這個課題就有希望。”
吃完飯,我覺得自己該走了,但覃所長不給走:“小賈,你不急走,我們商量一下課題方案。”說完,拉著我走進書房。一進書房,我再次被震驚了:只見寬大的書房里,四壁都是書柜,書柜里擺滿各種各樣的學術著作,其中民族法學、民族經濟就有滿滿的一墻。覃所長打開電腦,和我邊討論邊打字,熟悉的程度不亞于所里的專職打字員。
1993年12月,《南方山居少數民族現代化探索》一書與讀者見面了,扉頁上寫著: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吳秀蘋。這是在覃所長和他夫人親切關懷、具體指導下啟動的課題和出版的書籍,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們這對伉儷對苗山各族人民的無限深情。
2010年9月23日上午,我在掛職地——天峨縣坡結鄉坡結村檢查定點幫扶項目時,好友俸代瑜打來電話:敬愛的覃乃昌所長走了!
我一聽,淚水立即涌出眼眶,多少往事又浮現在腦海里。
因為種種原因,我于1993年離開廣西民族研究所,調入廣西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后來又調到自治區移民開發辦公室工作……
不管我調到哪里工作,覃乃昌所長都十分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斷給我送來他出版的著作。在床頭書柜里,我最喜歡閱讀他的三本著作:《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研究》《壯族稻作農業史》《壯族經濟史》。
《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研究》是我最喜愛的著作。覃乃昌所長以廣西為例,在回顧制定自治條例四階段工作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制定自治條例的重重困難。文中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覃乃昌所長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讀這本著作,我能夠感受到覃乃昌所長的良知、良心,能夠認識到民族立法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能夠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思考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問題。這種感受、這種收獲、這種效果,是閱讀一般學術著作難以感受到的。
《壯族稻作農業史》這部著作我前后讀了三遍,才讀懂覃乃昌所長寫作的良苦用心。壯族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由于歷史的原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偌大一個壯族,世人鮮有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翻了數千年的民族壓迫制度,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看待民族問題,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才使壯族得以復蘇,從而恢復了應有的地位。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學者從事壯族歷史、傳統文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的也漸漸多了起來,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說,以現有的對壯族的研究成果與壯族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相比較,無論從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而言,都還是很不夠的。覃乃昌所長所著的《壯族稻作農業史》,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壯族稻作農業史的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稻作農業史專著,他運用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遺傳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綜合方法,開創性地提出壯族稻作農業獨立起源論,破解了傳統稻作起源這一世界性難題,既填補了傳統稻作起源學說的空白,又填補了稻作起源與壯族發展關系研究的空白。覃乃昌所長憑借自己的學術智慧,大膽地將壯族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的歷史貢獻再現于世,這種品質、這種境界、這種貢獻,令人崇敬。
《壯族經濟史》共有60余萬字,我讀了幾次,無法理解;后來借助覃乃昌所長《嶺南文化的起源與壯族經濟史——壯族經濟史研究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一文,我才理出頭緒。在覃乃昌所長看來,自然地理環境決定文明類型,嶺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這里是稻作文明類型,壯侗語民族的先民適應嶺南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創造了稻作農業,為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珠江流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是我國出土古人類化石最多的地區,也是我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初步統計,我國華南已經發現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和地點80多處,其中三分之一是在西江水系流域;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000多處。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資料表明,這一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再到青銅時代,地域特點、民族特點突出,而且前后相因,脈絡清楚,一脈相承。另外,從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和民族學、歷史學考察,居住在華南珠江流域的壯侗語民族及其先民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直到近現代,都沒有發生過整體性的遷移。壯侗語民族是稻作農耕民族,守土性強,不輕易背井離鄉。歷史地理考察顯示,壯族經濟發展經歷了氏族部落時期的原始農業,西甌駱越時期(先秦至秦漢)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俚僚時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集市的形成,僮土時期(宋元至民國)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礦冶業、交通業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時代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等五個階段。壯族經濟的這種縱向歷時性發展變化,直接地影響著壯族的族體形態過程,其中包括由血緣民族向地緣民族轉化及族體規模、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的變化。針對族群發展的特點,覃乃昌所長得出這樣的研究結論:壯族是稻作農耕民族,必須遵循其固有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其發展,使壯族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
作為廣西著名的社會科學家,覃乃昌所長生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憂人民之所憂,始終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所以,他為八桂人民所喜愛、所崇敬、所懷念!
為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覃乃昌所長在壯學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我專程拜訪了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建平。劉副研究員是廣西民族研究所資深專家,一直跟著覃所長做學術研究,對有關情況比較了解。
“覃所長一生著述很多,影響很大,應如何梳理?”我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問題。
劉副研究員熟悉情況,思路清晰地介紹起來:“覃所長的學術生涯,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8年,他與馬飚主編《挑戰與機遇——民族地區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廣西民族出版社),從此,在全國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理論研究界嶄露頭角。1991年,他與徐杰舜合著《民族自治權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廣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從此奠定了他在民族法學和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界的地位和影響。1997年出版《壯族稻作農業史》(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2010年增訂再版)、2010年出版《壯族經濟史》(廣西人民出版社),自此奠定了他在壯學研究的學科帶頭人地位。”
“覃乃昌是廣西民族研究所的老所長、《廣西民族研究》的老主編,更是我們尊敬的壯學學科帶頭人。他在民族研究所工作期間,成績顯著,成果豐碩,深得民心,我們應如何對他進行評價?”我真誠地提問。
劉副研究員十分謙虛,話語充滿深情:“從我個人的能力和水平來看,無法對覃所長進行評價。但《廣西民族研究》編輯部在覃所長逝世一周年時公開發表了一篇悼念文章,題目是《不朽的業績,永恒的紀念——紀念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我剛好是那篇紀念文章的責任編輯,所以我給您簡要介紹一下覃所長為創建壯學學會、發展和引領壯學研究做出的三個方面的突出貢獻。一是籌建學會,開拓壯學。1990年在覃所長積極籌劃、組織和推動下,廣西壯學學會開始籌建。他利用業余時間起草學會章程,聯絡和吸收發展會員,籌備召開成立大會。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廣西壯學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于1991年1月22- 24日在首府南寧隆重召開,自治區人民政府原主席覃應機、原副主席張聲震任名譽會長,自治區民委主任余達佳任會長,覃所長被大家推選為秘書長。1999年12月召開廣西壯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覃所長當選會長。二是壯學砥柱,壯族驕子。一方面,為了構建壯學體系,覃所長開始了《壯學叢書》系列課題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并親自擔任編委會副總編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為叢書編寫和出版做了大量的組織領導工作;另一方面,覃所長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壯學專家實施揭示珠江流域文明、重構壯族記憶的研究計劃,并取得重大突破,系列研究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力做好壯學學會組織領導工作的基礎上,覃所長全力研究壯族稻作文化,完成了《壯族稻作農業史》一書的研究出版任務,第一次提出了壯族稻作獨立起源論,揭示了壯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種植水稻的古老民族之一,壯族先民對中華燦爛文明的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三是不忘初心,奮斗不息。1991年覃所長從自治區民委辦公室副主任的崗位上,調到廣西民族研究所擔任所長,19年中,他撰寫出版學術著作7部,合作出版著作8部,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100余篇,他的成果在壯學領域具有突破性、創新性,其中被評為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他本人榮獲“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成為壯學界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典型代表,是我國知名的民族學家,堪稱壯學砥柱、壯族驕子!”
“2012年3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刊發文章,認為覃乃昌先生是壯學理論體系先行者。對此您怎么看?”我換了一個角度,提出了新問題。
劉副研究員稍做思考,才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認為,覃所長在壯族稻作農業史、華南民族文化史、華南與東南亞民族歷史文化關系以及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研究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壯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盤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許多開創性研究成果,為廣西民族學界爭取了巨大榮譽,為推動廣西民族工作發展、繁榮廣西民族研究,特別是壯學研究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因而被學界譽為壯學研究的先行者、中國著名民族學家。”
“理論研究與理論體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生作為壯學理論體系先行者,理由是什么?”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個難題,一直沒有把握。
劉副研究員對此卻很有信心,他說:“我覺得,至少有六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覃所長是壯學學會的主要創立人,是壯學學會章程、組織架構的設計者;二是從壯學研究的實際來看,覃所長是壯學課題研究體系的設計者、推動者、實施者;三是從壯學研究的突破來看,覃所長在《壯族稻作農業史》所提出的壯族稻作獨立起源論和《壯族經濟史》提出的壯族經濟發展五階段論,都是壯學學科理論和學科建設的標志性成果;四是從壯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來看,覃所長組織開展的壯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盤古文化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及其成果的取得,標志著壯學理論體系從設想變成現實;五是從壯學學科人才的培養來看,覃所長組織開展的壯學研究,從學界進入高校課堂并列為民族院校碩博高級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之一,標志著壯學理論體系走向成熟;六是從社會評價的結果來看,各級領導、各界專家在公開刊物發表對覃所長的評價文章很多,贊美之詞洋溢,壯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已經被國內外學界所一致公認。”
“您與覃乃昌先生共事多年,您印象中的覃所長是什么樣子的?”我想聽一聽劉副研究員的心里話。
“我認為:覃所長首先是一位好領導,他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緊抓科研不放松,使民族研究所這個老科研單位煥發生機、充滿活力,大家團結奮進、共同奮斗,不斷取得新成果、新突破;其次,覃所長是良師益友,多年來他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以身作則,不計名利,扶助后學,精心打造《廣西民族研究》這個學術高地,全面提高期刊學術質量,使其躋身全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前列,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名刊,并造就和培養一大批中青年人才……”
對劉副研究員的回答,我表示滿意。覃乃昌先生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忘我地堅持研究和寫作,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他不愧是一代壯學大家!
(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原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覃彩鑾在百忙之中對本文初稿進行了審查修改。在此,謹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達漢吉,本名賈曄,苗族,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人。在公開刊物發表《夢里苗鄉》等5 0多篇散文,著有《苗族蘆笙》等1 0多部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