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藝
摘? 要: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的責任與義務,在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事業既迎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經濟管理專業是高校主要專業之一,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具有經濟管理才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工作改革創新當中,高校必須應當以提高學生就業水平與就業能力為宗旨,加速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本文針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經濟管理教學體系的革新路徑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 經濟管理? 教學體系? 革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0(b)-0191-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bears the res 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delivering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to the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college education has ushered in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s. The economic managem ent major is one of th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goal is to train applied ta lents with economic management skills. Therefore,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students employment levels and e mployability as an aim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tho 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path of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teaching system of coll eges and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 employment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ve approach
在當前我國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層次逐步提高,然而隨著專業增加、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管理專業雖然畢業生人數眾多,但專業素養卻良莠不齊,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更無法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因此作為專業化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高校必須應當對當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完善,才能提高自身招生水平的同時,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1?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經濟管理教學體系的革新路徑
以就業為導向所開展的高校經濟管理教學工作改革,除卻應當保障教學工作效率與質量,夯實學生專業基礎和培育學生專業技能外,更加應當深度融合職業素養教學內容。職業素養這一概念具有系統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內容包括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專業技巧以及職業精神等方面,在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中深度融合職業素養理念,既能夠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也能夠為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1]。素養原指平日修養,而對于高校來說,從教學工作入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無疑能夠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進而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從學業到事業的完美轉型,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層次逐步提高,加之工匠精神的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職業素養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的影響深刻,因此以就業為導向而開展的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為了促進高校經濟管理教學改革工作不斷深入,則應當明確職業素養的主要特點:(1)習得性。職業素養是學生價值觀念的外在表現,因此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只要通過外界有效干涉,引導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和認知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所以能夠依靠學生在觀念、思維和習慣等方面,形成一種可訓練的作風和行為習慣,即良好的職業素養。(2)重要性。職業素養所具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主要原因在于,職業素養包括學生的從業能力、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以及進取心和求知欲等一系列指標參數,因此職業素養也是當前企業考查人才的重要標準,提高職業素養,能夠促進學生在開展自身事業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獲取更高的報酬和更好的福利待遇。(3)成長性。現代社會發展節奏不斷加速,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也處于波動變化的趨勢當中,所以現代企業的高標準下,就需要學生能夠在就業期間堅守自身職業素養的同時持續更新迭代,并堅持自我學習、自我監督、自我管理。
2? 當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重視程度不足
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高校經濟管理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注重于專業知識提高和職業技能培養,因此在課堂當中技術訓練占據較大比重,職業素養教學相對缺失[2]。高校經濟管理教學工作對于職業素養缺乏重視程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首先,隨著社會各界對于教育事業的需求層次逐步升高,高校教學工作內容逐漸拓展,教學任務龐雜繁重,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期間,囿于自身工作壓力,課堂時間緊迫,培養學生文化課程和專業技能的時間占據較大比重,因而缺乏時間用于職業素養引導。其次,職業素養是保障學生能夠在職業崗位當中發揮個人價值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在事業當中得到更多報酬與福利待遇的必要因素,但對于實際情況來說,如果能夠初步具備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即可順利進行就業,因此高校為了能夠增強學校就業率,實現自身競爭實力的快速提高,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難免缺乏重視。此外,現代高校學生群體物質基礎相對夯實,但自身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卻較為缺乏,因此在學業向事業的轉型過程中,自身難免缺少信心及信念,加之受到網絡信息和社會局勢變化的影響,自身功利心理嚴重。
2.2 培育方式落后
受到傳統教育體制影響,我國高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多以課堂當中教師進行口頭傳授形式為主,學生本身在填鴨式教育當中,難免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對職業素養培育工作效率產生不利影響。首先,高校經濟管理教學工作開展期間,高校信息化建設并不完善,相應的教學設施設備缺乏,對教學工作效率與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同時,難免專業能力相對不足。其次,高校教師在職業素養培育當中,所傳授的內容過分拔高,強調經濟管理概念等一些深奧死板的教學內容,即便能夠初步完成教學任務,但卻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此外,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對教學方式的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必須應當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才能從興趣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但反觀目前情況,多數教師的工作方式存在滯后性[3]。
2.3 高校經濟管理教師團隊水平不足
教師是高校培育人才的主體力量,因此教職人員的工作水平和綜合素養,直接影響職業素養培育工作效率與質量,所以一旦高校經濟管理教師團隊建設不夠完善,勢必會影響職業素養教學工作進展。目前高校教師團隊長久存在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教師素質不足。以就業為導向所開展的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不僅需要教職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專業能力,更加要求教職人員本身具有職業素養,并深刻掌握心理疏導方式和引導方式,才能有效發揮引導作用,增強學生綜合水平,而由于高校對于經濟管理教師團隊的建設不夠重視,導致工作人員能力不足,對教學工作產生一定影響。(2)年齡結構失衡。長久以來,在尊師重教理念的影響下,教師職業在我國社會的地位相對較高,但時至今日,教師工作卻由于薪資待遇問題,受到新生代人才的忽視,導致高校經濟管理教師年齡結構失衡,創新動力不足[4]。
3?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經濟管理教學體系革新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重視程度
高校應當深刻明確職業教育對于學生個人水平的積極作用,以及對于學生未來就業和發展的促進效果,從領導層加強重視程度,積極在學校內部展開宣傳教育,提高經濟管理教學工作地位,為教學改革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經濟管理教學工作計劃方案制定當中,高校應當能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效分配教學時間和資源,適當減少教師工作壓力,為職業素養教學與傳統經濟管理課堂的深入融合提供保障。教師應當對職業素養具有明確的認知,并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以自身作為基準發揮模范代表作用,激勵學生成長與發展。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職業素養的重視程度,教師必須應當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業當中,潛移默化地帶給學生精神力量。
3.2 豐富教學方式
高校經濟管理教學工作單一化教學方式的開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群體與社會企業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教學方式的豐富拓展當中,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選擇有效方式,對教學手段予以改良[4]。首先,高校應當注重內部建設,完善教學器材設施的同時,加速信息化平臺的構建和應用,對于信息化平臺的利用,教師可以采用微課和翻轉課堂兩種形式,通過應用網絡技術搜集相關經濟管理課程資源,以圖片、視頻或表情包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形成生動的課件,并上傳到網絡平臺當中,學生通過對于電子設備的簡單操作,即可實現對課程內容的預習、復習和總結,進而為職業素養融入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當中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增強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率。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當中,還可以拓展實踐活動的方式,比如在原有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增添基礎知識辯論比賽、技能大賽等內容,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不斷補充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底蘊。
3.3 強化高校經濟管理教師團隊建設
有關經濟管理教師團隊建設,高職院校應當做好人才的選聘工作,并保障團隊內部組織完善,制度健全,人員分配合理。在經濟管理專業教師的選聘階段,高校應當加強考察力度,以綜合素養作為標準,組建經濟管理教師團隊,為了持續提高教師工作水平,滿足教學工作開展需求,還應當構建常態化培訓教育機制,為教師提供學習平臺[5]。
3.4 加強職業規劃教育
職業規劃教育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最為直觀有效的方式,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幫助學生構建職業目標和人生目標,則能夠激發學生的拼搏意識和奮斗意識。高校所開展的職業規劃教育,應當具備實用性和專業性的基本原則,因此職業規劃教師自身應當具有良好的專業水平,能夠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關系,并為學生提供全面輔導,主動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當中的問題。其次,職業規劃教師應當對當前我國社會甚至世界范圍內經濟管理事業的發展具有充分的了解認知,才能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與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便于為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實習基地,幫助學生明確企業用人需求[6]。此外,高校還可以開發家校合作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家長提供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引導手段,以減輕學生在家庭方面的思想壓力,確保學生能夠富有目標感和方向感進行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4? 結語
以就業為導向而開展的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工作改革,既是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大勢所趨,因此在具體工作開展當中,就需要高校與各級教師能夠發揮主動意識,通過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人才培育體系,增強學生綜合素養,實現學生專業化、未來化的雙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翟茹潔.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經濟管理教學體系的革新路徑[J].才智,2018(23):135.
[2] 孫振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經濟管理教學體系研究[J].商訊,2019(28):182.
[3] 韓奎英.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院校體育教學革新路徑分析[J].職業,2018(22):102-103.
[4] 姜尚峰.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6.
[5] 康峰.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8):144.
[6] 周云.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9.
[7] 張林,余茂軍.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淺析[J].中國市場,2017(9):132-133.
[8] 羅明忠,黃莎莎,段珺.就業導向視角下的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思考--基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與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3(8):66-70.
[9] 顧英佳.淺談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法[J].市場論壇,2019(8):53-55
[10] 張琦,佟婷.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革新路徑研究[J].長江叢刊,2019(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