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月 鮑麗超



[摘要] 目的 研究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對友好型造口患者知信行評分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遠期影響。 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出院的80例友好型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隨訪護理,觀察組采取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比較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段知信行評分、90項癥狀清單(SCL-90)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 出院時兩組知信行評分、SCL-90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與出院時相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段知信行評分、SCL-90評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有助于維持友好型造口患者高知信行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友好型造口;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知信行評分;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R473.7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33-017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hospital-community-home nursing model on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score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of friendly ostom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0 friendly colostomy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follow-up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the hospital-community-home care model. The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score and 90 symptom checklist(SCL-90),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discharg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score and SCL-90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scharge(P>0.05). At 3 months, 6 months, 9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and SCL-90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discharge(P<0.05). 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was 10.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lower than 2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Hospital-community-home nursing model helps maintain the friendly stomatological patients' level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Friendly ostomy; Hospital-community-home care model;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score; Mental health
結直腸癌成為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好發于結腸和直腸,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5位[1]。由于結直腸癌發病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表現,容易被患者忽視,一經確診時就已處于中晚期,喪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2]。腸造口是維持結直腸癌患者正常排便功能的重要手段,但卻會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一定不利影響,加重其身心負擔[3]。友好型造口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后住院期間營造的照護環境被打破,使其依從性隨之下降,負性心理越發明顯,故予以積極的干預十分有必要。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為國家原衛計委提出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旨在促使醫院、社區、家庭三方受益[4]。目前該護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但卻很少有造口患者的報道,故本研究圍繞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對友好型造口患者知信行評分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遠期影響展開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出院的80例友好型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8~68歲,平均(58.00±10.00)歲;病癥類型:結腸癌25例,直腸癌15例;病程2.5~10.0年,平均(6.25±1.05)年。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8~69歲,平均(58.50±10.50)歲;病癥類型:結腸癌27例,直腸癌13例;病程2.0~10.0年,平均(6.00±1.10)年。納入標準[5]:(1)具備良好的認知功能者;(2)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6]:(1)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2)腫瘤已擴散轉移,預期生存周期<12個月者;(3)出院后失聯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隨訪護理,由當值護士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及上門隨訪,隨訪內容包括了解患者認知現狀及心理狀態,指導患者如何自我照護和并發癥的處理,根據隨訪中發現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隨訪頻率:每個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3個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
1.2.2 觀察組? 采取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由醫院護師(組長)、心理咨詢師(副組長)、2名護師或護士、社區醫院3名護士、患者家屬共同組建護理小組。由組長對所有組員傳授造口相關信息、護理技巧、常見并發癥類型及處理手段等內容。(2)構建微信群組。由醫院護師或護士收集所有組員微信號并納入統一的微信群中,負責微信群的日常管理。在微信群中組長及時了解患者家屬反饋情況,并由其他組員指導患者家屬圍繞存在的具體問題予以針對性的干預。副組長主要負責日常生活中患者心理問題的解決,社區護士則根據問題解決情況決定是否上門隨訪以幫助其進一步解決。每季度由組長對前一階段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總結,匯總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集思廣益的方式總結相應的解決對策并落實在下一階段護理工作中。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知信行評分? 采用造口知信行量表[7]評定,其中知識15個條目(0~15分)、態度15個條目(15~75分)、行為10個條目(10~40分),總分25~130分,數值越高知信行水平越高。
1.3.2 SCL-90評分? 采用90項癥狀清單[8]測定,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10個維度,共90個條目,1分為沒有,2分為較輕,3分為中度,4分為相當重,5分為嚴重,總分90~450分,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1.3.3 并發癥? 包括造口缺血壞死、造口狹窄、造口脫垂[9]。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時間段知信行評分比較
出院時兩組知信行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與出院時相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段知信行評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SCL-90評分比較
出院時兩組SCL-90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與出院時相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段SCL-90評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基于傳統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越發難以滿足居民健康需求而提出的一種全新醫療服務模式[10-11]?!度珖t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明確提出了“大病在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的理念,重點強調拓展護理服務領域,將原有服務領域向社區及患者家庭拓展[12-13]。由于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與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相契合,并兼顧醫院、社區、患者三方需求,有效節約了有限的醫療資源,降低了患者經濟負擔并滿足其醫療護理與生活需求[14-15]。
結直腸癌已成為臨床中常見惡性腫瘤類型,對于低位結直腸癌患者而言,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改變了原有生理排便方式,患者往往需要終身使用人工肛門。友好型造口雖然維持了患者排便功能,但由于形體發生明顯改變,出于對異樣眼光的擔憂,使其背負了沉重的身心負擔[16]。此外,回歸正常生活后友好型造口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營造的照護環境被打破,在缺乏有力的監督之下患者依從性隨之下降,重拾不良思維及生活習慣容易造成諸多并發癥的發生,使其再入院率升高[17]。石麗紅等[18]研究證實,采取“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的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采取常規出院護理的對照組(30.00%),表明該護理模式有助于預防造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從總體上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較常規隨訪護理的對照組(25.00%)更低,所得結果與已有研究相吻合。但與之不同的是,本研究還從知信行評分、心理健康水平兩個視角探討了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段知信行評分、SCL-90評分雖有變化卻并不明顯,而對照組知信行評分呈持續下降趨勢,SCL-90評分則呈持續上升態勢。由此可知,友好型造口患者出院后知信行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下降,但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應用后則能夠維持知信行評分、SCL-90評分均處于較為理想的水平。原因在于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將醫院、社區、家庭、患者有機整合,通過彼此之間的密切交流來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照護環境,護理過程中借助現代化的溝通手段,專業的照護團隊能夠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實時獲得與疾病有關的資訊,發現問題后能夠予以針對性解決,階段性評價又可以總結經驗教訓,便于護理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及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的規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推廣使用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協調各方人員,明確各個單位的職責范圍,統籌之下開展護理服務[19-20]。此外,由于該護理模式涉及到的人員多、空間范圍廣,強化彼此之間的工作銜接亦屬于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21]。
綜上所述,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有助于維持友好型造口患者高知信行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春妍,陸艷,王臨池,等. 蘇州市結直腸癌死亡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 實用腫瘤雜志,2019,34(4):362-366.
[2] 閆貽忠,李曉勤,賈懷妙,等. 2010—201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結直腸癌流行特征與疾病負擔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9,36(5):682-685.
[3] Tsujinaka S,Tan KY,Miyakura Y,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stomas and their complications[J]. J Anus Rectum Colon,2020,4(1):25-33.
[4] 陳哲,劉竟芳,陳偉,等. 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探討[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12):2384-2386.
[5] 趙紅,童天嬌,胡少華,等.“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傷口造口智慧護理服務模式的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1):1601-1603.
[6] 趙紅,胡少華,李倫蘭,等.基于“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傷口造口智慧護理服務模式的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z1):22-24.
[7] 王青青,王林娟,徐海青,等.回授法對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知信行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0):1368-1371.
[8] Massenga A,Chibwae A,Nuri AA,et al. Indications for and complications of intestinal stomas in the children and adults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a resource-limited setting:A Tanzanian experience[J]. BMC Gastroenterol,2019,19(1):157.
[9] 雷文珍. 免疫組化染色法及腫瘤標志物檢測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9):2898-2900.
[10] 王莉,付阿丹,黃艷,等.“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合作型護理服務模式的建立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1):1617-1621.
[11] 馬國珍,姜鵬君,薛晶,等.新西蘭醫院-社區-家庭老年健康管理見聞與啟示[J].護理學雜志,2020,35(11):98-100.
[12] 蔡鵬,鐘穎萍,龍佑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三甲醫院-社區-家庭延續護理模式之構建[J].貴州醫藥,2018,42(3):3.
[13] 李寶云,何奇,劉建英,等.微信延續隨訪護理對腸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發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2):1667-1671.
[14] 許玲,陳雁,王清,等.以醫院為主體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構建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20,35(11):1-5.
[15] 王麗華,肖澤萍.精神衛生服務的國際發展趨勢及中國探索:??漆t院-社區一體化、以復元為目標、重視家庭參與[J].中國衛生資源,2019,22(4):315-320,325.
[16] 聶潔,李光焰.實施自我護理培訓對腸造口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5):684-687.
[17] 李楊,劉春娥,宋琴芬.腸造口患者壓力知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7):593-597.
[18] 石麗紅,王麗艷,唐妙.“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對回腸膀胱術后造口患者生活質量及腎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6):49-52.
[19] 朱亞珍,朱凌燕,許燕玲.社區衛生站護士對醫院-社區-家庭慢性病一體化管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5):528-532.
[20] 林鴻珍,陳寧,柯清仙.醫院-社區-家庭營養管理結合早期運動護理對胃腸惡性腫瘤手術患者營養狀況與預后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0):104-106.
[21] 楊利娟,朱記芬,祝巾玉,等.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護理管理方案的構建與實施[J].護理研究,2020,34(3):519-521.
(收稿日期: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