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祥
侗年作為侗族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時間在農歷十一月初一,一般為冬至前后。侗年有三個重要意義:首先是慶豐收,春種秋收,一年的耕作結束了,禾把下廊,糧食歸倉,收成豐實,六畜興旺,值得慶祝。其次是祭祖先,不忘祖宗、紀念先人,是侗族人民的優良傳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侗族人民懂得感恩。侗年到來之時,都要祭祀祖宗、感恩先人,而侗家楊姓家族祭祖最為典型,宋朝的楊家將,保家衛國,戰功赫赫,楊家人引以為豪,從農歷十一月初一到初八祭祀八天,分別祭祀楊家八員大將。祭祀過后還要以糍粑饋親友,叫“吃楊粑”。最后是吃魚凍,糯食是侗族的傳統主食,而稻田養魚歷來是侗族地區大糯種植的主要方式之一。秋收后養成稻田魚,到冬至時節就可以把魚撈起來與豆腐加魚香草煮酸湯,放置一夜,使其凍結,這就是魚凍。這是一道特別的美食,侗族人叫“吃凍”,也叫“吃冬”。

2018年5月31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龍勝各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將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定為“侗年”,作為法定假日,當天全縣放假一天。
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鎮江口村的侗族文化源遠流長。過去五年,該村61戶235人摘掉貧困帽子,現在是組組通達水泥路,太陽能路燈照亮家門口;家家房屋整潔穩固,戶戶都有特色支柱產業,更有的開上了小轎車,錢袋子也鼓了起來。這些變化得益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也是各族群眾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成果體現。如今的侗年節,是為了慶豐收、祭先祖、紀念紅軍,也是為了感恩黨,傳頌黨的千秋偉業,更是為了明確廣大干群的志向——在新時代的進程中奮勇向前,不斷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