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社區教育服務能力是進一步推進新型大學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發展、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文章對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建設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從強化社區教育體系中發揮作用、大力提升服務能力整體水平、健全社區教育網絡體系、進一步創新發展老年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開放大學“領軍”社區教育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完善江蘇終身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
[關鍵詞]社區教育;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服務能力;學習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0)06-0063-05
開放大學建設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好地推動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社區教育工作,高質量地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江蘇開放大學成立了辦學系統社會服務能力督查組,在全省開放大學系統范圍內開展了社區教育能力調研與督導工作,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視角,對社區教育的發展目標和路徑提出了具體要求。
督查工作采用自查、互查、現場抽查、委托督查等多種方式開展。省級開放大學共成立三個工作小組,前后赴南通、揚州、常州、鎮江、無錫等地進行了調研與督導,同時委托市級開放大學對所屬縣級開放大學進行了全面督查。對各級開放大學社區教育工作的組織架構、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內涵建設等多方面進行調查研究與督查評價。其中,現場抽查以調研、督導、聽取報告、工作交流、資料查閱與現場察看等為主。與此同時,舉辦全省“城鄉社區教育督查考核工作”專項培訓,進一步提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社區教育建設能力。
一、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建設基本情況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已然成為一種新時尚。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大力發展終身教育,努力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成為富有江蘇特色與風格的社區教育支持服務形態。
目前,江蘇省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社會積極扶持、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發展機制。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社區教育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不斷保障社區教育從基礎性建設向內涵建設發展的趨勢。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能夠充分地認識到加快發展社區教育對于學校轉型的重要意義,主動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事業發展整體規劃中,列入學校工作重點,明確功能定位,完善組織構架,健全支持體系,以履行管理、指導、服務的功能,瞄準靶心、精準發力。
開放大學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與社區教育協同發展的同時,注重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統籌和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對區域范圍社區教育進行引領與管理,為全民終身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支持服務。
(一)組織構架
全省各級開放大學積極地發揮其在社區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承擔辦學服務、參謀咨詢等任務,全面服務地方經濟與文化,發揮指導與推動作用。其中,多市依托開放大學成立了社會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社區教育領導機構進一步完善,開放大學與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聯系更加密切,開放大學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彰顯。
目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注重頂層設計,各層級積極理順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社區教育工作層級式管理體系,構建社區教育工作統籌安排、分級實施的協調機制。不斷優化組織構架,發揮區域社區教育工作的統籌指導和辦學實體功能,負責項目設計、實施和運行,打造社區教育品牌,建立學習陣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下學習。同時,依托“江蘇學習在線”平臺,組織全省社區開展線上學習教育,不斷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不斷創新社區教育模式。
(二)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工作,是促進江蘇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的關鍵。為促進江蘇社區教育工作快速發展,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積極推進專兼職教師、管理人員和志愿者隊伍等三支隊伍的建設,以多種模式培養其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服務社區教育的能力與水平。
目前,辦學系統建立了能適應社區教育工作快速發展的高素質的專職教師隊伍和相對穩定、相當規模的兼職教師隊伍,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講座與研修相結合、進修課程與考察學習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提升社區教育隊伍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以保證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經費投入
全省各地開放大學大多已建立了社區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保障社區教育經費合理有效地使用,把社區教育經費納入本校經費預算,有的市、縣(區)開放大學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經費支持,在開展公益教育活動的同時,積極舉辦各類社會培訓,拓寬社區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各地用于社區教育的經費呈現逐年增長的勢態。
為推動社區教育服務社會化,多方籌措資金,各地開放大學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委托管理、項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共同參與社區教育工作。
(四)內涵建設
社區教育以社區范圍內的全體成員為對象,開展促進社區成員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對象多元,包括外來務工人員、老年群體、青少年群體、特殊群體等。因此,社區教育服務內涵應該更加豐富[1]。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注重內涵建設與凸顯特色品牌,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全省各地開放大學精心培育與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項目,依托各類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形成了一批具有各地特色的社區教育課程。各地充分整合、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信息化終端開展社區教育,為全市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
1.整合開放數字化教學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數字化社區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數字化手段是當前信息化社會開展社區教育的有力抓手。以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有機結合為信道支撐,以微課程與學習卡為交互紐帶,有序構建“點”上有課程和學習活動開展,“線”上有網絡課程延展,“面”上有互助平臺跟進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推進模式,有效提升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資源的共享度[2]。
隨著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應用與推廣,開放大學通過自建、購買、共享等方式,建設了一批質量較高、內容寬泛的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免費、優質、豐富的公共教育學習資源及多元互動的學習模式,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有機結合。
2.持續推進社區教育基地建設
為加快城鄉社區教育,開放大學積極順應江蘇社會發展趨勢,基于傳授式學習方式,建立“學習苑”,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給學習者提供相對固定的學習陣地;基于實踐式學習方式,建立社區教育“游學”項目,讓學習者在體驗實踐中學習;基于互助學習方式,培育市民學習共同體,成立“學習體驗基地”,讓有共同興趣的學習者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基于熏陶式學習方式,培育“名師”,讓學習者在名師良好的品行和傳統技藝的濡染下,漸趨同化,提升自我,積極打造省級“名師工作室”。
除了依托各類“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開放大學還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性、特色化的社區教育品牌項目。在此基礎上,逐步積淀、打造、凝練了具有地域文化的社區教育特色課程,促進內涵發展,合理引導并積極滿足了全省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
目前,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以品牌項目為抓手,持續推進社區教育基地建設,深入挖掘區域文化,整合各類社區教育資源,打造社區品牌特色,放大輻射維度和示范效應,積極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充分彰顯江蘇特色與江蘇風格,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3.建立社區教育居民學習電子檔案
為進一步拓展全省社區教育覆蓋面、豐富學習的內容與形式、擴大學習機會、促進自主學習,全省開放大學積極開發建設了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促進學習的開放化、遠程化、自主化、個性化,依托“江蘇學習在線”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居民學習賬號,完善個人學習成果記錄、存儲、認證等功能,通過學分認證后,將個人學習成果納入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目前,開放大學積極整合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學員利用“江蘇學習在線”平臺進行遠程學習,借助“學分銀行”形式,打破國民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壁壘,以非學歷教育為切入點,對有學習需求的學員進行學歷教育,所學學歷課程的學分計入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實現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融通,搭建了終身學習立交橋。
二、江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建設存在的不足
江蘇社區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從全省社區教育發展整體看,相比其他教育類型,社區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學習的需求和不均衡的供給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優質社區教育的保障供給不足與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民群眾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城鄉差異,特別是各地在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建設等方面的差異依然存在。
目前,江蘇社區教育整體發展向好,但少數地區仍處在起步階段。原因在于部分地區對社區教育工作重視不夠、政策保障不足,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必要的經費支持,影響了社區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有的辦學點缺乏完整的社區教育工作體系和操作性較強的地方性政策,運行機制不健全,社區教育工作難以向下開展與延伸,而區域開放大學卻在扶持、指導等方面對鄉鎮社區教育中心的引領力不夠,當地難以構成完整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
此外,在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加快的新形勢下,有限的老年教育資源與快速增長的學習需求存在矛盾。尤其是組織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指導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服務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老年教育發展的因素。
三、開放大學社區教育服務能力提升路徑與實踐探索
近年來,江蘇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教育事業宏觀環境面臨廣泛而深刻變革的同時,對社區教育的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社區教育仍然是短板。基于此,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需要積極推動轉型發展,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通過構建完善的全省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加強社區教育工作的宏觀統籌指導,打造特色社區教育品牌項目,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和內涵建設等措施,實現開放大學在社區教育領域引領作用。
1.強化辦學系統在社區教育體系中的“領軍”責任和“龍頭”作用
全省各級政府、社區教育機構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圍繞國家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積極投身江蘇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宏偉藍圖,努力探索與創建有效路徑和舉措,全面提升社區教育質量和水平。
全省各級開放大學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支持服務體系,將社區教育作為開放大學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學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積極爭取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加強校內社區教育管理部門的人員配備和經費保障。此外,全省開放大學要進一步加快建設渠道更通暢、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學習更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夯實“以江蘇開放大學為龍頭,以社區大學和社區學院為骨干、以社區教育中心和居民學校”的五級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打造“信息化學習教育服務平臺、社區教育基地、全民終身學習超市”的終端實體,形成“政校聯動+社教互動+開大帶動”的運行模式,構建“機構+聯盟+基地”的網絡體系,構建“平臺+資源+項目”的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開放大學統籌協調、引領指導、資源整合、平臺建設、科學研究、服務管理、考核督導等作用,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在社區教育“領軍”作用的發揮,既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與相關單位和部門聯動,協調、協同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資源共建共享,共同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真正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江蘇社區教育網絡體系。
進一步建好、建強社區學院和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提升各級社會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評價機制,探索星級社區學院和社區教育中心建設制度。持續打造集教學、培訓、體驗為一體的社區教育示范基地,拓展教育服務“三農”基地服務范圍。加強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平衡發展,不斷優化社區教育基地布局,在形成社區教育縱向五級體系同時,建設多個橫向社區教育基地,進一步完善縱橫交錯的“5+N”網絡體系,使江蘇社區教育從“完整”走向“完善”。
2.大力提升服務能力整體水平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對推動江蘇社區教育新格局、形成新突破提出新要求;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變革,對社區教育發展提出新挑戰;實現社區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助力文明程度提升,對深化社區教育內涵建設標識了新方位。基于社區教育產品供給的終端是社區居民,社區教育供給有效性與否最終要落腳到居民的滿意度上,因此,需要構建以社區居民滿意度和參與率為核心的社區教育評價指標體系[3]。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供給和服務能力的滿意度調查,因此,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除了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外,還需提升全省社區教育服務能力整體水平。
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發揮開放大學高效便捷、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多方合作,因地制宜開展各類社區教育。加強社區教育內涵建設,提高教育供給精準度,研究制定社區教育課程質量標準和評價指標。加強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機制,引導社區教育機構、社區居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課程資源開發,鼓勵區域內高校參與社區教育課程建設。
師資建設是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為滿足不同群體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應致力于社區教育學習資源的建設與推廣,服務廣大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基于此,開放大學應依托社區教育網格化系統,建立社區教育師資庫與專家庫。師資庫與專家庫,除了社區教育系統的專、兼職教師,也包括社會各界相關研究領域的優秀專業人士。在前期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打造以“社區名師引領、教師團隊成長”的模式,加強對社區教育師資的培育,提升隊伍建設的品質,力求突破社區教育內涵發展與工作創新的瓶頸。
此外,開放大學要積極探索社區教育發展新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環繞式社區學習方式,搭建多元載體,提煉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激勵全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教育,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參與率與滿意度。持續加強對社區理論研究的督促引領作用,推動社區教育理論及科研工作持續全面推進。
3.健全社區教育網絡體系
在新媒體和“互聯網+”時代,開放大學要進一步健全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多層級的江蘇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明確各自的職責定位,逐步做到標準化、規范化,這是促進社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5]。深化“互聯網+社區教育”,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不斷優化升級“江蘇學習在線”平臺,讓其成為全省全民終身學習、政策引領、協同管理的公共服務平臺,引領全省社區教育平臺互聯互通、數據融合的統籌平臺,推進社區教育動態維護、展示社區教育成果的管理平臺。
此外,應注重區域內市民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市民學習網,與“江蘇學習在線”共建、與網絡公司合作運營,鼓勵開放大學教師自主開發公共類課程,聯動社區共同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視頻課程。采用網上學習先進個人、學習積分兌換禮品等方式鼓勵市民積極學習。
目前,全省各地依托“江蘇學習在線”覆蓋全省大部分市、縣,以“項目聯盟”的模式,基本實現了省、市、縣、鄉四級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應持續擴大聯盟單位,依托“江蘇學習在線”學習服務平臺,通過多模式、多維度、多層次整合各類優秀教育資源,開展資源共建、共享、互換,積極探索“一網注冊—多網互通—學分互轉”的協作運行機制,創新學習成果積累轉換機制,完善“江蘇學習地圖”與“線上品牌項目基地”,構建覆蓋全省的終身學習聯盟網站,產生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整體聯動效應。
開放大學還應積極推動數字化平臺建設校企合作,建立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多方位暢通終身學習通道,不斷提升管理者與學習者的信息化能力,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助力區域社區教育發展。
4.進一步創新發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師資和資源優勢,依托辦學系統,進一步完善各級老年開放大學,推進老年教育事業發展,提升老年教育服務能力,提高老年教育數字化水平,創新養教聯動模式,多路徑擴大老年教育供給。
構建完善的老年教育支持服務體系,形式具有江蘇風格、可復制的開放大學現代老年教育體系,打造江蘇特色、全國一流的老年教育支持服務網絡平臺,建立和完善老年教育資源庫、老年教育師資庫,提升老年教育機構辦學能力。形成以空中老年大學、老年學習網、老年教育資源庫為一體的老年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建立以“江蘇學習在線”“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平臺”“江蘇老年學習網”三大平臺聯動機制,構建云商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支持服務體系。
此外,全省開放大學要緊密聯系社區,通過“1+X”模式舉辦實體老年教育,“1”即是開放大學,“X”即為建立在社區的網格化老年學習中心,突出“開放大學辦研修班,街道社區辦大眾班”的理念,將高品質的老年教育課程送到百姓身邊。通過開放大學與社區的聯動機制,進一步改善全省社區老年人的學習環境,打造一批發揮示范作用的老年大學,建立一批養教聯動基地,建設一批優質老年教育課程,培育一批優秀學習團隊,形成一批老年教育品牌,不斷提高老年教育的參與率與滿意度。
開放大學要進一步實現辦學系統參與全省社區教育的示范作用,將社區教育辦出開放大學的特色與優勢,不斷提升開放大學服務社區的能力,加強督導評價機制建設,做好社區教育政策宣傳、上下溝通、項目策劃、研究指導、考核評估等工作,廣泛宣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和社區教育成效,著力推動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不斷加強社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項目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方新立,郭忠霞.開放大學建設對于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的研究[J].天津電大學報,2013(3):61-61+72.
[2]馬兆興.太原市學習型城市建設終身學習文化的培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67.
[3]丁紅玲,林紅梅.社區教育有效供給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51-155.
[4]陳乃林.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為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夯實基礎[J].職教論壇,2016(21):74-77.
[作者簡介]張曌曌(1986-),女,江蘇徐州人,江蘇開放大學社會教育處副處長,講師,江蘇省社會教育服務指導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社區教育、終身教育、藝術學。
[責任編輯 孫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