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安玉興,周文婷
(沈陽工程學院a.教務處;b.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110136)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對國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職業規劃教育對學生明確階段目標、做好人生規劃、確立職業目標、就業、職場發展提供助力。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有與職業規劃相關的課程,但更偏重就業指導、模擬就業、社會實踐。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調研省內企業用人需求現狀,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社會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路徑,根據職業目標,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為未來職業發展、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后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使得年輕人對知識的需求產生了變化,教學作為育人的過程,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而不局限于對專業知識的獲取。因此,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師身份和角色,杜絕老師“一言堂”,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授之以漁。以課程為單位組建教學團隊,形成統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教練員,陪伴者,這樣才能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其次,要充分信任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學習的前提。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明辨性,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價值選擇,鼓勵學生進行科學、理性的思考。教師不再擁有絕對的權威和話語權,可應用蘇格拉底產婆術的教學方法,完成教師的價值傳播。
如今用人企業對年輕雇員的基本能力要求是:溝通能力、積極主動性、團隊合作精神、獨立組織工作的能力。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通識課,個人職業發展與規劃課程堅持以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為根本,以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獨立完整人格為終極目標。課程從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并且把理論和實踐內容結合起來,在能力目標的導向下,應用布魯姆目標分類法,將課程目標從低層次思考向高層次思考進行逐層設計。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從理解、應用和分析三個層級達到學習成果(LO, learning outcomes),即能夠從大學階段開始進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通過認知自我不斷樹立目標,進行自我能力提升,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通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的融合,增強學生跨學科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提升任務管理、人際交往、問題解決、創新思維等具體能力,從而提高個人職場競爭優勢,順利開啟畢業后的職場生涯,并將自主學習能力變成內在的終身學習能力。
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期訓練獲得的,因此,以“逆向設計,正向實施”理念對教學活動和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并有計劃的實施。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活動多樣化[2],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學習內容,高效學習的重要手段。例如課外調查、小論文、課堂合作演示。以課程第六講“解決問題與任務管理”為例,章節內容分兩部分,第一,SMART-F目標;第二,競爭力。在學習SMART-F 原理時,通過裝桶案例討論“我們按照怎樣的順序才能把細沙、碎石、石塊和水最大限度地裝入桶內?”,使學生能應用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思考做事的順序,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學會實施具體計劃。在學習競爭力時,教學活動設計為情景模擬,以學生推銷書籍為場景,設計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即“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如何解決問題?”“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成功推銷員有哪些競爭優勢?”,通過啟發式教學,將明辨性思維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學會分析和反思,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過程考核強調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多元性,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元化評價維度,分階段、多形式地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考核,更關注學生認知過程、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等[3]。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形式,只關注結果而非學習過程。學生在這種評價方式驅動下,不注重平時積累和課堂參與,只在期末突擊復習。“個人職業發展與規劃”課程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分階段、多形式地對學生能力進行全方位考核,廣泛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等方法對學生學習各環節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價,過程考核成績構成為:課程出勤和課堂參與度(20%)、小論文(10%)、小組展示(30%)、報告(40%),(見表1)。通過過程考核,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化被動為主動,在互動的學習過程中,以多種評價方式為手段,鼓勵、引導學生完成課業、積極思考,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表1 過程考核方式
測評課程目標達成度,對課堂質量監控進行“閉環”管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變成了幫助學生學習的輔助方式或手段,學生的學習成果才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課程按照“逆向設計”和“正向實施”的理念,通過“課程目標—考核方式—目標達成度—課程目標”,形成“閉環”管理。通過過程考核,及時向學生進行反饋,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評價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有效促進目標達成度的完成,提升教師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同時,通過教師團隊內互相聽課,互相點評,可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從而持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課程整體設計打破了學科和思維壁壘,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通過測算目標達成度、學生評價和座談,了解到課程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作為一門通識課,課程更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生的專業課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教學內容設計中,以行業、崗位需求為依托,以學習、生活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關注和思考,重在培養學生的溝通、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社交等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注意到理工科學生不善表達和溝通的性格特點,因此,在課堂上通過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課堂教學設計,不斷地對學生能力進行訓練和培養,最終使學生的能力符合職業要求,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教師轉變身份,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教學采取啟發式、探究式、案例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容易參與課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知識在他們眼中變得“更好玩”。課堂上,老師更像是一個“教練”,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建立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大膽地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求真,最終實現教學相長。通過實施效果反饋,課堂以外關注課程內容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多。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自己的自學能力提高了。”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課堂,更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和需求,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和樹立職業價值,彌補了傳統教學教師“一言堂”“灌輸式”的不足,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廣泛了解跨學科常識,掌握終身學習能力,即客觀理性的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問題發現和解決能力等。未來,在教學內容上要進一步豐富,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地區特色、行業特色的講義、案例庫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教學形式上可以嘗試Co-teaching 的形式,加深通識課與專業課的融合度,增加實踐環節,通過真實的工作過程和仿真的工作環境,吸引學生“回歸課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掌握職業知識與技能,獲取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