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煥 洪 源 何宇卿 張 雷 陳 其 姚 雯 劉利萍
1.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藥學部,江蘇連云港 222000;2.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臨床藥學系,江蘇南京 211166;3.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無錫 214000;4.三江學院財務處,江蘇南京 210012;5.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人文與管理學系,江蘇連云港 222000
2017 年5 月1 日新頒布的《醫療器械召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召回辦法》”)規定,醫療器械召回是指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按照規定的程序對已上市銷售的某一類別、型號或者批次存在缺陷的醫療器械產品,采取警示、檢查、修理、重新標簽、修改并完善說明書、軟件更新、替換、收回、銷毀等方式進行處理的行為[1]。對缺陷醫療器械產品實施召回是國際通行的上市后監管手段,目的是確保使用安全性并消除對公共健康安全的威脅[2]。我國自2011 年7 月1 日開始實行醫療器械召回管理,本文收集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官網2010 年5 月~2018 年12 月“醫療器械召回”欄公布信息,在召回事件數量、原因、級別、方式、器械分類、所屬國和生產企業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我國醫療器械召回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探討性建議。
2010 年5 月18 日~2018 年12 月30 日CFDA 和NMPA 官網“醫療器械召回”欄中召回信息共1551 例,剔除重復無效信息,得完整有效信息共1533 例。在召回事件數量、原因、級別、方式、器械分類、所屬國與生產企業等方面,運用Excel 進行歸類統計并分析討論。
我國從2016 年年底開始逐漸加強了醫療器械飛行檢查監督檢查的力度,陸續開展多次國家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抽檢行動[3],從2017 年開始召回數量大幅提升。見表1。

表1 各年份醫療器械召回事件數量[例(%)]
將1533 例召回醫療器械分:設備、器械、材料、試劑試紙、軟件和其他6 大類[4]。參照美國產品責任法中對產品缺陷的分類[5],將召回原因分為:設計缺陷、制造缺陷、警示缺陷和其他(界定模糊,無法歸入)。見表2。

表2 不同類別醫療器械產品召回原因情況[例(%)]
2010~2018 年涉及三級召回最多,其次為二級召回,一級召回數量最少。另據統計2010~2016 年總召回事件數量為626 例,其中未標明召回級別有340 例,占比高達54.31%。這一情況自2017 年開始好轉,2017 年未標明召回級別21 例,而2018 年僅有5 例,與2016 年之前比較大幅下降。見表3。

表3 2010~2018 年醫療器械召回級別
1533 例召回事件均為主動召回,2010~2017 年國產召回72 例僅占比4.70%,2018 年國產召回數量大幅增加至210 例。見表4。

表4 1533 例醫療器械召回方式[例(%)]
將1533 例事件中醫療器械按我國《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分類分為臨床檢驗分析儀器、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等28 種[6]進行歸類統計,排名前5 位見表5。臨床檢驗分析儀器、手術室/急救室/診療室設備及器具召回數量位居前列,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醫用電子儀器設備、矯形外科(骨科)手術器械排在其后,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前醫療器械的市場分布情況。

表5 1533 例召回醫療器械產品種類分布情況(前5 位)
召回企業共涉及18 個國家,其中美國、中國、德國、荷蘭、日本居前5 位。見表6。另將產品所屬公司按召回事件數進行排序,排名前4 位見表7。
2010 年5 月18 日~2018 年12 月30 日 我 國 原CFDA 以及NMPA 官網公布的醫療器械召回事件數共1533 例,8 年間數量逐年上升,至2015~2018 年現增長態勢,提示我國自2011 年實行醫療器械召回管理制度已顯成效。其中進口器械1251 例占81.60%、國產器械282 例占18.40%。因制造缺陷752 例占49.05%,設計缺陷召回349 例占22.77%,主要集中在設備、器械方面,二者比例高達63.40%,制造(質量問題[7])和設計缺陷依然是導致召回的主因。在美國設計和系統缺陷也是醫療器械召回主要原因(比例達56%)[4],提示醫療器械企業應重視研究與投入,保證產品質量與水平,以減少有安全隱患產品進入市場。召回級別上,一級召回48 例僅占3.13%,二、三級召回居多,共1119 例占比72.99%,約為一級召回23.32 倍。而未標注召回級別比例達23.87%,我國《召回辦法》規定醫療器械召回評估報告必須包括召回分級,召回級別缺失意味著召回產品安全隱患程度被模糊,影響召回時效性,應予以規范重視。

表6 1533 例召回醫療器械生產商所屬國分布情況

表7 召回事件數排名前4 位公司排名
1533 例召回事件均為主動召回,國外產品召回共1252 例占比高達81.67%。經統計,目前我國批準上市國產醫療器械是進口的2.83 倍[8],但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多被國外公司進口所壟斷且市場占有率為80%以上[9]。
召回產品分類上,臨床檢驗分析儀器、手術/急救/診療設備、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召回居多,后二類由于與患者接觸密切或進入人體發揮作用,多屬于我國規定第二、三類產品,其質量與安全要求嚴格,因安全隱患而召回比例較高。作為醫療診斷主要手段的臨床檢驗分析儀器,隨著精準化醫療的推進,我國對設備及組件安全性監管將繼續加強。
所屬國方面,美國799 例占52.12%、中國282 例占18.40%、德國124 例占8.09%、荷蘭109 例占7.11%、日本53 例占3.46%;產品所屬公司召回數排前4 位分別是強生120 例、飛利浦108 例、美敦力71 例、通用61 例,占總召回數23.48%,除飛利浦外其他均為美國公司。近幾年國產醫療器械的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高于15%,然而進口醫療器械的競爭優勢依舊明顯。尤其是以大型醫學影像設備等高精尖體外診斷設備等高、中端醫療器械市場差異最為顯著[10],這些國家產品在我國市場占有率高同時因存在安全隱患問題而召回數量也多。
《召回辦法》第9 條規定,監管部門應當按照醫療器械召回信息通報和信息公開有關制度,采取有效途徑向社會公布缺陷產品信息和召回信息[1]。1533 例事件中23.87%未標注召回級別。另在召回原因歸類上,由于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歸類原則與標準,本文參考相關文獻[4-5]按缺陷問題對照產品標準進行分類。部分產品召回原因因信息表述模糊或有交叉重疊等現象,導致歸類困難,同時還存在信息遺漏、格式不標準等問題。建議監管部門強化召回信息公告制度、規范信息發布的形式與內容,制訂科學合理召回原因歸類標準,并進行持續反饋與評估機制以確保召回效果。
實施醫療器械召回離不開健全的醫療器械不良事件(MDAE)監測報告系統。我國自2002 年執行“關于開展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試點工作的通知”(藥監械[2002]400 號文)以來,MDAE 數增長迅速,但相對于國際5‰的報告率,我國各省報告率最高僅1‰[11],差距較大。2012 年江蘇省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中心收集的16 706 例可疑MDAE 按報告來源分析,使用單位占53.46%、經營企業占39.17%、生產企業占7.37%,報告主體為醫療機構和代理商。另外,存在報告表漏填、誤填、錯填等現象[12]。而美國報告主體為生產商,報告數占比90%[13],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會利用醫療器械報告系統(MDR)對產品風險利益評估后,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報告人提供更多信息以決定是否實施召回,MDAE 監測更科學透明全面[14]。建議我國可借鑒FDA 經驗,建立我國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體系(MDS)[15],拓寬MDAE 信息上報渠道,加強醫企間、部門間溝通和共同評價機制,各環節聯動、多數據來源,及時發現隱患醫療器械。2014 年的新《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將醫療器械再評價、不良事件報告和召回制度作為上市后監管手段,以期扭轉我國“重產品審批,輕過程監管”局面[16-17]。
2010~2017 年,960 例召回事件中我國雖僅有72 例。然而截至2018 年,在1533 例召回事件中上升為282 例,提示國內生產企業不斷提高主動召回意識,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提高。由于我國缺少類似美國產品責任保險制度[18-19]以及對召回涉及成本、企業形象與社會輿論等方面顧慮,相對于國內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總數來說,國產企業召回主動性總體還是不足。建議監管部門發揮技術指導職能,在輿論上引導企業和公眾對召回正確認識,運用大數據識別與防控風險,采取主動與被動行動和基于質量體系檢查的上市后監管[20],并適時建立我國產品召回保險制度,多舉措促進企業對問題產品召回。
綜上所述,我國自2011 年實行醫療器械召回管理制度,于2016 年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器械管理體系[21-23],醫療器械召回管理已初顯成效。尤其是伴隨2017 年新《召回辦法》的實行,2018 年召回數據顯示企業召回主動性越來越高,召回數量增多,我國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在制度化和規范化上得到很大提升,相信通過不斷借鑒改進,未來我國召回監管將更加科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