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中市通江縣就業扶貧工作圍繞“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目標,持續增添工作舉措,加大創業扶持,促進就業轉移,落實獎補政策,努力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實現了穩就業促增收。
抓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通江縣人社局、就業局分別成立了就業扶貧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推動機制,落實專人專班負責,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每年組織召開鄉鎮和培訓機構就業扶貧工作推進會,專題安排布置年度就業扶貧工作。制定出臺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專項方案等文件,下達就業扶貧工作目標,明確任務時間節點,從制度上保障工作開展有序有力。通江縣人社局成立了7個就業扶貧工作業務督導小組,深入鄉鎮指導業務開展,掌握工作推進情況,及時解決困難和問題,確保就業扶貧工作穩步推進。
抓基礎底數,確保對象精準。健全縣、鄉鎮、村社“三級聯動”推進機制,組織工作隊開展貧困家庭人員調查核實、整理工作。根據“全員登記、一村一冊、鄉鎮入庫、分級匯總、全縣集中”的原則,建立健全了貧困家庭勞動力信息數據庫和貧困家庭勞動力基礎信息等“五個名單”。按季做好數據動態更新管理,做好與“六有”大數據平臺的比對復核,確保貧困勞動力信息準確真實。目前,全縣貧困勞動力5.69 萬人全部納入了就業幫扶,已實現轉移就業4.6 萬余人。
抓技能培訓,增強“造血”功能。依托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和東西部扶貧協作,以產業發展和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按需培訓、精準實施、實用有效的原則,針對貧困勞動力技能需求和培訓愿望,按照“政府+企業+學?!钡摹叭胶献鳌迸嘤柲J剑ㄟ^集中授課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把種植養殖等培訓課堂延伸到鄉鎮、村社,送到農家院戶、田間地頭,讓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能提高就業技能。創新開展“培訓+招聘”新模式,培訓結業之際,“組織一批用工單位,收集一批崗位信息,舉辦一場微型招聘會”,幫助學員實現培訓后轉移就業。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就業扶貧培訓239 期10299 人次,兌現培訓資金1146.56 萬元,實現培訓后轉移就業4500 余人次。
抓轉移就業,促進勞務增收。依托域外勞務基地,加強省際勞務協作,促進貧困勞動力有序向省外轉移,提高勞務對接組織化程度和就業穩定性。鼓勵縣內企業和經營主體吸納貧困人員就業,落實吸納就業補貼。與明達實業、黃大姐家政等企業簽訂勞務合作協作,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薦貧困人員就業。2016年以來,通過域外勞務基地聯絡處組織帶動、接納安置通江籍貧困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7600 余人次;實現貧困勞動力到東部省份就業4.85 萬人次,兌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10.06 萬元;兌現95 家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補貼80.8 萬元;舉辦線上線下就業扶貧招聘活動35 場次,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1.5 萬余人次。
抓產業扶持,拓寬增收渠道。根據“產業促就業、就業促脫貧”的總體思路,圍繞“4+X”產業發展,按照“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的要求,大力推進以菜園、果園、藥材園、養殖園、加工園為主的“五園”經濟。鼓勵和支持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發展產業,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貧困戶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貧困戶落實創業擔保貸款等金融扶持政策。鼓勵創業成功的貧困戶帶動周邊貧困家庭發展產業、吸納貧困人員就業。目前,累計兌現貧困戶創業補貼283 萬元,為自主創業的貧困戶發放創業貸款307 萬元,實現貧困戶創業并帶動貧困人員就業600 余人。
抓載體建設,強化示范帶動。根據“一村一就業扶貧站點”“一村一主導產業”“一村一電商平臺”的“三位一體”就業扶貧模式,打造就業扶貧示范村26 個;采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打造就業扶貧車間7 個,兌現獎補資金14 萬元;引導和支持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80 余人,認定就業扶貧基地19 個,兌現獎勵95 萬元。
抓公益性崗位安置,實現兜底保障。不斷完善就業援助制度,積極開展零就業貧困家庭情況統計工作。結合農村實際需求,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按照救急救難原則,安置貧困勞動力,按標準兌現崗位補貼。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縣通過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10532 人次,兌現崗位補貼3705.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