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毅 黃烈超 李嶺 姚波 馬小林 余水 陳小林 李夢濤 李勇
近年來,瀘州市公益性崗位管理工作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一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在崗位設置、人員安置、管理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更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促就業、助脫貧的兜底保障作用。
為更加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促就業、助脫貧的兜底保障作用,瀘州市人社局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核實臺賬、系統大數據比對等,對全市公益性崗位管理進行了專題調研。
開發管理。一是崗位開發類別凸顯“公益性”。公益性崗位按崗位區域劃分為城鎮公益性崗位和農村公益性崗位;按崗位類別劃分為公共管理類崗位(如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社區服務類崗位(如停車管理、保潔、保綠、保安等)、農村公益性崗位及其他類崗位;按安置對象劃分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公益性崗位、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的公益性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和安置農村低保家庭及殘疾人的公益性崗位。截至10月底,全市共開發公益性崗位11966 個。其中,公共管理類崗位占4.2%,社區服務類崗位占5.2%,農村公益性崗位及其它類崗位占90.6%。今年以來,針對疫情防控需求開發了城鄉公共衛生、消毒保潔、疫情監測、防疫宣傳等臨時公益性崗位2026個。二是崗位開發流程突出“程序性”。公益性崗位開發遵循嚴格的程序:向社會公開發布公益性崗位安置公告;符合申請公益性崗位安置對象范圍的人員提出申請;根據公益性崗位的用工需求和安置對象的困難程度、求職意愿推薦給用人單位,實現雙向對接;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用工協議),并進行就業登記和勞動用工備案。
安置管理。一是崗位安置管理模式“協同化”。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人員管理,在市及縣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人社部門負責,就業服務管理機構承擔具體日常事務,財政部門負責補貼核撥,用人單位提交公益性崗位的工作性質、崗位數量、勞動報酬等相關資料,經人社部門審核同意后實施。二是崗位安置管理過程“制度化”。用人單位負責公益性崗位人員的日常考勤和管理,并及時上報人員上崗及變動情況。依托公益性崗位實名制數據庫,動態掌握人員在崗情況和領取補貼情況。三是崗位安置對象構成“傾斜化”。建立公益性崗位安置對象排序機制,根據年齡、家庭等因素優先安排符合崗位條件的人員。目前,全市城鎮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占安置數的11.6%;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低保、殘疾和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占安置數的88.4%;疫情發生以來,臨時性公益性崗位安置因疫情無法返崗農民工和登記失業人員1249人。
政策落實。一是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透明化”。城鎮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標準按用人單位為就業困難人員或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實際繳納的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費單位繳費部分給予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參照本市最低工資標準執行;農村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為不低于 300元每人每月、不高于最低工資標準;疫情期間農村臨時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在300 元—2475 元每人每月之間。二是公益性崗位資金使用“集中化”。即就業專項資金支出向公益性崗位資金支出集中,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向農村公益性崗位資金支出集中。據統計,2019年以來,全市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2.5 萬余人次,金額約1.12 億元,其中,城鎮公益性崗位補貼金額1200 余萬元,農村公益性崗位補貼金額約1 億元。三是公益性崗位資金撥付流程“常規化”。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實行按季申報。用人單位按規定先繳納社保,先墊資發放補貼,然后填報補貼申請表及人員花名冊、工資明細賬等材料,經人社部門審核公示、同級財政部門復核后,從就業資金專戶劃到用人單位基本賬戶。
建立基于政策服務的組織保障機制。一是建立“統籌性”目標管理制度。堅持將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納入全市就業兜底性重點工作,研究制定公益性崗位開發年度計劃,定期通報工作進展,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督促推進落實。二是建立“精細化”崗位管理制度。各區縣結合實際確定公益性崗位范圍、安置人員類別、用工備案程序等內容,推行“行政村招用、鎮(街道)審核、縣局備案”模式,規范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安置、補貼申報等全部流程。
建立基于流程控制的管理服務機制。一是加大管理綜合統籌“常態化”。由用人單位統一管理本單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開展績效考核;由社區對公共服務類崗位安置人員進行日常檢查,督促完成本職工作。二是優化管理控制流程“執行力”?;鶎觿趧颖U蠀f理員通過入戶核查等方式對擬安置對象進行嚴格審核后,向上級進行“人員備案”;由村干部召集群眾代表對擬安置人員開展民主評議,進行村級公示,公示無異議的簽訂勞務協議并申請備案;在鄉鎮(街道)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保證人員使用的公開、公平、公正。
建立基于安全運行的風險防控機制。一是注重把握信息管理“數據關”。全市所有公益性崗位補貼審核全部納入信息系統精準管理,降低審核風險;設置公益性崗位補貼審核不兼容崗位權限,加強系統數據的定期抽查和系統大數據比對;依托市、區縣就業局審計科(股)工作職能實現信息化管理。二是注重控制補貼資金“撥付口”。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社部門對公益性崗位補貼資料進行層層嚴格審核,通過“一卡通”平臺統一發放;采取“先發后撥”“即時受理”的方式及時足額將補貼資金發放到位,保障就業專項資金執行安全。三是注重守住政策執行“監管線”。建立公益性崗位申報、日常管理、退出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定期開展專項檢查行動,安排專人深入基層進行現場抽查,認真排查“人崗分離”“頂崗替崗”“優親厚友”等行為。
政策保障服務不充分。一是基層就業服務人才匱乏制約政策服務?;鶎觿趧颖U蠀f理員素質不高,收入待遇偏低,工作穩定性不強,影響了基層公益性崗位政策執行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充分性。二是崗位開發不充分不持續制約政策落實。崗位類別具有“單一性”,以村(社)服務類崗位為主,管理類、專技類崗位較少;其他部門的相關崗位不愿意納入人社部門的公益性崗位管理范疇,橫向協調難度較大;符合城鎮公益性崗位安置條件的對象范圍較窄,補貼資金偏少,影響補貼政策的實施;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將直接影響農村公益性崗位政策的調整和執行。
管理服務機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系統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公益性崗位管理辦法還不健全不完備,用人單位考核標準“過嚴”和“過松”并存,“人員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機制缺乏統一的制度化考量。二是缺乏剛性激勵和退出機制。一些危險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崗位待遇不高,缺乏相應的獎勵辦法,導致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同時,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退出的執行標準不明確。
政策執行層面有偏差。一是部分政策界定“模糊化”帶來操作執行障礙。現行政策未將通過勞務派遣形式使用的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補貼范疇,部分通過勞務派遣形式聘用的公共管理或服務類崗位無法作為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相應人員并落實補貼政策。二是部分監管機制“形式化”帶來監管執行難題。各監管主體監管過程不夠深入,長效監管機制還未形成,加上監管人員配備不足、監管手段滯后等,導致農村公益性崗位管理仍存在不規范的情況,資金使用和監督方面也存在漏洞。
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規范化。一是加大管理綜合統籌。進一步明確人社部門、財政部門、崗位開發單位(部門)和用人單位的責任,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同時,加大人才配備供給和工作經費投入,解決基層勞動保障人員人才匱乏問題。二是厘清政策邊界維度。根據公益性崗位管理實踐變化實時優化政策體系,豐富政策內涵,拓展政策邊界。如探索出臺在采取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下,對實際用人單位落實相應公益性崗位補貼的政策。三是把控政策“兜底”屬性。針對不同類別公益性崗位的特點,放寬公益性崗位享受對象范圍,以確保如勞動保障協理員等重要崗位人崗匹配??梢詫⒋_有困難的特殊群體納入安置范圍,實行“積分”管理,充分體現公益性崗位“救急難”的屬性,幫助困難群體渡過難關。
優化制度管理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常態化。一是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從政策和資源上創造有利于社會組織從事社區公益性崗位建設的環境,引導社會組織團體提供服務供給,探索增加向社會組織購買公益性服務的力度。二是優化內部激勵管理機制。實施崗位設置與崗位待遇差異化管理,分層次有差異地制定薪酬標準和管理制度,并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分配激勵機制。三是完善考核培訓提升體系。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日常管理與考核,為實施懲優罰劣、嚴把人員進出關提供依據。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升公益性崗位人員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
構筑監督防控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安全化。一是建立系統化動態監管體系。實施屬地管理,做到事權職責高度統一。實施管理與監督分離,統籌加強工作指導和監督。二是建立大數據精準防控體系。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管控應用,實現就業信息管理系統與社保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業務線上線下融通;依托部門聯動、系統內部控制等信息平臺實行大數據管控,實現預警信息甄別無縫隙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