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南充閬中市就業局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帶來的影響,全要素、全方位、全覆蓋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收效良好。截至目前,全市開展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培訓200 期,培訓學員11907 人次,培訓合格率達85%以上,技能培訓訓后就業率達65%以上,創業培訓訓后自主創業率達55%以上,參訓學員和用人單位回訪滿意率達95%以上。
閬中市就業局集中力量調查摸底,建立了三張清單。深入企業,通過大數據、企業用工數據庫和現場調查等形式,重點了解企業職工從事工種、現有技能等級、待崗轉崗狀況、崗位技能需求等,據實建立企業員工群體清單。深入鄉鎮(街道),依托行政村(社區)就業服務平臺,重點掌握新生代農民工、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和失業人員等就業重點群體實情,據實建立就業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清單。走村入戶,重點采集就業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年齡、文化程度、就業意愿、技能缺失等信息,據實建立培訓需求清單。“三張清單”的建立,為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閬中市就業局分門別類,有的放矢,精準出臺培訓類型榜單。面向企業員工實施針對性的線上培訓,即對企業新招職工開展“就業技能+職業技能”的崗前培訓;對企業在崗職工開展“校企合作+師帶徒”的崗位技能培訓;對待轉崗職工開展新崗技能“適應+提升”培訓。面向就業重點群體根據個人意愿開展三類線下培訓,即對有創業意愿者開展GYB、SYB、IYB 創業培訓;對有創新求職者,結合勞務市場需求,開展養老、托幼、電商、特色餐飲等新業態職業技能培訓;對立志從事鄉村振興發展者,融合旅游產業開展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鄉村娛樂休閑文化、生態康養文化、農村觀光文化等職業技能創新培訓。面向就業困難群體,因人因條件制宜,在城鎮開展家政、烹飪、縫紉、按摩等職業培訓,在農村開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營銷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面向因疫情延期返崗務工群體,開展勞務輸出對接、勞務品牌培訓。面向“兩后生”群體,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
為確保職業技能提升培訓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閬中市就業局采取招投標辦法,擇優篩選承擔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任務的機構(學校)。一方面,嚴格投標三大資質條件;另一方面,對標標的,嚴格比選,張榜公示,擇優認定。今年有25 所職業學校投標,21 所學校中標,目前,所有承訓機構均高質量完成年度培訓任務的98%以上。
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堅持突出有效性,圍繞需求導向,注重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以提高參訓者的實踐力、動手力、創造力和復合能力。職業技能培訓方式遵循規律,突出靈活性,堅持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結合、集中培訓與分層次培訓結合、獨立辦班與聯合辦班結合、長班與短班結合、專班與普班結合、定點機構培訓與企業內訓結合、獲證類培訓與項目制培訓結合、普惠項目全員培訓與特別專業重點培訓結合。職業技能培訓方法科學嚴謹,突出多樣性,注重從“填鴨式”向“互動式”轉變,從“一言堂”向“討論式”轉變,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提問”轉變,從單一“理論講授”向“理論+實踐=技能”轉變,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創新拓展、技能升華的職業培訓效果。
為優化培訓質量,提高培訓補貼資金使用效率,閬中市就業局強化監督管理,切實建立健全了三大保障機制。一是成立了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組織保障機制。二是建立了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部門聯動保障機制。三是建立了培訓全過程監督保障機制。培訓開班前,通過V2.0 系統進行實名制錄入;培訓開班時申報、審核、備案;培訓過程中,適時視頻監控,專門監管人員不定時現場抽查;培訓結業時,實行學員問卷測評和承訓機構之間交叉考評;培訓結束后,對參訓學員就業和企業用工進行跟蹤回訪和滿意度測評。“三大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筑牢了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效的“防護堤”,織密了防范培訓補貼資金風險的“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