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吸收而寫作是傾吐,閱讀和寫作都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兩個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構筑“雙贏”的語文課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積累其中的語言素材,讓自己的寫作儲備變得更為豐富,這樣才能構筑起良好的讀寫關系,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不少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只會使用簡單的句式,這樣就讓作文變得如同報流水賬一樣,缺乏吸引人的地方。事實上,若是能運用多變的句式,加入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那么作文就能增色不少。為了促使學生提升這方面的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句式積累。在閱讀時找到作品中的特殊句式,將其中經典的句子記錄下來,并思考其結構是什么,探究自己要怎樣借鑒利用。
《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運用了不少感嘆句,在教學中利用文本,引導學生掌握感嘆句的用法。首先鼓勵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感嘆句,然后通過誦讀感悟的方法加以理解,說說這樣的句子給人怎樣的感受,嘗試說說小壁虎此時心中怎么想。學生認為:“沒有尾巴多難看啊!這里表示小壁虎的感嘆,小壁虎無法忍受沒有尾巴的自己,說明尾巴對它十分重要。”“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這里也用了感嘆句,表示小壁虎感到十分高興,自己終于又有尾巴了”。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就對感嘆句的使用和在文章中的效果有了充分的了解。此后鼓勵學生思考自己在寫作的時候怎樣運用這樣的句式。有學生便表示了自己的想法:“當我寫到特別吃驚的事情時,就可以用感嘆句。比如,我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雨后的校園美得出乎我的意料,我就可以用這是多么美輪美奐的場景啊!”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帶有特殊手法的句子,思考特殊手法能讓文章增添怎樣的藝術效果,還要鼓勵學生關注帶有轉折、遞進、并列等結構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式一般用在什么地方。此外還要注意反問、感嘆等句式,思考這些句式是否代表了什么特定的語義。
學者丁有寬認為:“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只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能從中找出一些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點,并加以充分利用,那么就能讓學生學到作品中的精華,如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精髓之處。不少學生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常常會忽略了文章的題目,所以要引導學生關注題目,思考題目中帶有哪些信息,思考題目暗示著什么,并探究自己在寫作時要怎樣借鑒。
以《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文章為例,該文章的題目就值得深入賞析。鼓勵學生說說從該題目中能夠獲取到什么信息。學生提出:“首先,這篇文章寫的是水泥道;其次,它寫的不是普通的水泥道,而是鋪著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那么,你覺得這個題目是否制造了一些懸疑信息呢?”學生認為:“我覺得是的,我很想知道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覆蓋在水泥道上,水泥道變成了什么樣子?”這樣學生就認識到好的題目能讓讀者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欲望。鼓勵學生圍繞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如《我的媽媽》這樣的題目就顯得比較普通,鼓勵學生思考能否在題目中展現出媽媽的性格,同時還要體現出一定的懸疑性。學生認為:“這篇文章寫的是媽媽工作能力很強,而且能家庭、工作都兼顧。所以我決定改成《我的媽媽是超人》,這樣一方面展現出媽媽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能引起人猜想,思考媽媽為何會是超人。”
好的題目不僅能暗示文章的內容,更能起到設置懸念的效果,能引發讀者情不自禁地閱讀下去。所以要鼓勵學生積極借鑒作品的題目,嘗試學到其中的精華。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可以嘗試設置若干個題目,然后反復揣摩比較,思考哪個題目更好,然后再采用。
小學生邏輯能力不強,在寫作的時候也常常寫得比較混亂,總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針對這個問題,要指導學生借助讀寫結合的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樣設計寫作順序的,并思考對自己是否有什么啟迪。學生會發現,不同的作品寫作順序也有所不同,可以按照時間、地點、事情的發展等各種不同的順序來寫作,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文章結構。
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時候,鼓勵學生思考:“我們要寫某一個地方的景物時,可以按照哪些次序來寫呢?文章中選擇的又是哪一種?文章是否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寫作順序呢?”學生首先總結了課文的寫作順序,認為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此外學生還提出可以按照地點、事物等順序來寫。有學生提出:“這篇文章也可以按照小興安嶺的典型動植物來寫,寫一下最具有特點的動植物。”此后鼓勵學生思考:“那么,我們在自己寫作的時候是否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呢?不同的題材選擇的結構是否也有所不同呢?”學生提出:“如果寫的是人物,我覺得按照不同的方面來寫,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是寫事情的話,我覺得按照事情發展的規律來寫比較好。”在總結后,學生對掌控文章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采用畫一畫的方式,用線條和簡單的文字寫下文章的結構。在自主創作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式,先將自己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想法都記錄下來,然后嘗試調整它們的順序,設計好大綱,最后再開始創作,寫作效果就會提升。
要提升寫作能力,還要感悟作品的寫法,領悟語言的規范。不少精彩的課文中都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這些手法的使用讓句子變得更為生動。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鼓勵學生圍繞這些詞句展開賞析,思考怎樣借鑒此方法,讓自己的作品也變得生動多彩。
《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讓文章顯得更加生動。此時鼓勵學生圍繞其中的若干片段進行分析,說說作者怎樣合理地運用修辭手法。例如,鼓勵學生圍繞作品中展現珊瑚的那段文字進行分析,說說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發現:“文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還使用了排比的方法。因為珊瑚的樣子有很多,一個比喻無法展現出更多的珊瑚,所以作者將比喻句組成了排比句,這樣就顯得更豐富了。”學生發現,文章中還有其他地方也運用了類似的方法,如作品中形容魚的片段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學生認識到:“使用比喻句和排比句能讓文章變得更生動。”鼓勵學生在自主寫作的時候也嘗試運用類似的方法。
在賞析作品修辭手法的時候,還可鼓勵學生將修辭手法和文章的文體結合在一起進行賞析。學生會發現,不同的文體選擇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散文比較偏好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寫作手法,而說明文則較少使用這些手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能將寫作和閱讀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學到寫作的好方法,再通過寫作運用這些方法,那么就能使得閱讀和寫作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找對了讀寫結合的“點”,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就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