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涓
2014年9月以來,卓越教師培養工作得到國家的持續重視,5年(2014—2019年)內先后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和《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2014)明確提出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下同)協同培養新機制,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2018)明確提出,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專業,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顯著增強,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顯著更新,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新形態基本形成,實踐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健全,教師教育師資隊伍明顯優化,教師教育質量文化基本建立。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2019年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在11月17日落下帷幕,次日,該大賽各學段學科的評審成績在廣西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網站進行了公示,公示結果表明賀州市英語學科參賽選手全部落榜。2019年廣西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通知明確指出:大賽分市級選拔賽和自治區級決賽兩個階段進行,要求各市制訂實施方案,認真組織,指導所轄縣(市、區)、學校層層選拔優秀選手參賽。從這個角度看,參加2019年廣西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賀州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選手的水平高度折射了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教學技能水平的整體高度。收集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選手2013—2019年參加廣西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文獻,發現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選手在教學技能方面有待提升;2013—2019年廣西全區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成績表明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在廣西全區范圍內處于后進狀態。究其原因,是廣西區域范圍內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師資配置欠均衡,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師資發展欠均衡。
探究基于團隊導師制的卓越教師職后培養,首先要了解現代導師制。形成于19世紀的導師制也被稱為牛津大學現代導師制,至今它仍是牛津大學高質量教學的保障。導師制是一種以學院為依托,以本科生教學為主旨,以導師個別教學為主要實踐模式的教學制度。我國引入現代導師制可追溯到1938年,竺可楨校長在浙江大學開展本科生導師制,但未能得以沿續。2002年,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重拾本科生導師制,在部分院系實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教師行業中的導師制與大學中的現代導師制有所不同。教師行業中的導師制因與師徒制更接近而通常被稱為師徒制,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指導關系。在校園內,這種教師之間的導師制也經常被稱為“老帶新”制度。下文所涉及的團隊導師制是指給被確定為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對象的教師配備導師團隊,導師團隊擬由包含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技術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國內或區內學者、賀州學院學者、賀州市教科所教研員、賀州市三縣兩區教研員及學校一線卓越教師共同組成,既有學科理論前沿專家,又有一線實踐者。
為此,基于團隊導師制探索廣西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卓越教師職后培養路徑,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是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的延續。在卓越教師職前、職后培養工作一體化過程中,學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一直把教師的學科素養培養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探究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路徑,最重要的就是探究這個階段英語教師的學科素養職后培養路徑。英語語言能力在英語教師學科素養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寫、譯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及情感態度的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發展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依托。廣西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卓越教師職后培養路徑探索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團隊導師通過“內外”觀察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學科素養,確定卓越教師培養對象;二是團隊導師通過指導方案“外力”培養卓越教師培養對象,提升英語學科素養;三是團隊導師推薦教育信息化資源,促進卓越教師培養對象“內力”自我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確定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教師職后培養對象,首先要對這個階段英語教師學科素養進行觀察與了解,主要綜合以下觀察點展開:各級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教學設計、說課與上課)、實施教改與課改、英語統一測試成績統計數據、教研員深入一線課堂、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師資調查數據、學校推薦、自薦等。教育理論對卓越教師的評價機制歷來復雜,評價標準也在不斷演變,但從歷史及當前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卓越教師的普遍理解來看,依據上述途徑初步確定卓越教師職后培養對象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觀察與了解英語教師后,對卓越教師職后培養初定對象進行面談。卓越英語教師的職后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龐大工程,是培養團隊與被培養對象之間的雙方專業成長。已被初定為卓越教師培養對象的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需要具備成長為卓越教師的主觀意愿。從心理學理論上看,這是內因,只有在具備“內因”的前提下,“外因”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1.教學技能提升與教學研究深入兩者相輔相成
團隊導師進行教學技能提升指導,幫助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培養對象提升教學設計、說課、上課與板書等教學技能。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材中的聽說、閱讀、寫作、語法、復習等課型進行反復“磨課”訓練。每種課型都指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說課、上課、反思、評課等。日常上好每一種課型,為將來參加各級英語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打下扎實的基礎。“賽課”形式是促進卓越教師職后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教學技能提升是卓越教師職后培養的重要突破口。
團隊導師進行教學技能提升指導的同時進行教學研究指導,引導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培養對象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反思,了解問題存在的根源、解決的途徑和策略、學術理論依據等。在此基礎上,團隊導師對培養對象進行課題申請、課題研究、論文寫作與發表、課題結題、課題研究成果推廣等教學研究不同階段工作的培訓。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在教學技能與教學研究兩項工作中應齊頭并進,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團隊導師在教學技能提升與教學研究深入兩個方面的指導與培訓更容易讓培養對象在日常教學、各級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各類教學研究課題申請、教研論文評選與公開發表等領域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及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培養對象的內在成長動機,增強他們對成長為卓越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三位一體”(高校、地方政府與中小學,下同)協同培養機制作用進一步增強
據可查閱文獻,學者談及“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主要在于研究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重點在于加強高校師范校生深入中小學加強實踐教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的作用體現在對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上。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對象從高校師范生(主要是賀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下同)到中小學實踐的直接導師,賦予培養對象導師身份。培養對象既要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給高校師范生觀摩學習,又要從理論上指導高校師范生進行教學設計、說課、評課。“要給予人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培養對象擔任高校師范生的直接導師,將與高校師范生共享賀州學院的教學資源,如外籍教師、微格教室、圖書館館藏書籍及已購買使用權的數據庫等。高校師范生導師身份、共享賀州學院教學資源將促進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對象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當前,賀州學院緊鑼密鼓地準備師范專業認證。賀州學院自升格本科以來辦學理念不斷轉變,服務地方,辦出特色,專業發展日新月異,但師范專業在賀州學院辦學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沒有被動搖。借助賀州學院師范專業認證把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工作融入其中,也是當前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的重要時機。
1.利用中國慕課平臺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中國慕課平臺(MOOC)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MOOC是英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縮略詞。目前慕課數量約1.5萬門。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9年8月,我國慕課學習人數約達2.7億,其中,約有8 000萬人為高校學生(中國日報門戶網站 2019)。國家教育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慕課課程對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長期以來,國內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完全按照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體現了英語專業課程的基礎性、專業性、系統性和可持續發展性。部分完成人才培養方案學習并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或教師資格認定的學生進入教師職后成長階段。
慕課課程通常包括授課、作業、討論及考核四部分。培養對象通過學習慕課課程,重新構建自身英語知識和教師理論的框架,緊跟英語學科知識發展前沿,通過聽課與考核不斷拓深英語知識的深度,獲得大量精品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例資源。在課程的討論環節,教師既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思考作為問題讓大家討論,又可以參與別的選課者設置的問題討論,相互碰撞出知識和認知的火花,同時建立師生間、學生間的聯系網,為將來的學習、合作、探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謝泳涓在“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分析與提升對策——基于2013—2019年廣西全區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提到,廣西區域范圍內義務教育英語師資配置欠均衡及義務教育英語師資發展欠均衡導致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及職后培養工作在全區范圍內處于后進狀態。慕課課程學習是賀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卓越英語教師職后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
2.利用手機APP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對于“手機”,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第一反應詞通常是“玩手機”,這是人們對智能手機功能的普遍固化理解,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人們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娛樂的普遍性。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師生利用智能手機APP學習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每日堅持在APP上打卡在師生中十分普遍。APP的選擇、學習內容的設置因人而異,相當數量的師生每天堅持利用零碎時間在手機APP上進行英語學習,如背單詞、聽聽力、做聽寫任務、完成閱讀、翻譯挑戰或者練習口語等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學習和訓練。利用碎片時間在手機APP上進行英語語言能力提升的主要依據是“積少成多”“化零為整”“從量變到質變”,這個培養途徑的關鍵在于卓越英語教師培養對象能夠長期堅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打卡”學習。這個培養途徑最易被實施,因為在職英語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很難有“大塊”時間進行學習。同時,這個培養途徑也最難被實施,因為能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手機APP上“打卡”學習,不僅要求卓越教師培養對象有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還要求他們有堅強的意志,堅持“打卡”學習。這個路徑對團隊導師和培養對象都提出了挑戰。
教育事業是國家的大事業,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事業位于整個教育事業金字塔的底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培養亦同理,卓越教師職后培養更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