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懿暉
受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一場轟轟烈烈的網絡教學實踐在全國大范圍展開。在教育部“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號召下,教師借助“騰訊課堂”直播平臺及“翼課網”人工智能學習平臺進行外研社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1 Lost and Found Unit 3 Language in use的話題寫作教學。教師在單元整體備課思路下調整教學步驟,利用課堂和課后作業的時間,完成作文自評、互評、人工智能評價、教師評價和二次寫作。在對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寫作技巧進行指導的同時,教師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策略,形成寫作檔案,豐富其寫作形成性評價。
本模塊共分三個單元談論“失物招領”。第一單元以學生返校、認領失物的對話導入名詞性物主代詞及相關的語法句型;第二單元介紹了紐約的失物招領所,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第三單元在進行語法練習和總結的同時,介紹了Around The World失物招領網站。
本堂課是基于第三單元的話題寫作教學,教師可以將Around The World失物招領網站作為情境輔助資料,放在第二單元Lost and Found Notes的寫作練習上。當學生在Lost and Found Notes上了解了失物招領啟事和尋物啟事的寫法后,教師可以布置“翼課網”的話題寫作作業,首次將寫作放在課后環節。這樣,教師也能利用課后時間對“翼課網”人工智能的反饋進行部分修正和總結,能更有針對性地處理“翼課網”平臺評價、評分標準討論和學生互評,完成話題作文的二次寫作。
“失物招領”是網課階段師生接觸的第一個英語教學話題。在背景知識上,學生都有丟失物品的不便,也都了解學校在德育處設置的失物招領箱;在興趣和積極性上,學生愿意在直播平臺舉手或討論區打字,分享自己的相關經歷;在預設水平分析上,學生對易丟物品的描述基本熟練,但不熟悉鍵盤或手機打字的寫作方式,會有不少空格和標點符號錯誤。
基于對教學材料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希望學生能在本堂課結束時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學習能力:能借助“翼課網”平臺和評價量表自查,養成反思、反復精修的習慣;能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和自我評價中學會監控自己和合作學習。
思維品質:學會關注簡單詞匯、語法錯誤以上的深層次寫作邏輯和情感表達方式;可以選取同一或類似概念的不同表達方式并進行對比、總結。
在課時安排上,本模塊的三個單元教學共分為六個課時。第一、二課時完成第一單元的教學,第三、四課時完成第二單元的教學,本堂話題寫作課是第五課時,第六課時用于練習評講和考試反饋。
在教學情境和任務上,教師在第一、二課時創建了學生認領失物的情境,任務是聽懂對話并能談論失物;第三、四課時承接“認領”的線索,介紹紐約的失物招領所和失物招領網站Around The World,提出寫失物招領啟事和尋物啟事的任務;第五課時需要完成真實情境下的話題寫作,幫助失主薩姆(Sam)完成失物招領啟事寫作;第六課時在分享、評選優秀招領啟事的情境下關注語言知識點,回顧、評講練習。
課前:學情分析
吳建軍: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密集出臺,最主要的信號是國家將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消除各種顯性和隱性壁壘,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為其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營商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權益,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繼續發展壯大,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提升企業和市場的信心。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眾多的困難和挑戰,例如消費需求不足、投資增速下滑、出口受阻、金融不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支持等等。成本與資金壓力較大、債務問題不斷增加、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不足阻礙了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以上困難與挑戰,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還與體制改革不到位及企業自身能力不足有關。
在Lost and Found話題下,教師設置了在“翼課網”上在線寫作文的作業。因為人工智能平臺的即時批改功能能迅速分析出基礎知識性錯誤,所以教師得以解放,能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寫作結構和邏輯思路。教師發現學生對于“書包內有某些物品”“筆盒內有某些物品”的表達非常單一,只會用“There be...”存在句;但學生的作文中也有閃光之處,如他們能描述失主薩姆丟失物品時的場景,用“It is important to me.”“I am worried.”等描述失主的心情,使文章變得真實。最后,教師在翼課網“主觀題批改”頁面挑選具有共性的例子,制作更有針對性的幻燈片進行課程準備。
【設計說明】教師借助人工智能學習平臺“翼課網”,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首次寫作和寫作分析。雖然平臺反饋十分迅速,能支持學生在網課階段自行上平臺寫作,但設備反復更換容易耗費課堂時間,加上學生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地使用學習工具,很少回看“翼課網”的反饋,且打字的規范性和速度不盡如人意。經過多方考慮,教師選擇將這個步驟放在課后,而把網課30分鐘的反饋解析和標準討論作為焦點,以此培養學生回看反饋、自我監控的意識。在這個環節,教師確定教學重點為:學生學會通過“翼課網”實現自我監控,并參與標準制訂,能自評、互評。教學難點為:在“騰訊課堂”直播平臺進行高效互動,討論本次話題作文的標準。
課中:教學的開展
Step 1:任務呈現
教師借助“翼課網”平臺的數據統計,呈現班級學生本次話題寫作的優、缺點:詞匯拼寫正確率高于廣東省佛山市學生的平均水平;句型結構錯誤率高。在師生對于Lost and Found話題作文如何能更真實、更可讀的進一步探討下,學生明確了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學會在人工智能平臺和同伴點評下修改自己作文中的單詞、語法、結構等錯誤,寫出更好的作文。
【設計說明】以翔實的數據入手,引起學生對高標準追求的興趣;借助薩姆在失物招領所的情境,激發學生助人的情緒,引導他們關注課堂焦點,帶著目的進行學習。
Step 2:介紹平臺反饋
教師展示“翼課網”的反饋頁面,拋出問題,如“紅、藍分別代表什么意思?”“范文和修改建議在哪里?”等,吸引學生觀察頁面,確保80%的學生學會使用這個智能工具。
Step 3:討論含有共性問題的案例
教師展示4份各有千秋的作文,讓學生集體思考:“這些同學有沒有描述完整薩姆的失物特征?”“‘翼課網’給他/她們什么反饋,屬于以下的哪一項?”“應該怎么改正?”“你覺得這些作品的亮點在哪里?”
【設計說明】課前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學習平臺“翼課網”進行統計和批改,課堂上師生就能更高效地分析及進一步高效輸出。同時,借助“騰訊課堂”直播間的討論區和舉手區,教師與學生在這個環節對Lost and Found話題的詞匯、句型進行有針對性的鞏固,為學生二次寫作提供支撐。
Step 4:學習范文的寫作結構
在確認學生了解“翼課網”反饋并理解了大部分錯誤如何修正后,教師展示“翼課網”的范文作為模板,提示他們“頭腦風暴”,總結更多在英語中表達“有”的句型或短語,收集其他學生對于這篇失物招領啟事真實性、可讀性的思考。
【設計說明】教師由此開始提出話題作文更高的要求:靈活運用不同句型來表達。在師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反思這次話題作文的標準、內容和邏輯連貫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個人觀點和感情抒發的必要等。在學生的思考下,本環節過渡到下一步,為集體討論評分標準作了鋪墊。
Step 5:討論評分標準
教師提供2019年中考英語書面表達的評分標準,鼓勵學生從內容、語法、連貫性三個維度提出本次話題作文的評分依據。之后,教師提供預設好的作文評分標準,組織學生討論其合理性,并集體對評分標準進行修改。
【設計說明】教師依據中考英語書面表達的基準設計了更全面的作文評分量表,并通過師生討論修正不合理的地方,達成師生共識。
Step 6:安排互評分工
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給出初步的互評分工,引導學生依據評分標準修改作文后,又以此標準互相點評各自的終稿作文,并以終稿作文和評分量表作為本課時的作業。
【設計說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利用評分量表進行寫作總結,強調本次話題寫作應注意的問題。同時互評溝通留作課后任務,鼓勵學生在班級QQ群或微信群相互點評,最后將教師點評、自評、互評得分表收錄進檔案,作為形成性評價資料。
課后:教師反饋與總結
教師保存每個學生修改前、后的作文,記錄學生的變化,將進步明顯、作文優秀的學生作為學習榜樣。教師在回顧、總結中呼應本堂課任務:學會借助人工智能平臺“翼課網”和同伴互評進行寫作,評出最能幫助薩姆的失物啟事。
【設計說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修改、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并對互評后的作文及得分進行總結,進一步培養他們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翼課網”進行自我監控的意識,加強他們在網課階段的交流溝通,學會合作學習。同時以此檢驗教學成果,為下一次寫作教學積累經驗。
教師以七年級116班梁同學和117班游同學的作品為例進行總結。
梁同學的寫作基礎不錯,但作文中標點符號錯誤較多、句式單一,對信息工具的使用較生疏。經過本堂課的學習,她總結了表達“有”的不同句型,如“there be”“with”“You can see...in it.”等,實現了從9.6分到14分的蛻變。
游同學通常會在基礎單詞拼寫和英語表達上失利,且首次“翼課網”寫作交了白卷。后來經過教師和互評同學的鼓勵,他汲取了課堂上有用的句型,實現從0分到8分的突破。
通過本堂課可以發現,融合人工智能平臺“翼課網”和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互評為寫作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翼課網”以顏色符號標記作文中的知識性錯誤,同時提供更多關于詞匯、句型的使用建議,是一種不為空間、時間所限的教學工具,成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資源支撐,也能培養他們使用信息工具的主體意識和實際技能。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平臺“翼課網”能迅速得出書面表達的反饋,以直觀的數據提供教學和學習方面的參考,避免教師在學生的單詞、語法錯誤上過分浪費時間,為便利地開展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互評提供了可行性。
從師生互動的角度看,能在課前、課中、課后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循環。人工智能平臺“翼課網”可以清晰地呈現標點、搭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基礎語法問題。另外,課堂上的參考范文討論、評價標準討論和互評分工等激活了學生“學習者”和教師“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掌握了必要的語言技能和評價標準后,課后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使學生帶著任務有針對性地相互學習,使教學呈現出更明顯的“生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