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育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教育部 2012)。開展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是實現上述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英語深度閱讀不僅注重通過閱讀促使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通過閱讀促使學生感受、評價語篇作者的情感表達和觀點、意圖,從而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注重通過閱讀促使學生分享、比較、反思不同觀點,從而使其形成對自身學習的正確認識,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注重通過閱讀促使學生認知、理解語篇中蘊含的文化知識,從而開闊其文化視野、提高其文化意識;注重通過閱讀促使學生對比、尋找中外文化異同,從而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就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現狀來看,其實施效果并不理想,還有較多需要完善之處。因此,有必要就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目前,學界對英語深度閱讀的概念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的專家、教師對其有著不同的觀點和解讀。周希芳從學生理解的層面對英語深度閱讀進行定義,認為其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語篇所包含的基本知識后,能夠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有進一步的理解。馬溯平從學生思想層次的角度對英語深度閱讀進行了解讀,認為其與思想層次閱讀等同,即學生在閱讀后能夠運用高級思維能力對語篇內容進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特有觀點和認識。張春蘭則從意義建構的視角定義了英語深度閱讀,認為其是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意義建構活動為突出特征的閱讀。綜合上述觀點,認為英語深度閱讀是指在對語篇顯性語言知識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引入批判性思維,梳理、發掘、理解、反思語篇中所包含的情感、文化、觀點等隱性信息,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得以發展,英語綜合素質得以提升的閱讀模式。
與英語深度閱讀相對應的是英語淺層閱讀,它往往是指以獲取顯性信息、學習基礎知識為手段,以完成任務、通過考試為目的,只具有單向接受、習得過程,不具有逆向思考、輸出過程的閱讀模式。它與英語深度閱讀的差異主要表現為:(1)閱讀目標不同。就現階段而言,學生進行英語淺層閱讀主要是為考試服務的,其直接目的是做對考試題目,提高考試成績。閱讀目標具有明顯的短視性與功利性。與英語淺層閱讀不同,英語深度閱讀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其閱讀目標具有多重性,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文化意識、提高思維品質。(2)閱讀過程不同。英語淺層閱讀關注的是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側重于解決學生的眼前問題,所以閱讀過程包括話題引入、基礎知識講授等環節。而英語深度閱讀關注的是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側重于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所以閱讀過程除了包含英語淺層閱讀的環節外,還包括隱性信息的發掘、語篇內容的反思、學生觀點的形成與分享等環節。(3)閱讀結果不同。閱讀目標、過程的不同,必然導致這兩種閱讀方式的最終閱讀結果不盡相同。學生進行英語淺層閱讀后,可以習得基礎知識、掌握應試技巧、提高學習成績。而學生進行英語深度閱讀后,不僅可以在考試成績方面取得進步,還可以在文化修養、思維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獲得發展。
在初中階段,絕大多數教師單一地依賴英語教材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基本上未補充或者較少補充英語閱讀資料,這對開展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產生了不利影響。首先,英語教材是相關專家聯合編制的教學用書,無論是在教師中還是在學生中都具有高度的權威性,且教材中所體現的觀點、態度均被學生不假思索地接受,這不利于他們反思閱讀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其次,雖然英語教材經過專家的精心編制,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與原汁原味的英語存在差距,這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尤其是與外國人進行交流造成了障礙。最后,受篇幅限制,英語教材中包含的課文背景內容、文化知識較為匱乏,這對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單純講授教材語篇中的淺層化知識,較少關注教材語篇中的深層次內容和進行拓展性講解,很難引導學生進行英語深度閱讀。例如,有的教師在對教材內容講解時只關注語法、句型等語言知識,不對其中所涉及的話題背景、觀點態度等方面進行介紹或講解,不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有的教師只關注學生的閱讀速度,在課堂上重點傳授快速閱讀和做題的技巧,忽略了對語篇細節方面的講解,不能引導學生品味、體會教材內容;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或者較少補充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致使學生對語篇中的某些特殊表達難以正確理解。
目前仍有部分教師以靜態的傳統教育觀念指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沒有與時俱進,對英語課程的性質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注重當下結果而不注重長遠發展。具體到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則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方面。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閱讀結果的評價較多關注基礎知識的掌握,而較少關注思維能力的提升。通常,教師會以各種客觀題、展示型主觀題對學生進行測試,并以測試結果作為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參考標準。在這種學習結果評價模式下,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難以取得實質性效果,且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將關注點聚焦在考試成績上。從教師角度而言,他們關心的是語篇中新出現的單詞學生是否認識、涉及的語法學生是否學會、包含的結構復雜的句子學生是否理解、考試中出現類似語篇學生是否能夠讀懂或會做題等;從家長角度而言,他們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作業、課后練習是否充分、是否能再為學生安排英語課外補習班等;從學生角度而言,他們關注的是如何通過閱讀學會做題技巧、提高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從而受到教師、家長的表揚或獎勵。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開展英語深度閱讀的興趣受到抑制,致使他們不具備較高的英語深度閱讀積極性。
學生進行英語深度閱讀僅依靠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的閱讀資料作為補充。教師應在課堂內外為學生補充適當、適量的閱讀資料,豐富他們的閱讀資源。第一,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補充閱讀資料。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尋找恰當的切入點為學生補充適量的閱讀資料。例如,在講授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課時,教師可以從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亞》)中摘錄部分包含莎士比亞生日內容的語篇作為補充閱讀資料。相同的話題、類似的人物能為學生消除陌生感,使其易于接受,而且能在閱讀過程中,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第二,重視補充課外閱讀資料。在課外為學生補充閱讀資料也應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教學積累、網絡資源搜索等方式,為學生挑選適合其課外閱讀的語篇,以豐富他們的課外閱讀資源。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外閱讀計劃會、閱讀心得分享主題班會等活動督促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以培養他們的課外閱讀習慣,為他們終身閱讀、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英語深度閱讀能力,就必須關注閱讀教學的深度,合理拓展教學內容,進而引發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深層次思考,促使其生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一方面,教師應深化初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不應僅停留在表面、淺顯知識和問題的講解上,還應帶領學生領悟語篇中的思想觀點與情感表達,分析語篇中的特殊文化現象,引導他們正確理解、認識語篇內容。例如,在講授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3 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er一課時,在學習完課文的基礎內容和知識后,教師可以拓展教學內容,引入新的話題:“Do you think the Internet is useful for our life?”“Do you agree with Maria’s view on the Internet?And Why?”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不僅能鍛煉英語表達和反思能力,還能加深對課文中所包含觀點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應深化課后閱讀內容拓展。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對學生英語深度閱讀能力的培養活動難以全部在課堂上開展,所以教師應深化課后閱讀內容拓展。仍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課為例,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思考作業:“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K.Rowling and William Shakespeare?”“Who do you like better?And why?”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閱讀內容進行二次思考和再認識,這既可以讓他們進一步鞏固英語基礎知識,又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傳統教育觀念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弊端顯而易見。因此,教師必須革除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第一,正確認識英語課程性質。正確認識、把握英語課程性質是開展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基礎。《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在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英語學科的兩種屬性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既要重視學科的工具性,教授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又要重視學科的人文性,發掘補充教材、閱讀資料的人文價值,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促進其長遠發展。第二,實施多維閱讀評價。教師應擯棄單一的評價模式,通過創新實現英語深度閱讀的多維度評價,既要評價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又要評價他們的深度閱讀能力(石斌 2019)。在實際評價時,教師除了以學生的閱讀測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外,還應制訂與學生在閱讀課堂、班級活動、英語比賽中的日常表現相關的評價標準,以實現對其英語深度閱讀能力的綜合化評價。
閱讀氛圍對學生開展英語深度閱讀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從班級、學校及學生家庭層面努力,全力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他們對英語深度閱讀的興趣,激發其英語深度閱讀的動力(闕宏偉 2018)。第一,從班級層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對于教師而言,班級閱讀氛圍的營造較之家庭、學校更容易掌控,這應是教師優先關注的領域。在班級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英語角、英語板報、閱讀提示標語等形式營造閱讀氛圍,也可以通過成立英語閱讀互助小組、創設班級英語閱讀周等文化培育的形式營造閱讀氛圍。第二,從學校層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應積極向學校管理層獻言獻策,提出諸如全校英語閱讀時間、英語閱讀比賽等有關營造英語閱讀氛圍的合理化建議,爭取在學校范圍內形成有利于學生英語深度閱讀的環境。第三,從家庭層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應在與學生家長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讓他們認識到英語深度閱讀對于學生學習、發展的價值和意義,爭取使他們為學生的英語深度閱讀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例如,爭取家長支持學生購買英語課外閱讀資料;爭取有條件的家長參與學生的閱讀活動,在空閑時間與學生就相關閱讀問題展開討論;等等。
總之,英語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學習英語需要掌握的必備技能。英語深度閱讀更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及綜合素養的提高。鑒于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現實,教師還應在全面把握英語深度閱讀內涵的基礎上,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尋找開展初中英語深層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