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悅 賈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應用教學主渠道,積極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改進,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性與針對性,為學生營造優質的環境,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協同性,適應當前一體化發展需求,探索思政教育一體化中的“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部分學生已經出現了思想上的偏移,因此,有必要加強思政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階段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積極落實素質教育,提升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課程思政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具有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滿足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的需求。課程思政注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教學與滲透,提升其英語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道德等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上的升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全面發展(王海花、郭玲霞 2018)。與此同時,合理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還有助于學生明確西方價值文化與我國價值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是了解西方文化中的負面價值觀念,從而對西方價值文化形成正確認知,減少西方價值文化對其精神世界的腐蝕。
第二,滿足英語語言能力教學的需求。在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課程思政教育能促使他們理性認識西方文化,提高辨別能力,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提升英語素養;促使他們加深對中西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對比兩種文化形成的因素,進而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第三,滿足英語人才培養的需求。將英語學科與思政課程相結合,能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多元文化意識等,使其身心健康發展,自覺抵制外界的不良誘惑,建立健全人格,從而為國家培養合格的英語人才。
教師是培養優秀綜合人才的主體,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通過應用課程思政,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教育為本,滲透素質教育理念,靈活應用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實現教育部門、院校領導及教師之間的思想統一,共同育人。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在課堂上吃東西的影響與后果,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以班干部為學習榜樣,發揮其示范作用,進行思政教育,從而使學生明確規則的重要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約束下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如有的學生在班級意見箱中寫道:“There are too many rules!”“It’s terrible.”對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逐漸消除其負面情緒。如教師可以回信:“Parents and schools sometimes strict,but remember,they make rules to help us.We have to follow them.”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與規則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另外,教師還應落實初中英語改革,積極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將英語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林知 2018)。總之,教師應優化傳統的教育理念,堅持素質教育理念,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優勢,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觸及他們的情感領域,使其受到思想品德與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教師應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資源優勢,并與時俱進,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如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知識擴展延伸;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微課等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教師可以運用引領教學法,通過robots話題引入對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討論,引導學生關心中華民族的未來,認識到只有不斷增強我國的實力與技術水平,才能實現穩定、長久發展。總之,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師應以教學資源為基礎,將教學資源與話題相關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根據教學實際要求進行細則應用,并以此為基礎,合理進行課程改革,落實課程思政,將思政內容納入英語課堂教學,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教師還應鼓勵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使評價真正發揮作用。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your schoolbag?時,教師可以以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要求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每天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有序擺放,并按照每周表現、每月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小組表揚或者物質獎勵的方式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對于表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主動反思、改進自己的行為,并跟進其改進效果,再次進行評價,直至其表現合格。總之,教師應通過考評機制強化思政教育,使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行為,在促進其英語學習的同時,提高其思想品質。
課程思政以課程為基礎,重點在于思政。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并根據實際情況融入全新的思政內容,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統一(陳曉斌 1999)。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2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時,教師可以開展與“自然災害”話題相關的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引導學生明確自然災害中人類團結的重要性,落實思政教育。又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I think that moon cakes are delicious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內容,組織“我最喜愛的中/西方節日”英語演講比賽,或結合目前洋節受追捧,我國傳統節日氛圍冷清的現象,讓學生就“該不該過西方節日”展開辯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并以中華文明為傲,用心領悟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之,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話題,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應明確其重要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考評機制,組織多樣活動,提升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將其培養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