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 223200)
化學實驗中的閱讀模式是指學生在閱讀資料后,提煉出與實驗相關有效信息,并把這些信息整合到實驗中的教學模式.但是目前學生在高中化學實驗進展過程中仍普遍存在實驗步驟考慮不全面、實驗操作不規范的現象,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化學實驗有效性,這是因為師生雙方都忽略了化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將從化學實驗課堂的實驗前、實驗時、實驗后三個環節入手、談一談化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實驗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化學實驗課堂閱讀能力的實驗前培養不僅需要學生對化學實驗內容進行掌握,還需要學生通過閱讀與實驗相關的材料,抱著審視的態度看待實驗步驟,善于在準備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升化學實驗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氯(Cl)的相關資料,自主進行實驗前閱讀.很多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對海水中氯的來源進行了思考,原來海水中的氯大部分是由氯化鈉NaCl電離得來的.此外,學生通過閱讀還了解到由于氯的特殊性質,含有氯的物質在生活中也經常出現,如:以次氯酸(HClO)形式出現的潔廁靈、84消毒液,還有以氯氣(Cl2)形式出現的化工產品.針對這些物質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對氯氣的基本性質進行了思考.氯氣的化學性質與實際用途存在一定的關聯嗎?針對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了實驗,學生將潔廁靈滴在紅色的布條上以后發現,滴油潔廁靈的部位顏色在變淺,這說明次氯酸(HClO)具有較強的氧化性.
學生在實驗前進行的拓展閱讀對于課堂化學實驗的順利進行、提升化學實驗的有效性是起著重要輔助作用的.學生可以根據閱讀資料對實驗內容展開想象和聯想,從而在實驗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在化學實驗前閱讀階段已經基本掌握了化學實驗的步驟和原理,課堂上的化學實驗難度和復雜程度都比較小,因此教師可以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自主閱讀相關材料,從中獲得啟發對原有實驗進行創新.鼓勵學生自主重設實驗、對實驗步驟或是實驗藥品進行改進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還可以使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提升,提升化學實驗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金屬的腐蝕和防護”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材料大致了解金屬的氧化反應,了解鐵(Fe)、銅(Cu)等常見金屬的氧化產物和氧化條件,并針對這些氧化條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教材上的材料對于金屬氧化過程的講解并不透徹,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改造課本上的實驗來獲取更多金屬氧化的信息.以鐵(Fe)的氧化過程為例,課本上只設置了純凈水和鹽水兩種腐蝕條件,主要探究了液體和空氣對鐵釘腐蝕成都的影響.但是一些學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們認為金屬的氧化程度可能與溫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在這些學生的啟發下,其余學生也設置了不同溫度條件下的鐵釘腐蝕裝置.實驗證明,不同溫度下盛有相同液體的容器中,溫度較高的鐵釘腐蝕的速度更快.這也為發掘金屬腐蝕的防護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過閱讀教材資料,鼓勵學生對實驗過程和實驗內容進行思考、做出改進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在提升化學實驗的有效性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在閱讀化學教材的同時養成勤于思考、敢于提出猜想的習慣.
學生在化學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信息,經過了實驗探索和實驗創新兩個步驟的歷練已經趨于成熟.因此,教師監督學生對化學實驗中獲得的經驗和閱讀技巧進行總結和回顧,對于提升學生化學閱讀能力、提升化學實驗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需要在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將化學知識和解題思路串聯起來、形成體系,更好地進行邏輯思維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這節課時,由于涉及到有機物乙烯(C2H4)和苯(C6H6)的生成,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教材的閱讀訓練,使用一些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時候工業和煤炭工業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乙烯(C2H4)和苯(C6H6)這兩種有機物的化學結構和相關性質.學生通過閱讀和觀察能夠基本掌握乙烯(C2H4)和苯(C6H6)的物理性質,并對其進行總結:乙烯是無色、帶有特殊氣味的氣體,苯是無色有毒的液體.通過進一步對這兩種有機物化學結構的掌握,學生可以從分子結構的角度對乙烯(C2H4)和苯(C6H6)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比較,進一步歸納總結形成有機物性質的比較體系.
對于比較繁瑣的實驗室知識,教師可以監督學生在實驗后進行實驗經驗和閱讀經驗的總結,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使學生逐步形成及時整理、善于總結的學習習慣,進而幫助學生鞏固閱讀能力,促進化學實驗有效性的提升.
借助實驗前、實驗時、實驗后的閱讀模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全方位地熏陶學生的化學閱讀思維,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能夠進行流利的文字表述,還可以提升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和實踐性,使化學實驗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化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