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 226200)
物理作為教學體制中的基礎性學科之一,與其他基礎性學科區(qū)別之一就在于物理更注重實踐性和教學資源的整合性,若是初中階段就培養(yǎng)起學生針對系統(tǒng)獨立的思考方式和創(chuàng)新思維,便可以為高中階段高要求的教學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本文根據(jù)引橋教學法,即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構架起一道橋梁,從如何將引橋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幫手、如何構建好引橋等方面入手,探究學習物理的方法,為學生找到針對物理體系特有的思考方式奠定基礎.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專注力,但萬事開頭難,大部分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還沒有形成針對物理這門學科的特有思維和解題方法,從而導致物理成績不理想,進而對物理更加提不起興趣,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尋找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突破點,對學生學習物理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學生的概念理解不透徹,對某些復雜知識有模糊認知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類比或者比喻的方法把新知識和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類比,如學習電流和電壓時,學生經常混淆兩者的關系,教師可以將其類比成對于學生來說相對容易好理解的概念,如水流和水壓.簡單直接的例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但教師在類比的過程中要注意務必將類比方和被類比方的區(qū)別差異描述清楚,盡量選取區(qū)別較為明顯的進行舉例,否則學生會根據(jù)二者的一致性再次混淆.初中物理某些知識點復雜難懂,若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水平和學習方法均無法克服難點,教師也可以利用分解任務的教學方法,將復雜的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分成小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達到目標,逐步逐級理解.但要注意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切莫太主動,應該隨著學生理解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的同時,引導的越來越少,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若引導的太多,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學生主動性得不到鍛煉,從根源上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分解任務可以達到將難知識點透徹理解,全面剖析的目標,在學生不斷學習新的簡單小知識點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滿足和樂趣,進而獲得不斷克服難點的動力和勇氣,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引橋就是連接陸地和橋梁之間的部分,“引橋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生正式學習物理知識之前呈現(xiàn)給學生的具有過渡性的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物理經常由于思維和應用兩方面的原因造成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所以要從拓寬學生的思維和將物理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多媒體作為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若合理的運用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用小短片的方式進行介紹,效果更加突出.如我在講解《物態(tài)變化》相關章節(jié)時,學生經常混淆升華和凝華、汽化和液化兩組概念,學生僅僅憑借理解很難達到預想的教學目的,我在網上搜索白氣、霧等與之相關的物質變化的短片,利用錄像教學剪輯等功能,對物質的特定變化進行慢放、定格突出重點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需要將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感性認識復雜的概念.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列舉生活中的常見示例也能幫助學生感性認識物理,利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手段將日常生活和復雜的知識牽引連接起來,不失為一種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好方法.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缺乏針對物理獨特的一套思考體系,原有知識基礎掌握不好,教師針對這個特點在對新內容的教學之前,先建立一個認知固定點,即介于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一個固定知識點.這個認知點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兩邊分別連著新知識和舊知識,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回顧總結舊的知識點,同時作為連接點為講解新知識點作了鋪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對于物理這門學科,若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不僅會降低課堂效率和聽課質量,同時對于教學實踐活動和知識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提出問題為背景進行教學,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自己進行思考,從而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我在講解《物體的運動》這一章時,教學要求學生要學會正確的測量物體的長度,并且要會正確地使用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并掌握測量的方法和要點,但由于刻度尺的尺寸十分微小不易觀察,這時我就會對學生進行提問:怎樣才能正確觀察到微小的尺寸差距?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思考,在思考的同時還能學到物理知識.
本文通過將引導學生感性認識物理以及利用認知固定點作為引橋,再結合類比和分解任務的教學方法,討論了引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引橋教學作為學生已知與未知以及正式學習物理知識之前,呈現(xiàn)給學生的具有過渡性知識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探究學習物理的方法,利用新型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積累“上橋”,為學生尋找針對物理體系特有的思考方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