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士 韓 瓊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育才實驗學校 315000)
各地已實施課程改革多年,新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也是經驗與活動,課程不再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教材、教師、學生以及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或應帶著自己的經驗、帶著自己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于是,課堂教學就充滿創新和活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但過多的“花樣”促使課堂教學成了一種形式,使教學的有效性未能達到基本的要求.以下筆者結合實際淺談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
1.直接式
所謂直接式,也可以稱為規定式,常被人稱為傳統教學方式.但對于無法進行證明,又是人們都認同的問題,比如公理等等,我們不妨采用直接灌輸的方法,這樣既節約了課堂不必要的時間,又可以通過它的應用加以理解.
例1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這是某一青年教師在一次公開課的教學內容,授課教師通過較直觀的“一次外出學習的路線”,讓學生去區別這幾條路線的長短,從而得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課后點評老師的一番話:書中采用狗吃食物所跑的路線,這一連狗都知道的事情(結論),人當然知道,不必進行展開,事后想想很有道理.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要讓課堂教學保持它的有效性,而不能“五顏六色,失去本色.”
這時我們不妨直接給出,通過實例進行說明,對于新課程下的教學,由于新知識在舊知識下無法達到,或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能達到新知識的要求,我們不妨直接給出進行教學,隨著北京等地的中考以新定義出現,諸如等對角線四邊形、等對邊四邊形,以及寧波地區出現的準等距點,這樣,可以防止題海戰術,也較公正地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類規定式問題常被稱為“新定義”,有的是在近幾年的中考中,出現一些高中知識為背景的試題,諸如指數式和對數式、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等考查.
我們在教學中要對這一方面的教學進行加強,培養學生對“新題”的認識,會進行模仿,同時當我們直接給出定義,并用實例加以說明,有時達到的效果更好!
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保持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引導者的角色不能忽視,我們要讓課堂教學保持它的目的性,而不能“白貓黑貓,都是假冒.”
2.合作交流式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可以師生合作,采用一問一答,教師可以把握方向;也可以生生合作,幾人一組,交流幾分鐘甚至課后交流,然后一起交流成果.可以說,這是一種互動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
例2從方差角度看(a-b)2與a2-b2
我們知道,(a-b)2=a2-2ab+b2;另一方面a2-b2=(a+b)(a-b);前者是完全平方公式,后者是平方差公式,要使(a-b)2=a2-b2,即a2-2ab+b2=a2-b2,能得到b2-ab=0,所以當b=0或a=b時,等式成立.當b=0時,(a-b)2=a2,a2-b2=a2;當a=b時,(a-b)2=0,a2-b2=0.我們發現在方差公式中有n(樣本容量)個完全平方公式,即方差等于各數與平均數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數:

我們把公式(2)進行變形,

可以敘述為:方差等于各數與平均數的平方差的平均數.理由如下:
我們將公式(3)與公式(1)進行比較:


這是學生熟練掌握公式的基礎上,再通過平時的觀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不僅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美,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聯想式
所謂聯想式,也稱回顧式,新課程下教師仍舊是教學活動中一枚重要的棋子,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提示或暗示,可能根據學生水平差異會促進或阻礙了學生的聯想.但利用舊知識,去得到新知識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理念,即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聯想,部分學生能得出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材知識的層次清晰,比如學整式的加減之前,先學合并同類項和去括號,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聯想并總結整式的加減可歸結為去括號和合并同類項;再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常進行類比的思想,讓學生回顧全等的判定方法,這樣,可以很好地進行梳理知識結構,建立清晰的體系.
例3角的教學
在初三下學期的一次投影的教學中,學到視角,這可以說是初中最后一個角,課后布置讓學生展開聯想,查閱資料,匯總一下初中階段含有角的數學知識,結果得到了50多個角,分別有:銳角、直角、直角坐標系、解直角三角形、鈍角、平角、周角、鄰角、對角、對應角、內角、外角、余角、補角(鄰補角)、對頂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圓心角、圓周角、內對角、三角形、正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黃金三角形、直角梯形、夾角、坡角(坡比)、仰角、俯角、傾斜角、視角、方位角、三角函數、量角器、三角板、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位似三角形、五角星、折射角、入射角、對應角、(弦切角、)棱角、菱角、角平分線、頂角、底角、角度、特殊角、公共角、對角線.
與學生一起學習,是一筆財富,當時角的個數超過班級人數,于是人人都是有屬于自己的一個角,一個唯一的名字,學生學活了,快樂了,這也是一堂在初三緊張氛圍下的有趣教學,雖然他們找到的角有些“超綱”,但發揮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綜合分析式
在初三教學中特別常見,時間的緊迫,常以說問題的過程,不進行書寫,但要慎用.它的基本思路是:“要證(要說明)…,只需證(說明)…,即證…,…”.但問題便隨之而來,在2007年中考改卷時發現許多考生沒有大體的格式,一邊進行“∵,∴”,緊接著進行“?、?”的符號使用,一道本很簡單的問題,卻在“五花八門”中“無章”.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我們在教學時首先在進行嚴謹的數學格式,讓書寫格式規范化.同時,要注意地是這樣分析格式的每一步過程都要等價轉化(符號:?).
課堂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平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系到學生的發展,而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拋棄傳統教學方式未必是好事,讓我們因“材”施教吧,這里的材,不僅僅是學生這一人“才”,也是教學內容所需的素“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