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圣剛
(江蘇省鹽城市學富實驗學校 224000)
“深度學習”一詞最早源于計算機領域,后延伸至腦科學,經過諸多學者們的共同探索,最終遷移至教育領域.深度學習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要求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認知并有效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初中物理屬于綜合性學科,融物理科學方法和思維于一體,更是高階認知的產物;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需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進行著力培養,落實核心素養.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的學習動機被充分激發才是確保深度學習開展的前提,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將課題引入,在實際教學開展之前教師都會創設相應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光的色彩 顏色》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光源和光的色散現象,認知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學習光的三原色,了解物體的顏色是如何呈現的,并探尋光在我們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光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直接將光源的概念和相關知識進行教授,學生理解起來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式教學的方法引出本課內容: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是基于什么樣的條件呢?那么這些進入我們眼睛的光線是從哪里來的呢?他們是通過自身發出的光還是通過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光呢?由此引出本課的第一個重要知識點——光源及光源的分類,而后教師可以利用光的色散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對太陽光的色光進行探究,并思考色光的合成和光的三原色.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引出了本課教學的主題,而后通過帶著問題進行光的色散探究活動的方式,由學生通過實踐印證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主動思考能力得到了發展,探究能力得到了實踐,并有效激活了課堂氛圍,以問題為導向促進了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提升.我們可以發現初中學生思維水平較高,且課堂較活躍,通過引導,學生可以自主聯系“力與運動”的相關知識,在新情境中建立知識關聯,有效激發學生高階思維從而有效進行深度學習.
初中物理綜合性較強,涵蓋物理概念以及規律,而每一章的知識點是比較分散的,如果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比較孤立和分散,那么很難最后將其串聯起來進行深度學習,并且常規的依靠記憶來完成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對物理的認知只能停留在淺層次,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無法準確的抓住物理本質屬性,也無法掌握物理之間的內在聯系.
蘇科版8年級下冊《力 彈力》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圍繞“彈力”的概念來創設問題情境.情境1:彈弓發射子彈的原理?情境2:只要產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嗎?通過以上的兩個情境可以進行如下實驗:選擇外形相同的兩根彈簧,在其末端系小球并指導學生用手拉伸彈簧,松手后發現其中一個小球沒有被“拉”回去.通過以上實驗來讓學生明白,兩根彈簧都發生了形變,但是這兩種形變是存在不同的.撤去外力后其中的一種彈簧是可以很好的恢復原狀的,但另一種彈簧并不能恢復原狀.此時教師可以高告訴學生,其實其中一根彈簧是用保險絲制成的,所以彈簧形變又有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之分,物體在發生彈性形變時,恢復原狀過程中是會產生彈力的.所以通過以上實驗和問題引導,可以指導學生很好的進行深度學習,進一步加深思維,從源頭上認識彈力本質.
眾所周知,物理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來很好的引入課題并開展教學的.但是部分教師引入的情境較為簡單且講解的知識點層次較淺.也有部分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方面比較注重形式,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理解程度,所以不能很好的滲透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導致學生高階思維發展受限,很難開展深度學習.
蘇科版8年級上冊《汽化和液化》一課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借助“快速將濕衣服曬干”這一生活情境來指導學生明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后將因素逐一羅列并強調在生活中運用控制變量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課堂容量等因素的限制,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探究的實驗并不會在課堂上進行,只能布置給學生,要求其私下里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請學生分析水蒸發的影響因素,經過討論后讓學生發現控制實驗中水質量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可有效激活學生學習動機,破解教學難題,實際教學過程中喚醒學生自身責任感,從而有助于初中生學生能力和獨立性的培養.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至關重要,可有效滿足學生成就感,促使其為以后的物理學習奠定基礎,從而促進物理素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