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永彩
《海峽兩岸》(以下簡稱《海》)和《軍情觀察室》(以下簡稱《軍》)分別是央視四套和鳳凰衛視中文臺的涉臺時事新聞評論類欄目,都堅持客觀公正的媒介態度,向受眾傳播臺海局勢,溝通兩岸民意。在其影像符號的背后,有著各種敘事話語的組合,將兩岸民眾的心緊緊凝聚在一個共通的現實、情感與文化空間里。
大陸和臺灣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異同點,但血脈親情、骨肉同胞是其現實認同感的基礎。欄目對現實空間的描繪客觀真實:《海》偏重綜合性,新聞來源講究直接確切;《軍》專業性較強,偏重于收集轉載的間接新聞來源。時事和評論是二者的共同點,都穿插有專家評論環節,客觀現實中政黨紛爭、民意向背、經濟榮衰、外交是非等都在二者的影像表征中得以真實建構。紀實性的影像、同期聲、隱蔽拍攝鏡頭以及相關媒介報道例證、多方觀點交鋒等,都營造出真實客觀的評論語境。
二者的編排策略各有所長。《海》的主持人回述、插播短片、詢問嘉賓、總結陳詞,《軍》的新聞援引、詢問嘉賓、影像分割、動畫效果等,都為建構現實空間服務。從播出平臺來看,中文國際頻道和鳳凰衛視中文臺,都將兩岸同胞作為目標收視群體,在技術上確保了其現實空間的認同。再次,兩檔節目都邀請兩岸三地專家學者進行互動評論,都表現出殊途同歸的傳播理念和手段:《海》中的臺北市議員王鴻薇、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中國人民廣播電臺主任編輯張彬等,《軍》中的香港著名軍事評論員馬鼎盛,臺北專家宋兆文、亓樂義,北京軍事專家徐光裕、宋曉東等,這些專家、學者“在節目的話語串聯中,起著空間符號的作用”①。他們作為兩岸民眾意見領袖代表了不同現實空間的民意思潮,其話語交鋒所表現出的觀點認同無疑在潛默移化中促進了兩岸受眾對臺海現實空間的認同感。
在敘事層次編排上,都堅持消息層面的事實報道在前,然后抓住重大新聞進行深入評述,只是二者評論的角度不同。《海》中的嘉賓評論往往筆墨集中,針對短視頻中所報道的社會政治現象,特別是臺灣地區個別民意代表的“出格”言行單刀直入,言辭犀利不失幽默,嬉笑怒罵盡顯政論鋒芒。評論中時而引用臺媒報紙觀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時而借助實物證據、畫板圖示淋漓揮灑自己的獨家見解。總之,針砭時弊、政論政黨色彩相當濃厚。而《軍》作為鳳凰衛視的周三檔欄目,回述階段的軍事新聞梳理匯編基本上由主持人董嘉耀快速口述完成,氣勢雄健,語速和節奏明顯快于《海》中的客觀平和報道。但《軍》中采用多重視窗、畫面分隔,專家影像與軍事影像相結合的視覺呈現模式,帶給觀眾強烈的沖擊力。《軍》中軍事專家對熱點話題的評析與解讀則基本上來自于熱心觀眾與軍事愛好者切入時政、緊貼軍情的疑難提問。專家評論立足于對軍事局勢的評估和預判,更注重事實勝于雄辯似的數據對比分析和邏輯嚴密的局勢推理演繹。兩檔節目在評論方式上的不同,影響了現實空間認同模式構建的差異。《海》強調對臺灣地區內部現實空間的營造與揭示,在客觀公允中強化認同意識;《軍》強調對臺灣島外部空間的精準分析,將臺海軍事局勢置于博弈化的現實空間中,在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辯證中滲透認同意識。
作為電視時事類節目,二者都通過影像來建構情感空間,體現出切合兩岸民眾共同情感趨向的心理訴求。兩檔節目基于海峽兩岸一家親、骨肉相連的情感基礎,在欄目的話語表述中,注重求同存異,追求互利共贏,以此來營造“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辱”的情感認同空間。
由于兩檔節目內容所涉及的敏感熱點及新聞來源渠道不同,二者在話語表述的策略上也存在差異。例如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在《軍》中更多地體現為間接限制,較多地引用臺媒、日媒、美媒、韓媒等的新聞報道素材和評述觀點。而《海》中則以央視記者直接采集發回的報道為主,體現為直接限制。不同的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方式也造成了兩檔節目在情感空間建構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點。《軍》的情感空間層次感較強,擁有相當寬厚的情感緩沖容量,容易引發觀眾較為理性的思索與判斷。《海》的情感空間層次感較弱,具有較強的情感沖擊力,容易直接喚醒觀眾較為感性的情感內蘊。兩者都在相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基因的誘導和驅動下,通過專家評述話語的引導,使兩岸民眾在意識和無意識中碰撞出共同的情感火花。
節目中多方觀點的交鋒,主持人的話語調控,短片影像中對峙雙方的思想碰撞,雙方民意、政府及軍事的客觀映現等,都為情感空間提供了堅實的話語基礎。濃重的華夏情調無時無刻不體現為觀眾欣賞節目時的集體無意識。在二者節目的情感空間中,著重塑造民族精神、“家—國”的集體映射,使得華夏一家的民族歸屬感得以強化。在對現實事件的評論中,暗含著對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強意識的召喚。二者的敘事都是把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在話語表述中強化受眾對民族精神的集體記憶。
《海》分為“熱點掃描”和“熱點透視”,《軍》既有回述,也有評析。節目的板塊式結構,制造了情感空間生成的文本間性,情感話語的感染力將兩岸受眾的心凝聚在同一空間內。事與理的遞進,讓受眾對情感的感悟與認知從表象走向本質,堅定了情感走向的歸一性。兩檔節目中信息傳播的時事性特征令情感空間具有現實貼近性,對受眾形成具有前瞻效應的情感推動,使情感空間走向和合的審美歸真,升華出由個體到群體的時政輿論與共享融通的民族精神。
以文化為視角,兩檔節目都通過意識形態策略將大陸和臺灣兩個地理空間聯系起來,融合為一個敘事空間。兩岸民眾同屬華夏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歷史身份和相似的文化心理,有著相通的文化體驗與命運感悟。從臺灣的興衰歷史來看,鄭成功、劉銘傳等愛國將領的民族精神光耀千年,生生不息。日本殖民侵略的歷史傷疤、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鐘,讓兩岸民眾都向往著民族的強大。這種文化訴求,都在二者的影像中得以渲染彰顯,并最終促成民族文化空間的認同。
文化是流動的,它的內涵伴隨著社會發展顯現出不同的話語表征。在兩檔欄目中,《海》的節目宗旨是跟蹤海峽熱點,反映兩岸民意,偏重于政治內涵的體現,而《軍》的節目宗旨則放眼全球局勢,評析中外軍情,側重于軍事內涵的映示,這既跟二者的節目定位有關,也表征為文化策略的美學鏡像。《海》中的故事化評點方式是節目看點,平易近人的語氣語調是欄目特性,在平和風趣中透析現象,在翔實準確中評判事實,加以演播室的異地鏈接,形成一個虛擬的欄目文化空間。《軍》中,豐富、有趣的電視動畫是節目的亮點,大量信息與快節奏是節目的特色,每周網羅很多信息,又有海內外多方視點,即使是專題部分,也輔之以快節奏的音樂,制造出緊張的氛圍。“真實的戰爭是災難,虛擬的戰爭卻是游戲,也是娛樂。信息、節奏,加上恰到好處的包裝與純軍情目光的解讀,增加了節目賣點。”強烈的軍情互動意識,構建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欄目文化空間。
作為溝通兩岸民情民意的新聞欄目,文化的相通性是空間建構的基石,這尤其體現在節目視角的選擇上。這里的視角有專家的,有民意代表的,有政治人物的,有新聞媒體的,體現為多方共存的文化生態格局。在多重視角的聚焦下,文化的凝聚效應得以凸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陡然增強。尤其是《軍》中網友視角的參與,無限開放性的網絡媒介與直觀迅捷的電視傳媒聯系在一起,形成強大的軍情傳動力,大眾群體的文化參與及公共空間的文化建構效應得到彰顯。
新聞世界中的文化空間,是傳者與受眾共同建構的,居于民族文化場的中心地位,對各種民情民意進行適時調控,平衡公共輿論的文化走向。新聞話語的文化立場在節目中起到了穩定民心的作用,在媒介視野中塑造了一個文化的“想象共同體”。依據福柯的知識-權力理論,二者的文化空間建構就形成了一個權力的分配鴻溝,傳統文化積淀的文化心理與當下臺海現狀的民眾欲望形成沖突,抹平鴻溝、回歸統一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文化心理訴求。當前,這個虛擬的文化空間中仍然具有種種不和諧,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一意孤行堅持軟性曲線臺獨路線就是例證。不過,兩檔節目都在試圖彌合這種不和諧的文化鴻溝,從語言選擇到話語表述,都為了建構一個和諧的文化語境,即文化空間的雙向互動與融合。
“人具有生命、生活與生存的三層民生形態”②,現實空間給予生命的物質存在,情感空間給予生活的心理存在,而文化空間給予生存的社會存在。欄目中主持人的語境意識、交流意識及記者意識都映現在空間的建構中。《海》的主持人李紅、桑晨及《軍》的主持人董嘉耀、馬鼎盛都是個性化色彩非常濃厚的主持人。他們以自身的話語表述及個性魅力征服了受眾,搭建了兩岸民眾構建情感空間和文化空間的橋梁和紐帶,進而反映在兩岸“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現實民意和民族精神中。
“人在空間可以有著多種存在方式,可以是詩意的棲息,也可能是疲憊的喘息。”③欄目中的話語表征,有著不同的訴求。從敘事節奏來看,《海》的話語平和、論述充分,表現為詩意的話語空間;《軍》的話語緊湊、論述精辟,展示的是喘息的話語空間。政治題材的曖昧性,是要通過棲息的話語空間來揭示謎底。而軍事題材的特性,是要通過喘息的話語空間來展現動態。兩者的風格化差異,對應了不同欣賞需求與心理期待的受眾,喚起他們對空間的人本認知,實現意識形態的召喚效應。
由欄目《海》及《軍》所建構起的敘事空間,可以衍生出現實空間、情感空間與文化空間,三者之間是相互建構、相互影響的關系。“作為傳播的觀念來看,節目中的角色是作為媒介化的人居于敘事空間中”④,兩岸的受眾是作為群體化的人居于衍生空間里。敘事空間的認同包括現實、文化及情感三個方面的認同,兩岸受眾在接受欄目信息的過程中,就對三者形成整體性的認同。“意識形態包含在敘事空間構成中,認同的過程,也就是接受意識形態召喚的過程。”⑤由此,欄目的溝通民意、共圖和諧、走向統一的主流價值觀得以架構和彰顯。
注釋:
①李曦珍.電視即符號——西方“電視鏡像”符號批判理論探要[J].甘肅社會科學,2008(04):76-79.
②趙雅文.生活·生命·生存——民生電視新聞的三個層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02):52-53.
③[法]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3.
④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
⑤[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