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兆明
(江蘇省運河中學 221300)
傳統的高中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知識的領悟過程有所忽略.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對知識掌握比較牢固,但遇到解決實際問題、自己建立物理模型等探究性較強的問題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不知如何下手.而開展模型教學將有效改善這些問題,在高中物理課堂建構理想模型,讓學生親歷物理學習的過程,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所謂條件模型,就是一個對所學知識內容“取舍”的過程,舍棄次要的內容,緊抓主要內容,將條件模型化,為問題的求解鋪設好主要的干線,達到簡潔解題的目的.高中物理知識量大,內容復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條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們研究的問題得到很大的簡化.
例如,我在教學高中物理必修一“位移和時間的關系”這一節時,便充分應用條件模型,如為使得問題變得簡化,筆者便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假設性地認為物體所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就默認了物體所受的力為平衡力,這便是一個理想型的模型,進而進行實驗活動,探究位移和時間的關系.在理想條件下的模型中,學生記錄的數據如下:1t時位移1s,2t時位移2s…分析數據得出,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成正比,雖在其簡潔的過程中,排除掉了一些因素,但這些因素并不影響本次探究活動的內容,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在處理類似問題中,廣泛應用.
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正確使用條件模型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條件模型的適時引入,讓學生在理想化的條件下了解,探究物理學規律的過程中,是邏輯性與探究性的相結合.
強化過程模型,就是用模型表示物理的科學過程,利用分解、簡化、抽象的方式,使得復雜繁瑣的內容變得簡潔.通過強化過程模型認知能力,能使得學生形成主觀的圖景,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具體,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抽象,對學生認知物理概念理論,掌握并能運用物理相關規律,養成靈活的物理思維均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我在教學高中物理必修二“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這一節時,由于宇宙無邊無際,星系離我們很遙遠.為了學生方便觀察,我利用氣球進行實驗操作,使抽象的星系知識,變得具體生動,本人在氣球上標注一些小圓點,來模擬星系,然后向氣球中不斷注入空氣,氣球開始膨脹,各標注點的距離也在不斷的變化,學生便直觀感受到隨著氣球的不斷膨脹,能使得各點之間的距離發生改變,并以此來聯想到宇宙和星系.那么如何研究宇宙膨脹和星系運動呢?學生了解到物理學史上人們曾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課本上指出的內容,學生在筆者的實驗操作中,都得到了具體的現象認知,學生在本人利用氣球演示的實驗中,獲得靈感和啟發,感受到宇宙的膨脹,和星系的距離變化,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模型實驗,便使得學生對于原本抽象的內容,形成了具體直觀的認知.
對于高中生來講,在物理課堂中展開科學過程的模型化,能夠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地實驗探究.這種方式下,有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物理科學思維,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會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模型之間,總存在著種種聯系,使得各個獨立的物理模型,建構成一個完善的知識框架體系,因此,模型之間總存在著聯系,學生在研究中,可嘗試通過對模型的轉換,完成探究過程.在高中物理這門課程中有很多變化、性質都是有普遍性規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模型間的轉化,從模型轉換的實踐探究中,展開對物理知識的應用,達到對物理規律的正確認識.
例如,我在教學高中物理選修三“歐姆定律”這一節時,設計課堂小實驗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模型的轉換,將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我首先帶領學生回顧了兩表的用途及原理,學生進行比對變換后,利用半偏法測出表的內阻Rg進行記錄,與最后的改裝表進行較對.學生在將電流表改裝為電壓表時,選用了串聯電阻分壓原理(n為量程的擴大倍數).
在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思維轉換十分重要,轉換模型的探究方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有明顯的作用.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在對比轉換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克服思維定勢的干擾.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提高思維的敏捷性.模型的轉換,也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考查,學生只有深度內化知識,才能在具體轉換中,達到培養思維的目的.
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來替代原本繁瑣但存在的實際事物,可使得內容變得簡潔,也使得學生能更好的抓住主要干線內容,完成探究內容.學生在這個建構理想模型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探究與學習,能夠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理想化物理模型的建構和實際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手腦的共同開發利用.全面培養高中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對高中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