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雯
(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 215007)
解題型微課在初中數學信息化教育資源中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使用范圍與使用效果也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研發升級而逐步提升,有效彌補了原有初中數學教學模式中老師控制力過強、教學方法僵硬化等弊端,但是受教師解題型微課設計能力有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解題型微課的實際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的差距較大,弱化了解題型微課對初中生以及初中數學教育事業的促進作用.
教師應綜合比較數學教材與教學資料中練習題的類型、考查知識點等,從中選擇出與數學理論知識最貼近、最典型的課堂練習題,其難度系數應高于數學例題,提高了數學問題的挑戰性,同時,也應避免數學問題過于復雜而打擊了初中生成功解答問題的自信心.教師應明確解題型微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初中生掌握與該數學知識點相對應的解題方法,用專門的設備和軟件來將課堂練習題進行拍攝,并編輯成節奏性、清晰性都比較強的微課視頻,將微課視頻上傳到數學線上教學平臺,初中生可以通過分享關注二維碼等方式來獲取該微課視頻.初中生既可以選擇性地觀看其錯題對應的微課視頻,也可以從頭到尾依次性地觀看微課視頻.教師應認真觀察每一位初中生的自主學習狀態,鼓勵初中生提出其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分析與師生互動等方式來幫助初中生解除困惑.
例如,以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在解答例題“若x>2,而y<2,求x與y之間的大小關系”時,可以利用性質“若a>b,b>c,則a>c”,得答案x>y,其原理可以利用數軸進行表示,x>2,則x位于2的右邊,而y<2,因此y位于2的左邊,由此可知x>y.以數形結合理念為基礎來設計微課教學方案,可以采用數軸的方式來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通過數軸等形象化的工具對“若a>b,b>c,則a>c”進行表示.微課教學可以引入此種方式,在微課視頻或軟件上將a、b、c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的描述,特別是對由三者的大小關系而在數軸上表示這一環節,微課可以重點進行解讀.此外,教師可以將習題與答案通過二維碼進行展示,而通過匯總比較不同數學題二維碼的掃描次數,根據不同數學題解析二維碼使用頻率來判斷初中生課堂練習題訓練結果,明確出錯率較高的數學練習題,為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初中生數學學習情況奠定了基礎.
教師可以通過匯總課后錯題的方式來創設解題型微課,初中生可以根據其課后作業對錯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微課視頻.教師將解題型微課與課后作業講評活動進行融合,利用線上學習平臺來批改初中生數學課后練習作業,利用專門軟件來分析初中生學習情況與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篩選出初中生出錯率較高的課后練習題,并拍攝編輯成簡短精煉的視頻.教師在對初中生課后練習題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分析之后,介紹其發現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隨后,讓初中生自由組織開展數學自主學習活動,既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視頻來發現自身數學解題方法體系中的錯誤,也可以學習借鑒教師提出的更加簡單高效的解題法.
例如,在學習蘇科版數學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相關知識時,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為y=ax2+bx+c,而在解答例題“如何用16m長的籬笆建造長方形的雞籠,使小雞的活動范圍最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題意構建二次函數,設雞籠的長為xm,則雞籠的面積為y=-x2+8x,通過在坐標系描繪此二次函數的圖象或者將其配方為“y=-(x-4)2+16”的形式,當x=4時,y取最大值.因此只有當雞籠長寬均為4m時,小雞的活動氛圍最大,為16m2.另外,教師可以統計好初中生在以往數學測試或課后練習中所做的二次函數的數學題型,通過編輯制作微課視頻使學生了解不同數學題之間的代表性與關聯性,并將二次函數推導過程以及變換形式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讓初中生能夠了解二次函數的應用方法與解題步驟.
教師可以組織班級數學測試,根據數學測試結果來設計解題型微課教學活動,既要介紹初中生數學測試分數、丟分原因、試卷難易度,表揚數學成績進步的初中生,鞭策鼓勵數學考試成績下降的初中生,利用解題型微課來引導初中生分析其考試失利的主要原因,引導初中生從班級、學校等層面來判斷其數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以一次函數“y=kx+b”為例,在解答例題“A、B兩地相距60km,某汽車以30km/h的速度均速行駛,問所用時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所用時間為xh,A、B之間的距離為ykm,則構造一次函數為y=30x,通過將A、B之間的距離代入可得,x=2 h.而教師可以將數學解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微課上展示車輛行駛速度與行駛距離之間的關系模型,使學生深入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將一次函數的應用條件與形式進行掌握.通過模型的建造以及詳細的解題過程,可以考驗初中生的數學知識運用效果,為實現初中生數學思維與應變能力的共同提升奠定基礎.
教師應轉變解題型微課教學的錯誤認知,主動學習解題型微課設計技巧,為提高其在初中數學課堂練習環節、課后練習環節以及考試點評環節等中的運用效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