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江蘇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學 221111)
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項目化學習實現了三個轉變:一、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體驗”的轉變;二、師生定位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的轉變;三、教學理念由“知識為本”向“能力發展”的轉變.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與傳統教學相比,項目化教學有著顯著的優勢.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項目化學習的內涵及特點的基礎上,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針對項目化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與實施策略展開論述,力求充分發揮項目化教學的優勢,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所謂項目化學習,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一個完整的任務情境,并通過師生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的教學過程.項目學習化的本質,是以項目為載體,以行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是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的全新的教學探索與嘗試.
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項目化學習具備以下特點:
1.實操性的特點
實操性,是項目化學習最突出的特點.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切實地完成任務,做出成果.
2.自主性的特點
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會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民主與自由,使學生享有制定計劃、成員分工、實際操作、成果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自主權.因此,項目化學習具有鮮明的自主性的特點.
3.綜合性的特點
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絕對不是單憑某一章節的知識,或者憑借某一學科的知識就能完成任務的.相反,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實現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還要實現課堂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融合,更要實現書本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可見,項目化學習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的特點.
4.開放性的特點
項目化學習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顯性目標,指的就是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任務;隱形目標,指的就是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任務,鞏固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雖然會關注學生實現目標的過程,但是并不會硬性規定學生實現目標的方法與路徑,這使學生具備了多樣性的選擇權利,使項目化學習具備開放性的特點.
5.合作性的特點
項目化學習任務都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學生需要通過分工、交流與合作來共同完成任務.因此,項目化學習具有顯著的合作性的特點,分工協作與交流溝通,是項目化學習兩大必不可少的環節.
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針對項目化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與探索.
1.師生交流 生成項目任務
在《圓》這一課的項目化學習中,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并沒有直接提出項目任務,而是與學生展開交流,讓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自然生成任務.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發現了嗎?每次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運動員們并不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準備起跑的,有的運動員在前面,有的運動員在后面,請大家想一想,運動會賽場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設計?如果你是裁判或評委,你會如何保證賽事的公正性?
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討論之后,會達成一個共識:只要保證每個運動員跑的長度一樣就好了.于是,初步引出關于“圓的周長”的概念.
其次,教師拋出進一步的問題:如果把這些運動員的跑步足跡畫出來,是一個什么形狀?而運動員跑出來的長度,叫做什么?我們想保持運動員跑出來的長度一致,就要先計算出來每個運動員需要跑的長度,這個長度怎么計算?
教師通過讓學生思考與討論這個問題,能夠讓學生明確“圓的周長”的概念,并展開關于“圓的周長如何計算”的思考.
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提出今天的項目任務:請大家結合我們過去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學習經驗,嘗試總結求得圓的周長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嘗試推導圓的周長公式,理解π的含義.同時,利用圓的周長公式,計算我們學校操場跑道的周長,并解決運動會上的賽事公平問題.
2.學生討論 制定實施計劃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制定了本組的實施計劃.其中,比較具有普遍性的實施計劃如下:
首先,開展小組討論,利用已有經驗總結圓的周長的求解方法.
其次,查閱相關資料,嘗試理解π的含義,并推導圓的周長公式.
最后,進行實地測量和計算,求得操場跑道的周長.
學生討論實施計劃的過程,事實上是思考與交流解題思路和實踐方法的過程,是由理論向實踐過渡的過程.
3.合作探究 開展實操活動
在合作探究階段,學生主要進行了以下活動,取得了以下成果:
首先,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學生根據學習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周長的經驗,并結合圓的圖形特點,總結出以下求得圓的周長的方法:1.用線繞住圓的邊緣,然后,把線拉直,測量線的長度;2.在圓的邊緣的某一點做上標記,讓圓沿著直尺滾動一周,看直尺的刻度讀出圓的周長;3.直接套用書上的圓的周長公式,計算圓的周長.
學生總結圓的周長的求解方式的過程,是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過程,是知識遷移與利用的過程.然而,由于多邊形和圓的周長求解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小學生還難以真正通過交流討論,掌握圓的周長求解的方法與規律,更難以對于π和“半徑”這兩個新的概念有精準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點撥:大家發現了嗎?多邊形的周長都跟邊長有關,各邊長越長,周長越長.然而,圓并沒有邊,它的周長跟什么有關系呢?請大家多觀察和計算幾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對于數據進行對比,看一看圓的周長跟什么有關?
教師點撥與學生討論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對于圓的周長與半徑之間的關系有初步的了解,為他們認識π的含義和推導圓的周長公式埋下伏筆.
其次,查閱資料,深入探究.學生在計算若干個圓的周長并進行對比之后會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于是,學生可以得出結論:圓的周長長短跟直徑有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會了解到圓周率的內涵及故事,并知道,π就是這個“3倍多”的數字的具體數值.而這個具體數值,是“圓的周長÷直徑”得出來的結果.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圓周率”的計算過程、數學故事、數學思想等展開探究,使學生體會到圓周率里面蘊含的“化曲為直”的思想和“無限”思想.在此基礎上,學生再進行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就能夠做到“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順利掌握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及應用方法.
最后,實地測量,理實結合.學生在掌握了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方法之后,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到操場上對于操場跑道的半徑進行丈量,計算出操場跑道的周長.同時,利用“半徑不變、周長不變”的原理,解決賽事公平問題.
4.評價分享 進行總結反思
當各組項目任務完成后,教師要求各個小組上交項目實施與總結報告,匯報本組的任務完成過程及成果,分享任務完成經驗及心得.然后,各個小組開展自評與互評活動,針對實施計劃是否科學、小組討論是否充分、所查資料是否詳實、公式推導是否正確、測量分工是否合理等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從而使項目任務經歷“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過程,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實操能力、思維能力和個人素質呈螺旋式上升與發展.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項目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教師真正做到了使學生在學習之外,還能夠有機會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為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