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燕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港實驗學校 226400)
隨著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領域和以往相比也有了較大改變.現代教育更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問題教學法核心即教師扮演引導者和啟發者角色為學生設置問題,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同時借助問題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改變傳統學生被動學習模式,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初中物理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基于學生學情合理應用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知識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物理教學質量.
課堂導入在于幫助教師和學生高效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益和高效率相統一,因而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注重是否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及是否能達到預期學習目標.問題是課堂教學常見形式之一,即物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知識欲望,這種導入方式多應用于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內容教學當中.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中能敢于針對所學知識提出質疑,這種質疑是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提出來的,實現“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以《壓強》一課為例,教師在新課導入時設置以下問題:‘一位施工者拿著一個帶尖的木棍和一根釘子,之后拿著一把錘子用力砸木棍和釘子,在此過程中快速將釘子釘進木板當中,而木棍則釘了很長時間依舊沒有較大的變化,問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部分學生回答釘子的尖端很細,也有學生說釘子是鐵的.教師先夸贊學生敏捷的思維后又詢問教師是否能運用物理現象解釋上述情況?學生聽后開始和其他學生相互討論,但討論一段時間后也沒有答案,于是就安靜下來看著教師.此時教師引入壓強知識,由于學生正在困惑點,想要迫切知道為何會出現上述現象,從而積極投入到新課學習當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再以《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一課為例,教師可先準備零件齊全的電路設施并將其與電阻器、電壓表、電流表相連接,之后對電阻器的電阻值進行調節,引導學生猜測電壓和電流在電阻變小時會出現哪種變化?物理教師再提出問題:“電阻變大時,電壓和電流又會出現哪種變化呢?”讓學生帶著教師的提問展開學習,最后借助物理實驗驗證教材知識和學生答案正確性.問題導入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為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課堂教學是教師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主要途徑,而問題則是啟發學生思考所學知識的“中介”,對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形成良好的思維,改變傳統被動學習狀態,在“會學”中提高學習效率.
以《牛頓第一定律》一課為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后仍然無法理解已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如果不借助外力將如何運動.教師針對此提問:“當你坐在勻速直線行駛的自行車時,從豎直方向拋出一個石塊,當石塊向下落時是回到手中還是落在身后的地面上?”為了充分活躍學生思維,教師繼續提問:“當大家在乘坐公交車時,汽車在剛啟動和突然剎車時你的身體會如何傾斜?”上述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學生可以放學后親身體驗,不僅深化對所學知識理解,更學會熱愛生活.相關研究指出,一旦個體對所學知識產生質疑,那么其思考已逐漸走進深刻階段,真正理解事物內在價值,因而教師可在教學中經常質疑:“這樣做是否合理?”“這樣做是否正確?”只有質疑才會有深層次發現和進步.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提出各種奇思妙想的問題,而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和闡述問題,最大限度發散思維.以《浮力》一課為例,該章節的重難點即影響浮力大小的各種因素,此時物理教師可為學生設置以下問題:“為何將鐵塊放入水中會立即沉底,而將木塊放入水中則會立即漂浮到水面”,上述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會直接聯想到重量因素.此時教師繼續提問:“為何運用鋼鐵鑄造的萬噸航母能漂浮在水面上?”上述兩個問題能促使學生在認知和思維層面產生質疑,進而帶著問題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個體差異,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整體提升目的.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實踐性,對學生探究意識、合作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均有較高的學習要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就能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分組之前可先向學生準確闡述合作學習目的和具體要求,在尊重學生需求和意愿的前提下協調各個小組,目的在于使每個小組成員學習成績、個性特征等符合互補性和差異性原則.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習內容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機會,當學生融入小組后就會為了相同的目標為努力奮斗,提高學習效率.
以測量物質的密度相關知識為例,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中已得知氣味可鑒別酒精和水,顏色可鑒別鋁塊和銅塊,但針對涂漆銅塊/鋁塊、水與鹽水等鑒別方法可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借助個性化和針對化指導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技巧.例如部分學生提出運用質量方式對涂漆鋁塊和銅塊進行鑒別,因為銅的質量比鋁塊重量大.此時物理教師指導學生親自測量講桌上鋁塊和銅塊質量,但實驗結果否定學生借助質量鑒別猜想.學生看到結果后陷入困惑,經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發現需要對物體的體積進行規定.物體質量其構成其物質以體積有著緊密聯系,于是在此基礎上事實上引導學生做出假設:“不同物質且相同體積的物體質量不相等”“相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著緊密聯系,通常體積大的物體,其質量就越大,體積小,其質量就會偏小.”之后物理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開展實驗對上述猜想進行驗證,同時提出問題:“大家需要測量哪些量?”“需要運用到哪些材料?”“如何借助其測量所需量?”各個小組學生相互討論問題,由此構建成小組合作學習群組,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啟動思維,共同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框架并為其他小組講述自己研究情況,在此過程中接受其他小組的咨詢和質疑,各個小組相互交流意見后再與物理教師設計實驗步驟,最后開展實驗操作并得出結論:“相同物質的物體其體積越大,質量也會大.反之,物體體積小,質量也會更小.體積和質量的比屬于不變量.”通過小組合作形式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無論問題教學法還是其他教學方式都需要學生全力配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初中物理教師運用問題教學法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明確學生興奮點和學習需求,并基于此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物理教師還需明確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情況,避免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超出學生知識能力范圍,或常見的提出問題無人應答,教師獨自唱獨角戲情況.因而初中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極和學生溝通交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使學生學習狀態始終處于興奮期,提高教學效率.
以平拋運動相關知識為例,教師講解該章節知識時可嘗試將平拋運動與動量守恒知識點相結合,例如提出以下問題:“一個人在高約十五米的地方先讓小球在平面上以1.5米速度運動,經一段時間后,小球離開平面掉落到地面,請問小球掉落地面和掉落點的距離為多少?”上述問題不僅難度適當其涉及多個物理知識點,學生經縝密思考后就能得到正確答案.這種方式有利于消除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思想障礙,提高學習自信心,更能在未來學習中養成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對學生綜合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總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教學法是物理學科常用教學方式,通過合理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所學知識,并為教師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堅實基礎.初中物理教師應有效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學習中增強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傳統被動化學習,讓學生靈活高效掌握物理知識,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預期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