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
翻拍的范圍和定義十分廣泛,指經典名著、電影、電視劇或電視節目的翻拍。近幾年常提起的IP化,實質上也是翻拍的一種新形式,基于一定的故事或主題,改編或翻拍作品,達到重新輸出的效果。本文主要以國際間的電影和電視劇翻拍為主,就國內外影視翻拍的成因以及翻拍的本土化敘事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
原創來之不易,原創作品想要獲得觀眾的青睞更是難上加難。影視作品原創力不足時,制作方更傾向于從以往已經有一定受眾基礎和口碑影響的作品中,加入新的時代元素,重新翻拍經典影視作品。高質量經典影視作品具有一定的受眾基礎,新的演員和更好的制作團隊倘若能將作品的精神內容高度還原,將會給這些作品帶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雖然都是拍攝同樣的故事題材,但由于制作團隊水平的不同、片商的追求不同,會導致影視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參差不齊。國際間的影視作品互相翻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比如香港電影《無間道》被美國翻拍為《無間道風云》,黑澤明的《七武士》被翻拍為西部片《偉大的七個騎手》,美國的《人生遙控器》被中國翻拍為《愛情呼叫轉移》;電視劇的翻拍也很常見,比如中國的《好想好想談戀愛》《丑女無敵》分別翻拍自美劇《欲望都市》《丑女貝蒂》;日本的青春偶像劇《一吻定情》由漫畫改編,又被臺灣翻拍為《惡作劇之吻》,后來更是被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翻拍,日本的《東京女子圖鑒》也在2018年相繼被翻拍為《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翻拍經典本身會引來極大的關注度和話題性,從而降低了影視翻拍的營銷和宣傳成本。但是翻拍并不意味著復刻過去,還要根據時代、地域、文化等不同地區的特點進行本土化改造,否則容易將經典作品翻拍成爛片、爛劇。倘若沒有對人物、情節、背景等創作元素進行本土化,便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比如翻拍日劇《深夜食堂》,過于同質化的人物情節、沒有融入中國人特有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以及夸張的演員表演,都讓這部翻拍作品大打折扣。敘事本土化是翻拍影視作品的一個必經過程,不管是翻拍國外的作品,還是以往國內的經典作品,不同的時代下均有不同的語境特點與接受方式,雕琢與精致、本土化改造是每一個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應有的工作態度。
翻拍國外影視作品,或者國外翻拍中國的影視作品,談及如何本土化敘事,可以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入手??缥幕瘋鞑W奠基人愛德華·霍爾認為,要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無障礙對接、溝通、融合,就必須完成對文化語境的準確擺放,即行為鏈的構建①。從文本敘事的創作角度來說,劇本故事中“行為鏈”的構建是要從人物、情節、結構、對白等多個角度入手。影視的跨文化翻拍需要打通的是中外文化中存在的“經驗范圍”,傳播學專家施拉姆曾提出建設共通的“經驗范圍”,這種經驗范圍包含不同的生活習慣、知識結構、政治立場、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施拉姆還指出,“只有參與的人在共享的經驗范圍內,傳播的行為才能夠發生?!雹谄鋵?,對于跨文化傳播來說,對接不同國家的“經驗范圍”僅僅是一個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范圍中重新編碼原作的故事和元素,尋找合適的方法與途徑,在“經驗范圍”里獲得共通性。通過這些手段,構建適宜進行本土化影視表達呈現的行為、色彩、表演、語言、構圖等,用新的視聽語言來講述符合人民生活的本土化情節,體現本土化民俗風情的中國故事。
影視翻拍的本土化敘事可以從故事背景本土化、橋段細節本土化、對白表演本土化、場景設計本土化等方面進行重新輸出。構建文化行為鏈是對接跨文化傳播影視翻拍的前提,而行為鏈構建的最開端是故事背景的本土化。故事背景盡管在影片呈現上不會過多表現,但實際上卻影響著人物行為及人物動機,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渡虾E訄D鑒》和《北京女子圖鑒》的影視翻拍盡管口碑不如原版《東京女子圖鑒》,但仍然有可取之處?!渡虾E訄D鑒》并沒有完全照搬《東京女子圖鑒》的所有橋段,而是基于年輕人在上海打拼的現實狀況,刻畫女主角的生存狀況。女主角留在上海尋找租房的過程不像日版中的女主角那般容易,不同的國情與時代背景造成人物行為也有所不同,包括女主角在上海職場的打拼更符合中國當代年輕人的成長軌跡。對白表演本土化的體現是,語言上可以存在方言以及俗語,不同國家在語言的語法使用上也有所不同,語言的修改能使觀者更容易代入。不同國家在表演上的呈現也會有所不同,日本可能更傾向于夸張式的表演,韓國的韓劇則以浪漫為主,歐美對人性的披露在表演上顯得更加直接,而中國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以更為君子和溫婉的形式呈現,表演風格也更傾向于現實主義。場景設計的本土化更多涉及到的是制作層面,場景設計本土化強調設計邏輯的本土化,而不僅僅是場景和地點的變化,也包括人物所在的環境氛圍設計,在人物和故事情節本土化的基礎上添磚加瓦。
本土化敘事的邏輯可以從故事背景、橋段對白、演員表演、場景設計等方面用技術技巧解決呈現方式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應該進行典型人物、文化、語境的本土化。塑造故事情節的架構是劇作的基礎,但經典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在歷經時間的洗禮后,留在觀眾心目中的卻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觀眾常常記不起具體的故事情節及細節,但是人物的性格及魅力卻會一直留存在記憶中,可見人物的典型性塑造對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性。
文化和語境的設置融于角色的日常行為和生活習慣之間,倘若沒有將文化本土化,沒有在特定文化語境下推動情節發展,則很可能使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后產生心理上的期待落差。“必須從文化的‘可接受性’上考慮敘事內容的創制,打破因為意識形態、宗教、族群、語言、情感等因素所產生的文化隔閡,同時形成中華的自覺和自信,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并廣泛認識其文化的前提下,明確自身地位,構建多種文化共存、和諧發展的局面?!边M行影視翻拍時注重觀眾內心的真正訴求,使內在創作與外在表達實現統一對接,貼合觀眾的觀影需求,才能使翻拍作品成為具有原作意義的本土化改造。進行本土化敘事,堅定適應受眾的需求和符合本土化的審美目標是大勢所趨。文化內涵是影視作品輸出的一個重要指向,翻拍并不意味著無法對外輸出本土的民俗風情,而是需要選擇適合本土化改編的創作方式,融入新的文化意義,實現經典優秀作品的再呈現和再詮釋。
隨著全球化影視文化市場的逐步開放,向國外借鑒和購買版權,進行跨文化的影視翻拍,成為促進跨文化傳播、繁榮本土影視市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要真正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就不能僅僅是照搬和復刻,而應采用成熟的影視工業制作流程,在實現故事背景、橋段對白、場景設計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之外,塑造具有本土特色和風格的典型人物,使典型人物在符合中國文化認知系統的語境下展開故事情節,對原版影視作品中的文化進行有效的重新編碼改造,構建起符合觀眾預期的敘事邏輯,探尋向經典致敬的成熟翻拍模式。
注釋:
①[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5.
②[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