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
1.人群選取。本次調查以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預備力量且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他們在短視頻中的行為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趨向。大學生時間充足,追求新鮮潮流,對短視頻具有需求。
2.短視頻樣本選取。本文主要選擇抖音短視頻作為樣本進行分析。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短視頻平臺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如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微視、好看視頻、全民小視頻、波波視頻等。調查發現,211名安徽省大學生中有143名較多使用抖音短視頻,占總人數的82.18%。因此本文選擇抖音短視頻作為主要平臺進行研究。
通過問卷星隨機向安徽省內高校就讀的大學生發布調查問卷248份,收回有效問卷248份。調查時間跨度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
結果顯示,89.52%的大學生使用過抖音短視頻,僅有10.48%沒有使用過抖音短視頻。可見大學生對短視頻的認知度很高。在使用時間上,27.03%選擇10-30分鐘,25.23%選擇30-60分鐘,22.97%選擇視情況而定,18.02%是60分鐘以上,6.76%是10分鐘以內。觀看時長在1小時以內的占受訪人數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見,觀看抖音短視頻已成為大學生消遣碎片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39.19%的大學生曾在抖音上進行過內容生產,60.81%的大學生沒有生產過視頻。可見,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只觀看,成為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數量關系不平衡,容易導致意見領袖的形成和大批依附者的出現。
40.09%的大學生會經常對視頻進行評論,59.91%的大學生不會經常評論。近五分之三的大學生在刷視頻時不會評論,保持沉默。可見輸出的信息是少部分人的信息,大部分人在網絡上是處于“潛水”的狀態。
57.21%的大學生在抖音短視頻關注了3個以上主流媒體的抖音賬號,有10.36%表示沒有關注,但是65.77%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了解國內抗疫進展時主要是通過主流媒體。可見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的信賴度依舊很高,大眾傳播通過頻繁地、大規模累積地報道幾乎相同的信息,即使受眾并沒有關注他們的賬號,但依舊可以接受到信息,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不拍短視頻的人中,57.04%的人認為短視頻拍攝制作比較繁瑣,40.74%選擇不想與他人分享,有37.78%表示生活中沒有想要記錄的事。排除因為性格原因,不喜歡短視頻記錄生活的方式,數據仍可說明一部分人在生活中是處于沉默的狀態,他們習慣于做一個信息的接收者,而不參與信息的傳播工作,導致他們對生活失去發現與探究的熱情,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在短視頻軟件中,他們也自然地選擇做一個觀看者,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之中,忽視自己的思想。
還有31.11%的大學生不拍攝短視頻是因為擔心短視頻會引發爭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短視頻是面向平臺所有的用戶,每個人都可以對視頻內容發表評論,所以既會有稱贊,也會有批評和質疑的聲音。尤其現在網絡環境復雜,實名制認證還不完善,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在各社交平臺都有出現,追責和維護自身權利之路非常艱難,所以不拍視頻也是部分用戶避免爭論出現的辦法之一。
良性的網絡傳播應該是“多元、競爭和制衡”的,事件中各派別的意見能得到充分且均衡的傳播。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短視頻的傳播中,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在數量上是不平衡的。多數人觀看少數人發布的信息,而大批的流量使發布者更加頻繁地更新內容,輸出越多,吸引的粉絲越多,由此無限循環。因為討厭麻煩,拒絕爭論而選擇沉默,選擇不去輸出自己的觀點,導致網絡生態失衡,很可能錯誤地形成一些極端的意見領袖,擾亂社會秩序,這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缺失。
在不評論的人中,60.15%選擇給認同的觀點點贊,不會評論;45.86%認為自己想說的觀點評論中已有;22.56%覺得自己沒有準確清晰的觀點或認識;18.8%擔心說錯話,與人發生爭執;7.52%擔心會與大部分人的觀點不一致。
短視頻中的評論區展現了所處環境中的群體意見,即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意見分布狀況,包括現有意見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意見。多數人選擇給認同的評論點贊,而不是自己去發表意見,不是做一個發布者,而是做一個跟隨者。跟隨者是眾多的,群體壓力小,被孤立的風險很低。有近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想說的評論中已有,小部分人直接表明自己是擔心說錯話或者擔心會與大部分人的觀點不一致而選擇不評論,這種情況表明用戶受到了信息壓力,產生了趨同心理。受眾為避免因孤立受到群體懲罰,盲目認為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選擇不與多數意見相抵抗。即使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會出現不正面發表自己的觀點、沒有面對被孤立質疑的勇氣的情況。
從心理學看來,“不被孤立”是引發人類社會行為最強烈的動力之一,個人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改變自己的行動。人們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前會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考察,如果發現自己屬于多數或優勢意見,就傾向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發現自己屬于少數或劣勢意見,就傾向“吞下”自己的觀點或轉向沉默。因此,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從眾導致部分意見逐漸形成優勢的現象,在短視頻中也存在。
在不評論的大學生中,7.52%擔心會與權威媒體專業人士觀點不一致。諾爾-諾依曼認為,“經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社會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因為害怕被孤立,所以大眾傳播所帶來的壓力或者安全感會影響受眾的反應。
《2019年中國媒體市場趨向》顯示,視頻化催生了巨大的內容生產市場。截至目前,MCN機構有5000多家,短視頻平臺KOL規模超過20萬,在點贊超過500萬的視頻中,政務、機構類抖音號發布的視頻數占比86%。2019年第二季度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力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
由此可見,大眾傳播在塑造“意見氣候”時起著巨大的作用。即使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大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大眾傳播媒介緊跟時代浪潮,用戶在哪里,傳播就在哪里。其產業化的運作模式,使報道內容對觀眾產生共鳴效果、累積效果和遍在效果。而且因為其一直以來的權威性,傳統媒體仍是受眾選擇相信的最具代表性的傳播者。
在經常評論的大學生中,69.66%表示樂于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46.07%認為自己性格開朗活潑,愿意說出自己的意見;37.08%擅長與人爭辯,并堅持自己的觀點;19.1%表明事件觸及原則必須發表評論。由此可見,沉默的螺旋并不適用于每一個人身上,個人性格和討論的內容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
在問及抖音APP中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時,58.56%的人選擇了點贊和評論兩個功能。點贊可以幫助視頻獲得更高的流量,讓更多的人看到,提高視頻關注度。評論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傳輸思想,進行多方意見的交流,促進問題的解決。
“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存在,表明社會輿論更加開放,受眾的個性特征表現鮮明,我國多年來教育的獨立思考、愛國奉獻、勇于承擔責任的品格已漸漸在新一代青年人身上體現出來。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在發展、復興的關鍵期,風險和挑戰接踵而至。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具有朝氣的一股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時,應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增強自信心,提高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敢于質疑,勇于發聲,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當然,不只年輕人,每一個人都應該堅持正確的思想領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良好、和諧的網絡氛圍是用戶暢所欲言的基礎,短視頻平臺應該制定完善的用戶行為規范,減少因網絡暴力導致用戶趨向沉默的現象。每個用戶也應該共同維護網絡環境,增強自身媒介素養,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不同的聲音,使用文明用語,進行有益的辯論。大眾傳播應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對受眾進行正確的言論引導,擔負起溝通和協調社會關系的職能。三者共同營造綠色網絡環境。
短視頻中的非個人用戶的主流媒體應擔負起意見領袖的責任,當好“把關人”的角色,避免因為信息發布不及時或者信息模糊,導致受眾產生懷疑,難以做出判斷,從而盲目聽信流言。應對個人用戶的視頻內容及時做出反饋,正確引領輿論方向,及時解決民之所需,為受眾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民族團結的視頻內容。同時應該省察自身,做好榜樣,不傳播虛假信息,不發布引戰內容,傳播正能量,弘揚時代新風,引領用戶積極發表見解,鼓勵不同聲音的出現,形成多元意見的良性交流。但也要防止由于意見分裂過度而引發社會矛盾。
諾爾-諾依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現在的短視頻傳播中仍存在沉默的螺旋現象。受眾發聲不平衡,害怕被孤立而選擇沉默,大眾傳播媒介在短視頻浪潮中仍處于掌舵的位置。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用戶、短視頻平臺和大眾傳播媒介的共同努力,要增強媒介素養,鼓勵多元意見的良性交流,積極傳播正能量,營造和諧安全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