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陳升平 曹麗莎



【摘 要】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對其預后影響及相關性。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間167例在我院產科門診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孕婦血糖控制情況分為血糖控制滿意組(113例)、血糖控制不滿意組(54例)。比較兩組孕婦妊娠結局,并分析妊娠結局與血糖水平的相關性。結果: 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為(5.26±0.57)mmol/L,不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為(7.26±0.77)mmol/L,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低于不滿意組(P<0.05);滿意組孕婦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發生率低于不滿意組孕婦(P<0.05)。滿意組新生兒巨大兒、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低于不滿意組(P<0.05)。通過Spearman單因素相關分析,羊水過多、巨大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與孕婦血糖水平呈正相關(P<0.05);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與孕婦血糖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結論: 妊娠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水平與妊娠結局密切相關,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106-01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孕婦在妊娠期發生或者首次發現的不同程度糖代謝異常。GDM不僅會對妊娠結局造成多種不良結果,如巨大兒、羊水過多、流產、產后大出血等;同時會影響子代成長,增加子代發生肥胖、糖尿病的風險[1]。研究統計發現[2],GDM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妊娠孕婦的健康,已成為臨床廣泛關注和重視的疾病之一。GDM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下降為GDM發病的重要環節[3]。因妊娠期孕婦具有獨特的糖代謝特點,在妊娠早中期,胎兒的能量主要來源于母體的葡萄糖,因此,隨著孕周的增加,母體血糖水平降低;在妊娠晚期,母體胰島素抵抗類物質分泌增多,導致母體血糖水平升高而出現GDM,對母體、胎兒產生較大影響。研究指出[4],GDM孕婦的血糖控制水平與不良妊娠結局密切相關,可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但是,關于GDM孕婦血糖水平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將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對其預后影響及相關性,旨在為臨床醫師管理GDM孕婦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2015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妊娠期糖尿病診療指南》[6]中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2)無其他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3)單胎妊娠。排除標準:(1)妊娠早期空腹血糖高于5.1mmol/L者;(2)妊娠前已合并糖尿病者;(3)拒絕入組研究者。根據以上納入排除標準,選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間167例在我院產科門診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孕婦血糖控制情況分為血糖控制滿意組(113例)、血糖控制不滿意組(54例)。兩組孕婦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具體數據見表1。
1.2 方法
1.2 進行75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OGTT:孕婦檢測前3天正常進食、活動,前1天晚餐后開始禁食,直至次日9:00,口服75g葡萄糖(將75g葡萄糖溶于300ml純水中,待完全溶解后,5min內口服完),檢測期間需靜坐、禁煙,檢測空腹血糖、服糖后1h、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正常值<5.1mmol/L,服糖后1h血糖正常值<10.0mmol/L,服糖后2h血糖正常值<8.5mmol/L,若任何一點血糖值達到或者超過正常值,即可診斷為GDM。若糖篩查試驗檢測血糖水平為7.20-7.79mmol/L時,需結合孕婦是否伴有高危因素:如孕婦年齡≥35歲,體重超重,既往有糖耐量異常史,伴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妊娠伴有不明原因的胎死、流產、胎兒畸形、巨大兒、羊水過多、GDM史等,考慮是否進行OGTT。
1.2.2? 血糖控制:根據孕婦每日所需熱量,對入組孕婦飲食進行調整,并適量運動,定期產檢,若發現血糖控制不佳,予以胰島素控制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監測血糖;血糖控制滿意標準:孕婦無顯著饑餓感,空腹血糖為3.3-5.3mmol/L,餐后1h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2h血糖為4.4-6.7mmol/L;若上述指標有一項未達標,均為控制不滿意。
1.2.3? 妊娠結局:記錄入組孕婦妊娠結局,包括母體妊情況與新生兒情況。母體不良妊娠結局:主要指流產、胎死宮內、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合并妊娠期高血壓,以及剖宮產(包括初次剖宮產、再次剖宮產)情況。新生兒情況:主要指巨大兒(出生體重大于4000g)、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差異,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比較差異;單因素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當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孕婦妊娠結局比較: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為(4.26±0.57)mmol/L,不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為(7.26±0.77)mmol/L,滿意組孕婦空腹血糖水平低于不滿意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滿意組孕婦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發生率低于不滿意組孕婦,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2。
2.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滿意組新生兒巨大兒、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低于不滿意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3。
2.3? Spearman分析妊娠結局與血糖之間的相關性:通過Spearman單因素相關分析,羊水過多、巨大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與孕婦血糖水平呈正相關(P<0.05);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與孕婦血糖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具體數據見表4。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為圍產期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與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GDM篩查、診斷也得到普及和推廣。GDM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是引起該病的主要病因。對于孕婦而言,GDM可增加早期流產風險,在妊娠晚期,易引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產及合并感染等風險;對于胎兒而言,可導致胎兒宮內死胎、胎兒畸形、巨大兒及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等;對于新生兒而言,可使新生兒出現高胰島素血癥、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對新生兒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隨著對GDM研究的深入,研究發現,GDM孕婦血糖控制滿意者及新生兒的死亡率與正常孕婦接近,但是圍產期并發癥發生率仍較高,因此,加強GDM孕婦妊娠期血糖水平的管理,可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風險。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糖控制滿意組孕婦發生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孕婦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發生率低于血糖控制不滿意組孕婦;結果說明,血糖控制水平是影響GDM孕婦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效控制孕婦血糖水平,可降低孕婦圍產期并發癥發生風險。研究發現[13],妊娠期因孕婦體內激素水平發生改變,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機體大量分泌胰島素抵抗激素,導致孕婦糖代謝發生紊亂,使機體血糖水平升高,妊娠期易出現羊水過多、巨大兒等并發癥,致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風險增加;另外,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可使血管發生病理性改變,最終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研究證實,GDM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約為正常孕婦的3-5倍。
研究發現,孕婦血糖控制水平與圍產兒并發癥發病率密切相關。孕婦血糖水平較高,可降低胎盤對胎兒的供氧,致胎兒在宮內發生缺氧,尤其是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者,可加重胎兒缺氧,嚴重者可引起酸中毒,增加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的風險。本次研究結果發現,滿意組新生兒巨大兒、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低于不滿意組。Spearman單因素相關分析,羊水過多、巨大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與孕婦血糖水平呈正相關;產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新生兒產傷、新生兒合并低血糖與孕婦血糖水平無明顯相關性。結果說明,臨床醫師需重視GDM孕婦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水平可改善妊娠結局。
GDM對母嬰遠期影響較大,研究統計發現,約有50%孕婦妊娠后發展為2型糖尿病;既往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時,發生GDM的風險明顯增加,復發率約為52-69%。GDM孕婦子代出現肥胖、糖耐量異常的風險也較高,易發生成年期代謝綜合征。因此,注重孕婦妊娠期產檢,重視對GDM的篩查,若確診為GDM,需嚴格控制孕婦血糖,對改善妊娠結局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妊娠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水平與妊娠結局密切相關,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但本次研究未進行隨訪,遠期療效尚不明確,有待后續進一步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周榮, 閆香芹, 朱慧芳.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對母嬰妊娠結局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4):691-692.
[2] 李會琴, 劉云, 任利容. 妊娠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11):1744-1746.
[3] 鄧云.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低血糖影響因素分析[J].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6, 34(2):233-234.
[4] 黃新, 周溯. 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嬰并發癥的影響[J]. 四川醫學, 2016, 37(7):774-776.
[5] 駱愛華. 妊娠期糖尿病治療研究進展[J]. 臨床醫學, 2017, 37(3):122-124.
[6] 魏小輝, 王育璠. 2015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妊娠期糖尿病診療指南解讀[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6, 32(11):895-899.
[7] 邵芳. 妊娠期糖尿病誘發妊娠期高血壓的臨床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8):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