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朋 張帆

【摘 要】 張帆主任中醫師遵循"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對小兒咳嗽擅用"宣肺達邪"、"健脾祛痰"、"清養潤肺"的治療大法,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療效。
【關鍵詞】 小兒咳嗽;中醫藥療法;臨床經驗;張帆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132-02
小兒咳嗽為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病勢有急有緩,現代醫家多以"外感咳嗽","內傷咳嗽"而分治。瀘州市中醫醫院張帆主任中醫師是一名多學科融合的醫生,是第五批四川省省級名中醫經驗傳承人,四川省第二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中醫住院醫生規范化師資培訓講師,中醫全科醫生培訓講師。其中醫辨證論治小兒咳嗽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臨證學習,特總結如下。
1? 從肺論治,主張"宣肺達邪"之法
1.1 學術淵源及理論依據
首先《內經·咳論》篇云:"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難經》云"肺為嬌臟"。肺重要的生理功能主宣發肅降,故張帆認為咳嗽病位在肺,調節肺宣發肅降是非常重要,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感受外邪,外邪犯肺,肺失宣肅,故吾師治法中非常強調"宣肺達邪",根據風、寒、熱邪性質的不同來決定是散寒宣肺,清熱宣肺。
1.2 風寒證與風熱證鑒別
風寒證多見痰稀、色白、易咳,淡紅舌、薄白苔,脈多偏浮偏緊;風熱證多見咳嗽、咳黃痰,痰質地粘稠,常伴有扁桃體的腫大,舌色偏紅甚至紅絳,黃膩苔,脈多偏浮偏數。而患兒為純陽之體,常常郁而化熱,故臨床風熱證多于風寒證。
1.3 臨床舉偶
趙某某,4歲11月,學生,咳嗽3天,癥見呈陣發性咳嗽,鼻流膿涕,舌質深紅,苔白,脈浮略數,大便干,小便正常。扁桃體略紅腫,雙下肺部聽及少量啰音。診斷為咳嗽,辨證為風熱夾濕,治法為疏風清熱,宣肺除濕,方選吳鞠通《溫病條辨》桑菊飲加減:桑葉10g、菊花10g、紫蘇葉10g、薄荷5g、桔梗8g、苦杏仁 8g、荊芥10g、麥冬10g、胖大海10g、炒檳榔6g、蒲公英10g、甘草6g、淡豆豉6g ,3劑水煎服 日一劑,3劑后隨訪患兒未再咳嗽流涕。
按語:《溫病條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吾師運用桑菊飲加減治療咳嗽,方中桑葉散上焦風熱,宣肺而止咳,而桔梗載藥上行加重宣肺的功效,菊花散熱清利頭目且有少量肅降的功效,苦杏仁、檳榔亦有肅降之力,而陰陽二字貫穿中醫始終,宣發與肅降不仿看作陰陽,二者互為一體,一陰一陽,運用肅降之藥是為了更好的宣發,薄荷質地輕,疏散風熱,麥冬、胖大海養陰清熱,淡豆豉起著反佐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
2? 從痰論治,主張"健脾祛痰"之法
2.1 學術淵源及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脾胃為后天之本,小兒又有脾常虛的特點,脾胃屬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古話云:"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但現常常因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制,食積腸胃,脾胃運化受阻,氣機升降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氣機不利則易聚濕為痰,痰隨氣上升,上逆于肺,可導致其出現咳嗽、痰多的癥狀。故張帆特別注重小兒的脾胃顧護,多注重"健脾祛痰"。
2.2 痰濕證與痰熱證區別
痰濕證見咳嗽,咯痰,色白,或喉中痰響,咳聲重濁。飲食不振,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的表現;痰熱證見咳嗽,咳聲急促,咯痰粘稠,伴有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干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表現。
2.3? 臨床舉偶
張某某,女,6歲1月,咳嗽1月,癥見晨起咳嗽,喉間聲響為主,飲食不佳,舌質淡,苔薄白,脈滑。既往有鼻粘膜增生。診斷為咳嗽,辨證為痰濕蘊肺,脾胃虛弱;治法為健脾益肺、化痰止咳,選方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二陳湯加減:陳皮6g、茯苓10g、京半夏10g、薏苡仁15g、炒瓜蔞子10g、炙黃芪15g、干魚腥草 15g、桔梗6g、苦杏仁6g、甘草3g、建曲10g、炒山楂15g、炒麥芽12g、炒稻芽12g,? 4劑配方顆粒、每日一劑、每次一格,50ml溫水沖服。隨訪時患者咳嗽好轉,患兒飲食情況較前好轉,囑患者父母繼續服藥后而愈。
按語:張帆認為小兒與成人相比,一般無七情勞欲所傷,但多有飲食所傷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小兒久咳多因脾虛生痰之源不斷,故治療上采取健脾祛痰,培土生金之法。本按中運用二陳湯、瓜蔞仁燥濕化痰;薏苡仁、炙黃芪健脾培土;建曲、炒山楂、炒麥芽、炒稻芽醒脾消積;桔梗與杏仁作為藥對一宣一肅,調暢肺氣;干魚腥草散郁熱,預防痰從熱化,體現了治未病的前瞻性;甘草調和諸藥且有健脾之效。諸藥合用,標本兼顧,祛邪固本。
3? 注重養陰,提倡清養潤肺
3.1 學術淵源及理論依據
元代朱丹溪是滋陰派之鼻祖,朱丹溪擅于運用養陰藥,后世之人大多學習之,但朱丹溪養陰藥物多偏于質地厚重之藥,如熟地黃、阿膠、龜板、豬脊髓之品。但對于小兒咳嗽的治療運用質地偏重滋陰藥物恐怕助濕生痰,張帆在此理論基礎上也提倡養陰,特別針對久咳不止,長期使用抗生素而不愈,后半夜咳嗽發作的患兒。其選藥提倡平淡而養,運用質地輕靈之養陰藥,若能同時兼顧清熱與養陰尤佳,如麥冬、枇杷葉、淡竹葉、蘆根等藥物。
3.2? 臨床舉偶
羅某某,男,3歲,咳嗽1月,癥見咳嗽、干咳、后半夜咳嗽為甚,舌紅苔白,脈浮細。診斷為咳嗽,辨證為肺陰虧虛,余熱未清,治法清熱養陰透表,予以自擬方:桑葉12g、菊花10g、桔梗8g、杏仁6g、醋五味子8g、麥冬8g、淡竹葉6g、枇杷葉8g、生姜3g、甘草4g,連服6劑患兒咳嗽基本痊愈。
按語:本案方中桑葉、菊花達驅邪透表的作用;麥冬、淡竹葉、枇杷葉養陰潤肺,桔梗宣肺、杏仁降肺,一升一降,宣通肺氣;醋五味子性收斂,增強肺收斂的作用、與生姜辛散更是構成了陰陽關系,一收一散更是體現了《黃帝內經》陰陽缺一不可的原則;甘草調和諸藥。
4、總結
張帆主任中醫師臨床上對小兒咳嗽診治擅于"從聲辨證",根據小兒咳嗽聲音辨病寒熱虛實。擅于使用藥對,宣降并用,辛散收斂并舉。其主要治療原則重在"宣肺達邪、健脾祛痰、清養潤肺",進而做到標本兼治、固本驅邪,達到較好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