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楊 戴維智

【摘 要】? 目的:為了更好的解決角膜屈光問題引起的白內障術后視力障礙,本文手術組特意設計了白內障屈光性個性化切口的解決方案。 方法:將近年完成的2028例白內障手術患者術前綜合驗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淚膜綜合檢查進行臨床綜合分析,判定出角膜源性屈光不正的原因。? 結果:患者行白內障屈光性個性化切口后術后角膜散光明顯均小于術前角膜散光。 結論:白內障屈光性個性化切口對白內障手術患者減少角膜術前散光,提高患者有效視力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白內障,屈光,散光,切口。
【中圖分類號】R7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192-01
引言 白內障是眼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可繼發于高度近視、糖尿病等疾病,但是以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最為常見[1]。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是一種有效治療白內障的方法,目前已被廣泛運用[2]。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視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白內障手術也由復明向屈光手術轉化[3]。白內障手術治療切口往往能產生角膜散光,影響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及視覺質量的提高,如何減小白內障術后的角膜散光已經成為眼科白內障醫師關注的熱點問題[4]。
本研究通過對手術組白內障2028例老年白內障手術治療患者,選出724例986眼采取不同位置手術切口,探討白內障屈光性個性化切口對術后角膜散光的影響,為合理的選擇手術切口位置提供客觀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5-03/2017-03 期間收治的白內障行透明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患者2028 例選出符合入組條件724例986眼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檢查,均在手術前排除角膜病變和眼部手術史,排除青光眼、葡萄膜炎、視網膜病、高度近視等器質性病變,排除活動性炎癥。患者術前綜合驗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進行臨床綜合分析,檢查角膜散光情況,并記錄角膜曲率最大方向,檢查項目均為同一專業技師完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醫生進行手術。術前麻醉及相關準備工作按照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常規操作,手術在表面麻醉下進行,術后切口不縫合。術前角膜散光小于50度采取角膜緣后2mm的2.2mm角鞏膜緣板層切口;角膜散光大于50度小于100度采取2.8mm角膜緣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角膜散光大于100度小于200度采取透明角膜緣內2mm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并在對應角膜散光軸位做補充透明角膜切口;角膜散光大于200度采取透明角膜緣內2mm的3.8mm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并在對應角膜散光軸位做補充3.8mm透明角膜切口減少散光。對于不規則角膜散光患者,采取對應的散光切口或補充切口減少散光。主刀口垂直方位作角膜輔助切口,切口完成后前房內注入黏彈劑,行中央連續環形撕囊,直徑為 5 ~6mm,水分離后以超聲乳化晶狀體核,注吸殘存皮質并將后囊膜拋光,再次注入黏彈劑,植入英國瑞納折疊式人工晶狀體, 調整晶狀體襻位置,沖洗前房,以 BSS 液平衡眼壓。檢查切口水閉,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點眼并無菌包扎。所有入組研究患者術中均需順利囊袋內植入人工晶體,無虹膜脫出、后囊破裂等并發癥發生。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2 隨訪時間及觀察指標 檢查所有患者術后3mo綜合驗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散光及視力變化。
2 結果
患者術后 3d;7d, 1、3mo復診,對三個月患者的散光地形圖和綜合驗光結果對照分析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角膜散光術前與術后對照比較,不同時間組間的曲率變化;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時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術前術后分析各時間組間曲率變化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白內障指的是由晶狀體老化,遺傳、免疫代謝異常、局部營養障礙,外傷、中毒、輻射而引起的晶狀體代謝紊亂,蛋白質變性而造成晶狀體混濁。本研究中依據患者術前角膜屈光狀態選擇切口位置,做出對應性切口方案,角膜散光小于50度采取角膜緣后2mm的2.2mm角鞏膜緣板層切口;角膜散光大于50度小于100度采取2.8mm角膜緣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角膜散光大于100度小于200度采取透明角膜緣內2mm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并在對應角膜散光軸位做補充透明角膜切口;角膜散光大于200度采取透明角膜緣內3mm的3.8mm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置位于散光陡峭軸位上,并在對應角膜散光軸位做補充3.8mm透明角膜切口減少散光。對于不規則角膜散光患者,采取對應的散光切口或補充切口減少散光。所有患者實行標準化超聲乳化手術,晶體植入囊袋內,均使用英國瑞納晶體,晶體袢軸位位于角膜散光陡峭軸位。術后角膜散光明顯均小于術前角膜散光,,裸眼視力均明顯優于術前,患者滿意度高。說明了術后散光的不同影響了患者的視力的恢復,采用依據患者角膜散光狀態,選擇屈光性個性化切口對白內障手術患者減少角膜術前散光,提高患者有效視力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姬紅培,吳明星,張唯偉,等.后發性白內障的研究進展.眼科新進 展 2007; 27( 8) : 635-638
[2] 韓鈺,王軍.微小切口白內障手術新進展.中華眼科雜志 2012; 35 ( 4) : 369-373
[3] 婁尚. 我國老年性白內障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 南昌大學學報( 醫 學版) 2012;52( 6) :98-99,101
[4] 邢茜,管懷進,吳堅,等.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散光型人工晶 狀體植入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0; 28( 11) : 119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