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茂泉
【摘 要】 目的:分析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CT和MR影像學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23例胸腹部巨大淋巴結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已經手術證實患有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總結患者CT和MR掃查影像學特征。結果:單發腫塊3.0-6.0cm,多發性腫塊直1.0-4.0cm,形狀近似圓形或者卵圓形;CT掃描病理型為透明血管型,等密度,密度分布相對均勻;MR掃描T1WI序列等信號,T2WI序列高信號。結論:CT和MR掃查均能夠良好顯示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病理變化,臨床診斷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CT;MR;病理變化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05-02
鑒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為良性病變,故而臨床上需要通過區分胸腹部腫瘤良惡性病變用于鑒別診斷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1]。本文旨在研究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采取CT和MR掃查的影像特征,擇取23例患者開展臨床研究,詳細報道如下文所示: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23例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共計有9人,女性患者共計有14人,年齡上限值為53歲,年齡下限值為2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40.6±2.8)歲。其中15例患者為胸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共計有8例患者為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5例患者為漿細胞型病變,18例患者為透明血管性病變。在胸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14例患者無明顯癥狀,為體檢后發現縱膈或者肺門異常后進行復查,僅1例患者出現持續低熱、咳嗽以及胸悶癥狀,至醫院就診。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僅2例患者出現不規則腹瀉、腰酸以及持續低熱癥狀,余下6例患者無明顯癥狀,體驗異常復查。本文研究內容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準予開展研究,所有患者均已同意提供個人診療資料并簽署知情文件。
1.2 方法
15例胸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共計有9例患者接受CT檢查,6例患者接受MR檢查,使用GE Optima 360 Advanced進行MR檢查,使用GE64排CT機進行掃查。CT掃查:先進行常規平掃,參數設置:間隔:10mm,層厚12mm,從主動脈以上掃查至膈面,使用優維顯對比劑,用量控制在80-100ml內,注射速度控制在2-2.5ml/s流速內,50s后進行掃描。MR掃查:取橫斷位,心電門控參數:T1WI序列:TE:20-35ms,TR:400ms;T2WI序列參數:TE:90-120ms,TR:2100ms。注射馬根維顯對比劑進行MPSPGR序列增強掃描,注射20ml對比劑,注入對比劑后進行掃描,通常需要掃描三次,最后一次掃描需要延遲2分鐘。
8例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共計有6例患者接受CT檢查,2例患者接受MR檢查。CT掃查,患者需要預先飲入1L清水,之后進行平掃和增強掃描,使用歐乃派克對比劑,控制用量在80-100ml范圍,靜脈注射速率控制在2.0-2.5ml/L,45s后進行掃描,70s后再次掃描。MR掃查,取橫斷位掃查,參數設置:T1WI序列:TE:30-42ms,TR:600ms;T2WI序列參數:TE:90-120ms,TR:2000ms。注射馬根維顯對比劑后進行MPSPGR序列增強掃描,注入對比劑后進行掃描,注射20ml,通常需要掃描三至四次。
1.3 觀察指標
(1)記錄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病灶形態、大小以及分布情況;(2)記錄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CT表現;(3)記錄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MR表現。
2 結果
2.1 腫塊形態、大小以及分布情況
腫塊多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緣光滑,能夠清晰辨別周圍結構邊界,單發性腫塊直徑為3.0-6.0cm,多發性腫塊直徑為1.0-4.0cm。15例胸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右側肺門5例,左側肺門4例,左側主肺動脈窗2例,右側氣管旁3例,1例多發性;8例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中,后腹膜部位2例,右側腎上腺區域4例,2例多發性。
2.2 CT表現
透明血管型鈣化腫塊為不規則團狀或者枯枝狀分布,CT平掃病灶與周圍組織等密度,密度性對均勻。
2.3 MR表現
T1WI序列掃描等信號,T2WI序列掃描高信號,應用T1WI和T2WI序列掃查發現6例患者病灶周圍出現留空小血管。
3 討論
與其他腫瘤相比,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在臨床上并不常見,同時病理特點不明顯。由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病灶常位于腹膜縱膈區域和腹膜后區域,在鑒別診斷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由于術前診斷正確率過低,導致患者無法接受循證治療,對預后影響較大[2]。巨大淋巴結增生常侵犯胸腔部位,手術前確診率較低,故而深入研究其病理和臨床表現對于提升臨床診斷正確率意義重大。當前醫學生關于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的病理研究還尚未明確具體發病機制,現已了解藥物、病毒感染以及慢性抗原均屬于引發淋巴結增生的危險因素。臨床中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結增生病變較為常見,患者中約有90.0%為該病變類型。通過CT增強掃查可有效對腫塊進行定性,單發性透明性血管型病灶會有較為明顯的強化,同時持續時間較長,與周圍大血管密度非常相近。MR掃查發現T1W2序列為高信號,T1WI序列為等信號,與富血管型病變有關[3]。
綜上,應用CT和MR檢測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患者均可起到較好的診斷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王衛東.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的CT和MR診斷研究[J].中外醫療,2019,38(15):193-195.
[2] 伊軍.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的CT和MR的臨床診斷[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1):130.
[3] 蔣亞平,周康榮,徐松濤.胸腹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的CT和MR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11):83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