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摘 要】 目的:分析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對產婦盆底功能的效果。方法:資料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84例產婦,按照是否開展早期康復治療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對照組均未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研究組均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觀察兩組產婦的盆底功能恢復情況。結果:研究組產婦產后半年的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陰道收縮壓、盆底Ⅰ、Ⅱ類肌力檢測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順產產婦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肌肉纖維持續收縮壓改善情況優于剖宮產產婦(P<0.05)。結論: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有助于產婦的盆底肌功能恢復,降低產婦尿失禁概率,具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產婦;盆底肌;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15-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產后病癥,患者多存在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排便排尿困難等多種問題[1-2]。由此,本研究針對特定時間收治的42例產婦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診治84例產婦資料,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是否開展早期康復治療進行兩組,對照組42例,年齡21-44歲,平均(28.33±3.12)歲,剖宮產23例,順產19例;研究組42例,年齡21-43歲,平均(28.44±3.17)歲,剖宮產22例,順產20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類型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均未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僅配合常規產后護理服務。研究組產婦均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產婦均于產后6-8周開展康復治療,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南京偉思醫療科技公司的生物刺激反饋儀SA9800開展盆底治療。治療開始前,叮囑產婦將膀胱排空,取半坐臥位,并分開雙膝。貼上中性電極(四片,其中二片置于骨性組織的表皮,兩片置于腹肌表面)。在治療頭表面均勻涂抹潤滑導電膏,動作輕柔地把治療頭放進陰道(兩側金屬均應置于陰道口內)。準確連接電極片和陰道電極治療頭與Phenix設備通道之間的連線。根據治療方案選擇治療模式.1.神經肌肉電刺激又稱被動電刺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治療方案2.肌電觸發電刺激:主動訓練和被動電刺激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模式,3.多媒體生物反饋:患者主動訓練盆底肌,有肌力訓練、耐力訓練、精準訓練、游戲訓練等。4.kegel模板訓練5.放松訓練:多媒體放松、呼吸放松、音樂放松6.盆底肌標準化訓練:盆底肌肌膚區分訓練、盆底肌纖維區分快肌訓練、盆底肌纖維區分慢肌訓練。盆底肌康復治療時間:一周2-3次,一次30分鐘。一療程10次。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20.0軟件包,一般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完成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盆底肌功能恢復情況
研究組產婦產后半年共出現1(2.38%)例尿失禁、3(7.14%)例盆腔臟器脫垂,對照組分別為11(26.19%)例、15(35.71%)例;研究組產婦產后半年的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陰道收縮壓、盆底Ⅰ、Ⅱ類肌力檢測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不同分娩方式產婦開展早期盆底肌肌康復治療后的肌肉纖維收縮力情況
剖宮產產婦治療前的Ⅰ類肌力持續收縮壓為(20.22±2.06)cmH2O,治療后為(28.12±3.33)cmH2O,治療前的Ⅱ類肌力持續收縮壓為(30.40±2.44)cmH2O,訓練后為(45.82±4.03)cmH2O;剖宮產產婦治療前的Ⅰ類肌力持續收縮壓為(18.22±2.36)cmH2O,治療后為(28.47±3.25)cmH2O,治療前的Ⅱ類肌力持續收縮壓為(21.13±2.24)cmH2O,治療后為(46.33±4.13)cmH2O;順產產婦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肌肉纖維持續收縮壓改善情況優于剖宮產產婦,比較差異均具統計意義(P<0.05)。
3 討論
相關臨床研究顯示,導致出現盆底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包括妊娠和分娩,在分娩的過程中,盆底受到胎頭的擠壓出現盆底肌肉拉伸延長和擴張的情況,進而出現盆底神經改變和結締組織連接分離;而在妊娠的過程中,受到子宮增大的影響,盆底出現慢性牽拉,進而造成軟組織損傷,而妊娠激素水平的增加減弱了盆底支持結構[3-4]。本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婦產后半年的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陰道收縮壓、盆底Ⅰ、Ⅱ類肌力檢測值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統計意義。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康復可達到有效預防產婦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目的。分析其原因在于,于分娩后的6-8周開展盆底肌康復,有助于產婦盆底功能更早地恢復。利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對產婦盆底肌行低頻電刺激,低頻電流對產婦受損的盆底肌肌群產生刺激,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婦盆底肌和神經的興奮性,刺激神經細胞的恢復,達到防止出現盆底肌肉萎縮的情況[5]。提示,早期盆底肌康復應依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借助鍛煉等方式幫助產婦提高肛提肌和恥骨肌群的運動能力,以此來達到提升產婦康復效果的目的。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順產產婦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肌肉纖維持續收縮壓改善情況優于剖宮產產婦,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康復在剖宮產和順產產婦中均具有顯著效果,且順產產婦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康復的恢復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開展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有助于產婦的盆底肌功能恢復,降低產婦尿失禁概率,具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葉香,劉春妮,周海霞.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2):154-156.
[2] 喬匯荃.早期盆底肌康復訓練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盆底康復結局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10(28):21-22.
[3] 奚晟黎.早期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對預防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2018,9(8):57-58.
[4] 陳曉琴,陳秋娜,宋巖.剖宮產與陰道分娩對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值、盆底組織狀態及下尿路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9,10(07):44-45.
[5] 譚雯.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盆底康復效果與性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25):132-133.